•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音乐教育社会功利和音乐审美矛盾冲突

    时间:2020-09-01 08:49:53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和音乐审美的矛盾冲突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 音乐 教育 的 社会 功利和音乐审美是统一的,甚至以为审美也是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之一;然而,只要具体地检测或评估一下音乐教育的实效,就会发现二者是矛盾冲突的,也是不可兼得的。当前,音乐教育思想上的困惑和音乐教学 方法 上存在的混乱状况与对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和音乐审美的过高奢望不无关系。

      

      一、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与功利的实现途径

      

      功利是指通过某事物或某手段达到符合主体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功效或利益,音乐教育的功利指的是通过音乐教育实现的社会实用性功效或利益,即通过音乐教育的中介,使受教育者把对音乐的感受与所接触的事物相联系后所产生的态度和所使用的言行的改进。整合中外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的表述,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点:第一,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规范人的言行,使人们遵守秩序、遵循法度的自律性得到加强。第二,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平和人的心境,使人们明白伦理,各安其位,从而不会产生非分的欲望和邪念。第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振奋人的精神,增加为理想、为真理献身的勇气和决心,增强国家凝聚力、民族自信心。第四,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交往合作能力,使人们能够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区域的人和睦相处。第五,通过音乐教育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的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使人们的智商和“情商”得到提高。第六,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掌握更多的 学习 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我国学者曾将其概括为三点,即“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①乐教育还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功能难以一一表述,这些众所周知的音乐之外的功利(本文所阐述的音乐教育的社会功效主要指的是音乐规范人的思维与行为的功利)果真可以实现吗?音乐教育果真有如此神效?

      最早对音乐教育社会功利的真伪提出质疑的是春秋晚期的魏文侯,当时他已经发现新乐听起来让人不知疲倦,古乐听起来就想打瞌睡,可为什么还要推崇古乐压制新乐呢?于是就率真地问孔子的学生子夏,为什么“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子夏劝告魏文侯谨慎对待好新乐恶古乐的个人嗜好,新乐虽然听起来悦耳,却可能淫色害德,古乐听起来虽然枯燥无味,但却可以使官序贵贱各得其所,使尊卑长幼各安其位,可以教化天下臣民遵从社会之序,西周王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不仅已经宣告礼乐制度的破产,而且也证明仅仅凭借音乐教育去维护社会秩序的软弱无力和不切实际。自此, 中国 的古乐逐渐演化成一种音乐理想,音乐的教化功能也成为一种空洞的 理论 口号,虽然再也没有人对这个口号提出怀疑,但这个理论口号也没有得到切实、一贯地实施。难道真是西周王朝的决策者和儒家诸贤们夸大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情况远没有后人想象的那样简单。实际上,以儒家为代表的礼乐思想所依据的音乐实践是巫术祭祀音乐,而巫术祭祀音乐实践又是与巫术和祭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问题 在于先秦儒家学者们在概括和表述音乐的社会功利和价值意义时略去了与音乐不可分割的巫术与祭祀;上古祭乐衰落以后,祭乐的社会功利与价值意义的思想沿袭下来,从巫术、祭祀活动中剥离出来的音乐的社会功利与价值意义作为音乐的思想理论指导着后世非巫术、非祭祀音乐的实践;然而,后世的种种非祭祀音乐的实践又总是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或理想。子夏答魏文侯的这段话透出这样的信息:新乐与古乐实际上是两种不同性质、用于不同场合的音乐;古乐是用于祭祀的音乐,它有着明确的使用目的,那就是教化臣民遵从社会上的官序贵贱、尊卑长幼的秩序,此时的古乐是与同时进行的祭祀活动合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古乐不能脱离祭祀而单独存在,所以古乐不能像新乐那样专供人欣赏。古乐与祭祀仪式同时进行,体现官序贵贱、尊卑长幼的祭祀仪式所实现的功能同时也是音乐的功能。可见音乐的功能并没有被夸大,而且确实收到了成效。因为让臣民各遵其序、各安其所的祭祀仪式,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四平八稳、令人昏昏欲睡的音乐背景,也正是通过这种四平八稳的古乐,才能把尊卑长幼的观念于不觉之中深入人们的内心深处;魏文侯作为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其本人已无需遵从什么秩序,他当然体会不到古乐此时使人遵从秩序的奥妙所在,他把在祭祀仪式中听到的古乐与宴饮娱乐时听到的新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于是得出了听新乐不知疲倦,听古乐则唯恐而卧的结论。仪式音乐与仪式一起实现了仪式的功效,后人在谈论功效时却忽视了仪式,以为这种功效是就是音乐自身产生的。对此,子夏本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后人才把仪式音乐中的仪式抽掉,以为一般意义的音乐就应该具有仪式音乐的功效,今人接触这些典籍材料时未作具体 分析 ,就草率地以为子夏等人夸大了音乐的功效。西方古代音乐同中国古代音乐一样,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二千多年间,音乐和各种仪式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直到巴洛克后期,进入作曲家个人创作的音乐新 时代 以后情况才有了根本的变化。

      由此可见,音乐的社会功利是音乐同仪式或其他社会活动共同实现的,如若单从音乐上寻找其社会功利无异于椽木求鱼。所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选择适当的音乐;第二,把音乐教育放到仪式或其他社会活动之中进行。比如为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中国古代雅乐选择了四平八稳的音乐,并将这种音乐安放在各种祭祀、典礼仪式之中;为了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中国的学堂乐歌和救亡歌曲选择了进行曲风格为主的音乐,并将其与集会、游行、出征、行军等仪式或活动相配合;为了宣传博爱、善良的基督精神,西方教会选择了合唱音乐,并将其安放在教堂的仪式之中;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匈牙利选择了匈牙利民歌音乐,并将其贯穿于中小学课堂教育之中……指望一种音乐和一种音乐教育环境就能实现所有的教化功利是不现实的。

      

      二、音乐教育的审美与音乐审美的实现条件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下属学科始于音乐成为独立的 艺术 品种之后。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种始于巴洛克后期,即音乐作品以作曲家个人创作为主的音乐新时代。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品种的标志是审美价值作为评估作品价值的中心位置的确立,体现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主要标准之一是作品的创新性,这就要求作曲家的作品既不能同他人的作品相似。也不能同自己已有的作品相仿,作品的雷同被视为艺术低劣的代名词。在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价值观指导下,音乐听众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音乐音响本身,而对音乐以外的其他因素的注意逐渐淡化;作曲家的注意力也转移到音乐音响自身的创造,音乐作品所要表达 内容 逐渐淡化,甚至否定音乐作品内容的存在。在以审美为中心的价值观驱动下,标新立异作为美的代名词逐渐成为作曲家追逐的目标。音乐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以后,音乐的音响美成为听众和作曲家共同关注的对象甚至成为唯一的对象,经过一步步地“提纯”之后,音乐完成了由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现象向单纯的艺术品种的转化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艺术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审美目标确立了,音乐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的观念诞生了。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音乐作品中感知和领略音乐的美,从而享受音乐美的愉悦,促进心身的 发展 。

     实现 音乐 教育 中的审美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音乐家们必须不断创造出自认为美的音乐作品供音乐教育选择。第二,音乐教材和音乐教师必须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特别是学生能够领略和体验的美的音乐作品。第三,音乐家创造音乐作品时的美的标准和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是因时因地变化的,作为审美教育而使用的音乐作品必须跟随这个变化不断更换。音乐的审美教育的成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旦某个条件欠缺或某环节上出现差错,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无法实现,从而导致整个音乐教育的无意义。前段时间我国基础教育中出现的“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音乐审美的无法实现造成的。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阐述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时,在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同时,明确提出“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要求,并且在“课程目标”中再一次提出“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 学习 音乐的愿望”的教学标准,从而保证了音乐课“音乐审美”实现的可能性,因为在无兴趣的心理状态下,音乐审美是无法进行的。当然,怎样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进入音乐审美状态还是当前音乐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有待依靠音乐教师的集体智慧去解决。

      

      三、音乐教育的功利与审美的抉择

      

      音乐教育的基点是放在 社会 功利上还是放在音乐审美上?抑或同时放在功利和审美上?如果音乐教育可以同时实现两种价值,当然是音乐教育梦寐以求的,并且这也一直是众多音乐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事业目标;甚至有的音乐教育家认为二者本来就是一体的,如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Bent REimer)认为:二者“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事”,但是,只要冷静地从 哲学 逻辑或具体地检测、评估一下音乐教育的实效,就会发现二者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逻辑关系,所以二者是不可兼得的。

      首先,从哲学逻辑上看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和音乐审美的矛盾对立。音乐音响既不像语言音响那样具有确定的意义所指,也不像 自然 音响那样具有现象与声音的对应关系。所以,音乐在传达信息或听众从音乐中领略信息时,总要借助其他表达形式或理解形式的辅助。这些辅助形式主要有剧情、唱词、解说词、标题、表演、舞蹈、民俗、仪式等等。音乐经过这些辅助形式的注解,必然带有倾向性的功利价值,而音乐教育特定的具有实用性的功利也正是通过这些辅助手法得以实现的。但是,音乐音响本身又是超功利的,它既不能充饥又不能御寒,听众从音乐中领略到的除了那些辅助形式传达的确切所指外,还有音乐本身的美和领略美时的心理冲动,但是,这种心理冲动是被音乐的辅助形式定向了的或规范了的。两千多年前的 中国 先秦时期和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教育都十分强调其功利性,人们从未对此有所怀疑或批判。当人类音乐文化(由欧洲率先)走进了作曲家个人创作的新 时代 以后,美(创新)的价值逐渐上升为音乐的主导价值,音乐教育的审美基点也不断得到强化,“唯美主义”“为 艺术 而艺术”“为音乐而音乐”等艺术主张成为20世纪西方艺术的 时尚 。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曾被狭义地理解为政党或阶级的 政治 功利,其实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指的是广义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功效,体现在受教育方则指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要实现这些功利,就必须把音乐放在特定社会背景之中,就必须把音乐放在其他艺术形式和各种社会活动之中,同时学生自身还必须积极地投身到音乐活动之中。而音乐审美,如前所述,是音乐艺术不断“提纯”后形成的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要实现音乐的审美,就必须排开音乐的各种实用性功利,就必须把音乐从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中提取出来,就必须区分表演者和欣赏者的角色,悉心领略和欣赏音乐的美而不是以拙劣的技术和简陋的乐器草率地表演音乐,因为那样将会破坏而不是创造音乐的美。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和音乐教育的音乐审美如此对立然而又不可思议地统一在当前的音乐之中。两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并存,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的音乐教育界,尽管许多音乐教育家试图把二者合而为一,但由于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体系,二者矛盾对立的本质致使最终无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折中的统一。

      其次,从当前的音乐教育实效上看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和音乐审美的矛盾对立。把社会功利和音乐审美统一起来的设想是美好的也是较少争议的,应该说中国的音乐教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也取得了空前的业绩,音乐师资队伍的壮大、音乐教学设备的完善和音乐教育的地位都达到了音乐教育史上的最好状态,但是,二十多年的音乐教育实效与之是很不相称的。这种不相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小学毕业生基本上不具备读谱能力的现状与以视唱和基本乐理为中心的教科书体系的不相称;第二,各级学生对非提倡的音乐作品和音乐风格的喜好以及对提倡的音乐作品和风格的冷漠与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的不相称;第三,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普遍现象与音乐教育所希望实现的社会功利的不相称。音乐教育的投入与音乐教育的实效的不对称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把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与音乐审美这个本来二律背反的价值观合而为一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由音乐教育的社会功利和音乐审美的矛盾对立引申出的 问题 是对音乐教育的期望值过高所造成的结果。音乐教育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是,以为音乐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结果是不仅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而且连音乐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没有弄清楚。近十年来,新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新的音乐教学 方法 层出不穷,可是众多的思想和方法同样也没有解决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中国的音乐教育哲学落后于音乐教育实践的现状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相关关键词: 音乐审美的重要性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