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人民报 正文

    _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10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演说知识点总结精讲

    时间:2020-08-08 00:50:4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知识要点习题解答

     1、本文是马克思1856年4月14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演说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导入演讲,这样开头有什么特殊用意?

     (1)从写作背景来看,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一个较为低潮的时期,马克思在演讲开篇的回顾和高度评价,将那场声势浩大、场面壮阔的革命,从听众的回忆中拉至眼前,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战友的战斗豪情,惊醒处于低潮中的怀疑论者。

     (2)从演讲技巧来看,马克思称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但是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3)从演讲主题来看,马克思意欲以它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2、这篇演讲多处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深邃的思想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述出来,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1)开篇将“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比作“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将“无产阶级运动”比喻成“一片汪洋大海”,两个比喻互相对照,无产阶级革命的磅礴气势和深远意义,便不言而喻了,演讲的气势也在比喻中深刻起来。

     (2)马克思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典故,将革命比喻为“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即风趣幽默,又拉近了与在场的英国听众的距离。

     (3)文末,马克思谈到了“菲默法庭”,颇有历史庄严之感,而最后一句,“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行者”,更是将演讲推向高潮,庄重有力,颇具感染力。

     3、演讲从第三段开始,进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原因的集中阐释,这段演讲内容紧扣社会核心矛盾,讲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逻辑链条严密,请结合文章,分析马克思是如何针对这一核心矛盾加以论证阐释的。

     (1)这段演讲内容以“提出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提出解决方法”为基本思路,条理清晰。

     (2)作者从这种矛盾的起因(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说起,继而谈到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各种进步发展引发了负面甚至反向的效果),接下来点出矛盾的本质,最后指出解决这种矛盾的根本途径(发动社会革命,由工人阶级掌握社会的新生力量)。

     (3)整篇演讲的思路清晰严谨、集中,有高度的整体感。

     4、作者在结尾中写道“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1)这句话含义丰富,它意味着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都是历史的必然,而无产阶级这个执刑者既被历史选中来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又以自己不懈的斗争创造了历史。从最终意义上说,审判官和执行者都是历史,由无产阶级创造的历史;审判官和执刑者又都是无产阶级,产生于历史之中的无产阶级。

     (2)作者这样说,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结尾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既表达了自己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心,又给听众以鼓舞和力量。

     5、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每一种事物的出现,都会有正反两面的结果,认识反面与负面的影响,可能更让我们清醒。)

     (2)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人类在某些方面控制、战胜、毁坏自然,那么你个人也会被奴役,也会为自身的卑劣行为所奴役。)

     (3)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

     (生产力与社会关系是一对矛盾,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永远是一个矛盾体,两者相互适应才对。)

     (4)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

     (工人也是现代社会的一部分,是新生的人,代表着社会的新生力量。)

     阅读理解

     1、作为一篇悼词,本文基本遵循了悼词的常见体式和思路:悲痛——颂扬——悼念。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悼词开头,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地说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情景,“停止思想了1、作为一篇悼词,本文基本遵循了悼词的常见体式和思路:悲痛——颂扬——悼念。请结合全文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1)悼词开头,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地说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情景,“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 等含蓄的说法,“下午两点三刻”“不到两分钟”等具体数字,都体现作者无限的遗憾、不舍与悲痛之情。

     (2)悼词的主体部分由两个“对于”开头的短句领起,清晰地归纳出马克思在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两方面的卓绝贡献,然后再分层次细化叙述,可谓环环相因,丝丝入扣。

     (3)文章最后一段,用一句话再次高度评价了马克思的一生,既是悼念,又是表达对马克思为之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充满信心。这一结尾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震撼人心。

     2、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及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请结合文本对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1)作者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如恩格斯简述了马克思在其他众多领域的研究情况,将“两个发现”和“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形成点和面、详和略的叙述关系,进一步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研究能力、广泛的研究兴趣和深入的研究精神,全面丰富的展现了马克思的个人风采。议论部分,如恩格斯用“首先”“真正使命”等词语,强调了革命对于马克思一生的重要意义。抒情部分,如开头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地说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及当时的情景,体现作者无限的遗憾、不舍与悲痛之情。

     (2)作者多次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恩格斯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马克思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相对比,将敌人对马克思的忌恨、污蔑与马克思的毫无在意相对比,这样的对比,既体现了马克思顽强的革命意志、宽广的领袖气度与胸怀,又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恩格斯将剩余价值规律发现之前的一切相关研究比喻为“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表达了马克思的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3、马克思认为1848年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接下来却宕开一笔,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恩格斯认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却在演讲中先评价他作为“科学家”的一面。分别梳理两篇文章的思路,分析文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演讲的结构。

     (1)马克思在宣示无产阶级走上革命舞台这一时代主题后,讨论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其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成了生产力的提高,而工人阶级的形成、壮大与此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机器工业的发展,就不会有足以成为重要社会力量的工人阶级,更不会有其革命要求、革命意愿。所以,马克思讨论这一问题看似转换了话题,实际上思路革命的国家(马克思提到的“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发明于英国或最早在英国大面积使用),其工人阶级力量深厚,革命诉求也比较强烈,马克思这样安排演讲结构,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关系吸引听众的注意。

     (2)恩格斯文章的结构安排与马克思对科学力量的重视密切相关。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认识下,马克思高度关注科学的推动力:科学进步必然引起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这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动力源泉。马克思曾经天才地预见到“蒸汽大王”的统治即将终结,电力将成为更具有统治性的力量,而在技术革命之后必将是政治革命的高潮。因此,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马克思是统一的,他对科学的关注,对科学进步的赞许,是基于他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来源于他作为革命家的“真正使命”。正如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所致的悼词中说的,马克思“是科学上的革命家,是运用科学的革命家”。

     4、《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篇文章都是演讲稿,作为演讲稿,作者在当时的场景中写作,会设想读者(听众)的反应,根据不同的受众来调整笔触。写作情境、语言体式和风格之间是互相关联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分析他们语言风格的异同。

     (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都是演讲,运用口语语体,语言通俗明快。但是他们所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因此相应地用了复杂的长句。

     (2)马克思的演讲思想深刻,气势恢宏,体现了伟大的革命家的胸怀。因为在纪念会上讲话,所以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有幽默感,活跃了现场气氛;而恩格斯的演讲在墓地,是写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悼词,语调庄重、哀伤而又充满力量。

     5、演讲用语有时要委婉含蓄,有时要直接鲜明;有时用长句,有时用短句。用什么语言合适要看演讲的内容、场合和听众。分析下面演讲语句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分析】这个句子确切地描述马思逝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情景,表明这个时刻非同一般:一代伟人去世了。用“停止思想了”“永远地睡着了”等讳饰的手法,委婉而明确地表达了“马克思逝世”这个意思。

     ②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纽约每日论坛报》),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分析】这个句子很长,省略了一些主语和动词,多用名词性短语,符合演讲词的特点,简明有力地表达了对马克思工作卓有成效的高度赞美。8个连缀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构不成完整的句子,从规范语法来说应该加上一些动词。但这是一篇演讲词,给人听的文稿,要适合读,容易流利地念出来,听众听着好懂。语句不一定要完整,少用推论试的长句,可以省略主语和动词,多用描述性的短语。

     6、理解下列句子: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空白”指什么?

     (指战斗的无产阶级、历史科学的研究)

     ?(2)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指什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两个发现”指什么?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4)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理论)

     (5)为何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①革命家是实践,是事业,是斗争,马克思出版小册子、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这些实践、事业为他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②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活动方面的贡献比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大。③先有革命家,革命活动、革命实践;再有革命理论、革命思想。所以马克思首先是革命家。)

     (6)为何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①马克思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②马克思第一次使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③马克思一生都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7)为何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生命里有公敌,那就是资产阶级、专制政府,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资本家,这些公敌都对他竞相驱逐、诽谤;他没有一个因个人私怨而结的敌人,他的成就和品德都令人钦佩。)

     第一课时导学案

     1.课题名称: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册语文——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第一课时)

     2.学习任务:

     (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准备:

     准备好课本,笔记本。边观看边做记录。

     4.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解题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梳理文章内容 ?把握内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后作业(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缝 隙 ?_______ 深渊 ?_______ 衰颓 ?_______

     卑 劣 ?_______ 雇 佣?_______ 狡 狯 ?_______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两万磅欧洲? ?愚昧无知

     B. 秘蜜气氛? ?痛哭流涕

     C. 征兆 刨土微不足道

     D.压抑奴隶 汪洋大海

     3. 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演讲场合

     A.

     演讲对象

     ? B.

     演讲目的? C.

     参考答案:

     1. xì yuān tuí?

     ?liè gù ?kuài

     2. B 蜜-密

     3.A.《人民报》 创刊四周年纪念会

     B.?参加纪念会的志同道合的战友

     C. 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宣告无产阶级必将解放,以此激励志同道合的战友。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导学案

     1.课题名称:

     部编版高一年级下册语文——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第二课时)

     2.学习任务:

     (1)品味鉴赏文章的写作艺术

     (2)感受学习作者勇于担当的精神

     3.学习准备:

     准备好课本,笔记本。边观看边做记录。

     4.学习方式和环节:

      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学习环节主要有:

     品味鉴赏文章的写作艺术 感受学习作者的精神?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课后作业(第二课时)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深邃的思想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述出来,试着举出一例。

     2.课文中,作者为什么以1848年革命导入演讲?

     ? 参考答案:1.开篇将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比作“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将无产阶级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

     2.演讲时距离1848年革命已有八年之久,而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可以说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一个较为低潮的时期。马克思在演讲开篇将那场声势浩大、场面壮阔的革命从听众的回忆中拉至眼前,极易引起听者的共鸣,激发战友的战斗豪情,惊醒怀疑论者。

    相关关键词: 人民报 《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演说 高一语文(统编版)《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演说(二)3学习任务单 在《人民报》创刊 在人民报课文ppt
    相关热词搜索: 人民报 会上 知识点 演说 下册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