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安全
  • 硬件知识
  • 基于产业链整合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东营案例

    时间:2020-07-23 08:21:2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基于产业链整合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东营案例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产业链整合相关理论,从东营海参产业案例出发,探索出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模式表明,不依靠政府和市场,通过银行的制度创新,也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提高农业资源配置的效率。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 产业链融资 产业链整合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下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结构性及体制性矛盾逐渐积累,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三农”问题,对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带来较大阻力。随着我国以农村信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理论的不断深化,经历了农村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三个阶段的演变,学者们基本达成共识,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解决“三农”问题是十分低效的,而通过非市场手段将农村借款主体整合起来,形成“利益信用团体”,是提高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效率的有效途径(姚耀军,2005;曹协和,2008;焦瑾璞,2008等)。本文所研究的在东营市海参养殖产业链融资中产生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将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进行整合,进而完成农业产业链整合,达到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

      一、农业产业链、产业链融资和产业链整合

      农业产业链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较早,主要基于价值链和供应链理论,并集中在技术层面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企业利润为目的(Wout J.Hofmau,2000;Herndndezet al.,2007;Reardon et al.,2009等)。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的理解差异,则体现在具体边界的精确定义上,期望探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产业链模式。比如左两军和张丽娟(2003)将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最终消费的全部环节都作为农业产业链的有机组成,赵绪福和王雅鹏(2004)将消费环节排除在农业产业链之外,却又纳入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研、农资等政府部门,王凯(2004)则认为农业产业链是由蔬菜、棉花等具体产业链组成等。总结不同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的理解,本文将农业产业链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核心,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以信息链、信用链、资金链和主体链四个维度相互对接形成的均衡链条式关联结构。

      根据李智睿(2013)的观点,广义的产业链融资是指“面向产业链运作的整个过程,整合技术、信息流和资金流,提供基于产业链真实交易的融资产品,从而实现产业链创造价值的金融服务”;狭义的产业链融资是指“商业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在整个产品流动过程提供信贷服务,保证产业链的高效、平稳运行,并为自身创造利益,从而达到多方共赢。”本文的农业产业链融资中,资金提供者为商业银行,融资主体为农业产业链中的企业和农户,因此本文研究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属于狭义范畴,也就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是基于对农业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对整个产业链效益的评估,而不是单纯的评估某个企业或农户的财务状况。

      交易成本理论比较好地解释了产业链整合的本质。根据此理论,企业与市场可视为两种可互相替代的交易方式,这两种交易方式在不同环境下会具有不同的交易成本。Williamson(1979)认为,对交易成本最小化的追求决定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边界。从整个产业的层面来看,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变化就会导致产业链结构的变迁。产业链形成的比较优势就是将交易成本内部化,若产业链内部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产业链结构的形成就会沿着整合程度提高的方向进行变化,这种变化即产业链整合。产业链整合一般由整合企业作为主导,并按照整合企业在产业链上所处位置分为横向整合、纵向整合以及混合整合三种类型。对农业产业链来说,农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农产品信息的极端不对称和不可预测,使内部化的交易成本远远低于市场交易成本,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农业产业链的整合程度显著提高(Young & Hobbs,2002;Menard,2005;Swinnen & Maertens,2007;Reardonetal.,2009)。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东营海参产业案例

      东营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黄河三角洲,黄河与渤海在这里融会,适宜多种鱼虾类索饵、繁殖、洄游。从2003年引进海参养殖试验开始,东营市的海参产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海参养殖开发面积已达到23万亩,其中投苗面积17万亩,海参总产量达到了4162吨,比2011年增长46.04%,约占山东省海参养殖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目前,东营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山东华隆、山东海虹、东营海跃等核心企业为主导,以多家海参养殖户为依托的“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链。随着东营市海参产业的快速发展,广大海参承包养殖户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强。但是,由于海参养殖户普遍缺少抵押担保,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差,往往难以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海参养殖户资金不足导致发展受限,进一步限制了海参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影响了整个海参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表1 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与传统贷款产品对比表

      为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帮助海参养殖户获得生产资金,2011年农业银行东营分行创新推出了近海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产品,用海域使用权作为抵押担保即可获得资金。但是,由于产品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海参养殖户的特点,导致广大海参养殖户并不具备贷款准入条件,该产品未能解决海参养殖户的资金难题。2012年,东营市政府、人民银行与农业银行东营分行对海参产业链融资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制约海参养殖户融资的最大问题是单家农户授信的高成本以及农户违约的高风险,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出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该信贷产品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的产业链作为对象,基于对龙头企业信用实力和产业链管理程度的掌握,向农户发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一方面,该产品以产业链核心龙头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整个产业链效益的评估作为授信依据,避免了对多家农户分别授信的高成本。另一方面,该贷款产品规定,申请贷款农户由龙头企业推荐并提供担保,获得的资金用途限定于产业链上的内部交易,这确保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增强了对产业链上农户及下游经销商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成效,降低了违约风险。

     2012年底,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产品一推出,迅速受到了广大海参养殖户的青睐。仅2012年12月,农行东营分行就批复了该项目合作额度3000万元,单户贷款最高额为100万元,为11户养殖户发放农业产业链贷款1100万元,用于养殖户在公司购买海参苗、饲料、药品等养殖经营物资。随着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产品的推广,海参养殖户与海参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海参产业链出现了主体高度整合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海参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加深合作已经不局限于金融,而是拓展到技术优化、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等多个方面。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产品,逐渐在东营海参产业链中打造了一种产业链整合的模式,即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2013年8月,该行已批复县域6家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农户贷款合作申请,合作金额达11200万元,现已完成发放6800万元,受惠农户达54户,为东营市海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资金支持。

      三、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内在逻辑

      在中国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实践当中,“公司+农户”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少研究者也对这种模式给农村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发现了它促进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证据(万俊毅,2010;杨启智,2004;胡定寰等,2006;祝宏辉,2007;孙艳华等,2008)。万俊毅和欧晓明(2010)则进一步指出这种模式同时扮演了价值发现、价值生产和价值分配的三重角色,方便了产业链整体的价值创造功能因而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基于这些结果,有不少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产业链整合可以成为中国农业效率增进的有效手段。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产品,从制度创新入手打造了一条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该模式既是依托于产业链整合,又促进了产业链整合的进程。它的本质是将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信用团体”,从农业产业链主体层面将金融资源进行整合,具体表现为信息、信用、信贷三个方面的整合。

      (一)信息整合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对农户贷款困难提供了较好的解释。由于银行与农户之间存在较大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了解农户的财务状况、信用情况等私人信息,难以对其还贷能力和贷款用途进行监督,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良影响,银行传统的做法是加大审批贷款和贷后监督成本,当此成本大于当笔放贷收益时,银行将不发放贷款。对于低额度、高成本的农户贷款来说,银行的贷款收益往往难以弥补放贷成本,不得不禁止农户贷款准入。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通过信息整合嵌入了横向监督机制和同伴筛选机制,完成了信息需求主体从银行到农业产业链内部核心企业和农户的转变,较好地消除了这种信息不对称。对银行来说,对多家农户单独的信息甄别改为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及核心企业的信息甄别,后者所付出的成本要大大小于前者。对企业来说,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推荐及提供担保的贷款准入方式,使核心企业不得不选择财务状况良好、能够按时还贷的农户,实际上是一种同伴筛选机制;另一方面,核心企业提供违约赔偿、农户之间共享合作资金等制度设计,促使农业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和农户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相互监督,实际上是一种横向监督机制(如图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息整合将在农业产业链上形成完善的信息链,使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和农户之间非常了解,彼此信息十分透明,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信息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并有利于产业链内部主体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图1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信息整合

      (二)信用整合

      将信用作为一种可以配置的金融资源,对于绝大部分农户来说,因为自身资金少,缺乏抵押担保等原因,其信用是相对不足的,或者说农户自身在银行的信用程度并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对于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来说,信用是相对“过剩”的,银行倾向于向其发放贷款,其资金需求往往得到超额满足。但是,由于下游农户资金短缺,向核心企业提供的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相对不足,制约了企业对信贷资金的运用,这就造成了信用资源的浪费(如图2)。

      图2 传统农业产业链融资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实际上是将产业链中每个个体的信用进行整合,形成一条信用链,或者说用核心企业相对过剩的信用去弥补农户相对短缺的信用,最终实现信用的帕累托优化。这种信用整合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产生的,毫无疑问农户是信用整合最大的受益者,他们获得了贷款资金。对企业来说,利用自身实际上用不到的“超额信用”,有选择性地为优质农户提供信用担保,可以保证其生产的原材料以优惠的价格提供给自己,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培养上下游合作伙伴。对银行来说,对农业产业链分散的农户个体的信用考察是费时费力的,而对整个产业链的整体信用考察,以及产业链核心企业的考察是相对轻松的,这种信用整合减轻了其信用考核时的成本(如图3)。

      图3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

      (三)信贷整合

      在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中,银行按照农业产业链的总体信用进行信贷发放时,并不是分散给单独的农户,而是形成产业链信贷资金池。这种资金池的运作模式如下:设定所有参与农户共同拥有的总金额,限定每户农户的最高贷款额和贷款期限,规定资金用途为农业产业链相关活动,给核心企业较大的权限,由核心企业主导整个农业产业链共同监管资金池内资金的使用。资金池的建立整合了农业产业链上的融资资金,有助于形成农业产业链自身的资金链,资金整合机制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将可以从银行获得的融资资金形成产业链自身的资金链,对资金的运用更加方便和灵活;第二,共同所有和相互监督的资金池,一旦出现违约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担保机制,大大降低了资金风险;第三,最高贷款额、贷款期限以及资金投向限制,确保了资金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服务;第四,审贷、担保和监督等职能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制度设计,确保了核心企业在农业产业链整合过程中的核心地位,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及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实际上是农业产业链的一种整合路径,它通过信息整合、信用整合和信贷整合三方面,将农业产业链的主体进行了整合,使农业产业链向着整合程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如图4)。这条整合路径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不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仅仅依托于银行推出的创新型贷款产品,便使农业产业链上的各主体主动地寻求合作,形成利益信用团体,最终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的目的。产业链整合依托于金融创新,但是当利益信用团体形成高度整合的农业产业链时,其后续优势并不仅限于金融,而是会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生产销售、信息共享、技术革新和抵御风险等各个方面。

      图4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产业链整合模型

      四、问题与结论

      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或者说产业链融资创新产品下的农业产业链整合路径,减少了银行和农业产业链的金融资源配置成本,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整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一是该模式在东营海参产业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条件适用性,不可盲目照搬。首先产业链必须存在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其次产业链结构必须是“企业+农户”这种“大而数量少+小而数量多”的结构,最后必须存在敢于制度创新去提供大资金贷款的银行。二是该模式仍不完善,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它仅考虑了农业产业链中原材料生产和加工环节,对销售和消费环节考虑不足。

      虽然农业产业化融资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农业银行东营分行提供的数据来看,其成果十分突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纵观全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当前国情下,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路径,其实质是农业产业链整合。二是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实施必须注意适用条件,对产业链主体层面做好信息、信用和信贷三个方面的整合,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不可盲目照搬。三是不通过政府和市场,依靠制度创新,诱使农户和涉农企业形成“利益信用团体”进行主体整合,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2

      [2]曹协和.《农村金融理论发展主要阶段评述》[J].财经科学,2008.11

      [3]焦瑾璞.《农村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J].金融纵横,2008.1

      [4]左两军,张丽娟.《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3.3

      [5]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效应与拓展优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8

      [6]万俊毅.《准纵向一体化、关系治理与合约履行――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温氏模式为例》[J].管理世界,2010.12

      [7]席晓丽.《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8]李杰义.《农业产业链风险及其管理研究》[J].中州学刊,2007.4

      作者简介:段作强(1964-),男,山东广饶人,中国人民银行东营市中心支行助理调研员,经济师,大学本科;刘春华(1967-),男,山东寿光人,中国人民银行东营市中心支行,经济师;孙一昕(1987-),男,山东河口人,中国人民银行东营市中心支行,助理经济师。

     1

    相关关键词: 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