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

    时间:2020-02-17 07:45:51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讨论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时代构建的前提是研究当代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时代特征。

    一、当代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结构性变化

    (一)当代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变迁

    研讨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认为应从环境因素(子系统)及其物质和精神结构两个角度予以展开。所谓社会环境的子系统包括客观系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中观系统的社区,微观系统的家庭和作为中间系统的大众传媒。

    当代社会就其宏观角度来看,全球正处在后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巨变过程之中。一部分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国家在经济、文化诸领域均已达到了目前人类社会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但是工具理性和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现代文明又带来了技术专制、金权社会、紧张的人际关系及天人关系等,从而也带来了人的物化,主体的失落,与他人的对峙及其伴生物道德论表与麻木等,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寻找现代化的出口——后现代化之路。因此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既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契机。60年代以后北美西欧诸国兴起的道德教育的研究热潮及其在现实中对学校德育的强化趋势正是因应这一宏观系统的变化。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正在现代化的入口处努力。在努力推进经济、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转轨的同时,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一方面“培植独立的个人主体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人的解放不只是政治解放,而且是经济解放、社会解放。当前实现的市场经济有多方面的作用,而最根本的就是解放人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从族群主体转向个人本位,是价值观念体系的重大变革。伴随着个人从多年的人性压抑中解放出来,人的情欲会喷勃而出,一时形成泛滥,这是难以避免的”。[1]由宏观社会结构转转型导致的宏观社会系统在组织、制度、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许多社会问题已严重突显。国内有学者已归纳为:1.社会失调,如(1)人口问题,(2)就业问题,(3)农民工问题,(4)环境污染问题,(5)家庭问题,(6)贫富分化,(7)干部腐败;2.社会颓风,如(1)关系网,(2)公费吃喝,(3)毁坏公物,(4)利他行为减弱,(5)假冒伪劣;3.社会病态,(1)卖淫嫖娼,(2)淫秽物品,(3)拐卖妇女儿童,(4)吸毒贩毒;4.社会犯罪,(1)青少年犯罪,(2)公职人员犯罪,(3)车匪路霸;5.心理失常,(1)自杀率上升,(2)精神病患者增多[2]。中国社会既要面对西方社会的市范效应实现扬长避短,又要克服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努力走出转型的阵痛期突现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给学校德育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学校德育提出了必须与宏观社会变必同步并解决矛盾的任务。学校德育显然不能回避历史的趋势。

    作为中观系统的社区也正处在变革的涡流之中。就中国社区的状况而言,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二。一是大都市的现代病症日益突显,人口问题、就业问题、污染问题、犯罪问题、低俗文化泛滥问题等都已同西方先进的文明成分一起进入国门(或在国内滋生)。二是城市化速度加快使中国的社区环境有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农村地区(尤其沿海地区)迅速崛起一批中小城镇,就地消化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全国各大都市都涌动着农民工潮。城市化带来了人口流动,人品流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分层。从地域上讲许多地区城乡边缘模糊、交错、一体,成员社会身份变化迅速。从文化上讲,全国各地区的人们都面临着价值的冲突与适应问题。转型期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给学校德育带来全新的影响(源),使学校德育同社区一起进入转型期的调试。

    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外部环境也正处在巨变之中。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影响学校德育及其德育对象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及其稳定性都正在发生令人不安的变化。核心,单亲家庭数量正不断增加,离婚率上升导致的破损家庭在西方发达国家及中国的一些大都市都已有相当大的数目。一些悲观的社会学家甚至认为家庭的消亡之期已经不远了。家庭的小型化、家庭意识的淡化等利于儿童个人的主体表现,但社会关系和家庭关怀的缺损带来了不利影响。目前这两种影响都正趋强化过程中。其次,我国开始步入老龄社会,老人赡养及相关伦理问题日渐突显。由于西方生活方式的入侵等原因,在我国,婚前、婚外性行为大量增加,同居、情人、纳妾、嫖娼等现象开始泛滥。在家庭本身的伦理建设都处在亟待加强的情境当中,学校所担负的德育任务显然是十分沉重的。最后,中国和发达国家一样,也面临着信息社会所带来的文化反哺现象和代沟现象等。家庭作为学校德育的外环境急待在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基本上得以整治和优化。

    大众传媒作为学校德育外环境的中间系统正在品种、数量、规模和影响力上加速度发展。这已使现代文化越来越具有商业化、大众化的特征。大众传媒迅速而有效地渗透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个体独立判断力的衰减。大众文化的反复强化使人来的及思考就接受了传媒所灌输的有关政治、伦理、职业、消费、娱乐等观念。与此相联系人们往往趋同,肯定既成秩序与价值观,文化批判能力弱化,从而形成马尔库塞所谓的“单向度的人”。大众传媒的影响隐蔽而强制,其结果是,“一方面现代化过程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创造性,并且也确实为个体创造力的展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现代工业社会在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国家机构及法律体系等实现对个体外在控制的同时,又借助大众文化而操纵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的主体性有形无形地受到窒息”[3]。由于现代化的“后发性”,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的传媒建设的速度相对高于发达国家传媒发展所经历的自然发展的速度,因此在较短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条件下,如何理性地生存于现代传媒的剧烈辐射之中,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人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学校德育如何正确利用传媒影响,削弱其负效应,也是这一挑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我们分析学校德育环境各子系统的时代变化时,我们更多地谈到了挑战性的一面,需要说明的是,无论现代化或后现代化,不断进步的现代文明带给学校德育的积极果实都还是丰硕的。即使是巨大的负效应也往往是同样巨大的正效应相伴而来的。就中国而言,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之中,破与立之间尚有许多空隙地带,一些混乱和失范是在所难免的。但这丝毫不能否定后现代化过程中的发达国家和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给学校德育带来的环境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二)当代社会环境巨系统的结构变化

    整个社会巨系统的结构变化,主要包括物质层面的群体结构、组织结构等,以及精神层面的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连接。现代化进程打破了自然经济时期社会人群的静止分层体系,使个体从组织中突现出来并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同时也使社会各子系统的精神连接发生了巨变。理性取代了迷信,自主取代了盲从等。但现代化进程在最先进的国家既带来了组织和分工的严密,也带来了人群内部的感情荒漠。信息化社会和自由经济、民主体制的进一步发展及人类理性的进一步提升所带来的将是发达国家社会群体结构、组织结构的新变化,同时也将使这一物质结构的内核——精神结构发生突变。辩证理性取代工具理性,后主体性取代主体性将是后现代化精神变革的主题。学校德育首先必须密切关注这一变革的方向。

    中国所进行的是现代化而非后现代化。目前中国发生的转轨与工业化社会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并不处于同一水平。就物质结构来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全面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社会的群体结构变化剧烈。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中国社会静态的社会分层体系已被打破,原来几乎静止的人群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已被细分为全民、集体、私营企业的工人、个体工商户的帮工、三资企业和混合型企业的雇员、失业和待业工人、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流动打工者、农村雇工、小业主、个体户、乡镇企业领导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等。工人与农民、城里人和乡下人等等级森严的壁垒在许多领域都已开始动摇。社会利益群体重新组合,传统的两大阶级界线日益模糊,原来稳定的社会关系开始走向复杂。伴随着这一进程的是一些企业家、个体户、私营业者等阶层的暴富,收入差距拉大,阶层间对立情绪开始滋长和漫延。其次,社会组织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改革之前的中国人分属不同的劳动集体和工作单位,权利和义务十分明确,组织活动的原则上强调集体利益,单位制级着个人的行为模式和流动。由于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巨变,传统的组织结构的资源独占性、功能全面性及控制的严密性都正在为新的机制特征取代。与全民、集体所有制相对,出现了许多不同性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组织或单位;政府机构、群众团体、党派等组织作用下降;同时基层组织的自主性、活力及无序性增长迅速,传统组织中成员对组织的高度依赖及组织的强整合性也因人事制度改革、第二职业、劳务市场的发展等因素而趋于瓦解,组织的开放程度大大增加。这样的组织结构的变迁和群体结构的变迁都大大有利于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个体主体从族群主体中解放出来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转轨时期的制度衔接困难导致了新旧体制间的冲突、脱节、真空、无序和失范现象十分严重。这已构成了目前中国社会多种病态的直接原因。社会病态既已构成学校德育的环境因素,同时对社会病态的认识、解释和防范又是学校德育不能回避的内容。

    群体结构及社会组织结构的上述变化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个体的解放及利益的多元化,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见诸外在的社会、社区、家庭、媒介等子系统的一系列变化,也势必影响到社会的内层结构。中国社会的精神结构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利益主体的多元导致了价值体系的多元;2.价值体系的多元带来了令人晕眩的价值冲突和道德相对主义:不冲突的多元价值观带给社会主体的是价值选择的困难。而这一选择困难既使个人产生无所适从的“边际人”的感觉,也使学校德育陷入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课程与社会影响的巨大差距、矛盾和冲突之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的高整合性惯性的存在,价值观冲突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均已胶着在一起,中国人既要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进入现代,但同时又必须尽可能超越工具理性、个人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等西方文明的局限,这已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一大二律背反。从目标、功能、内容和方法、手段的选择上,全面陷入窘态的学校德育如何适应和超越以上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精神结构的变迁,学校德育不仅应从体系内部进行探索,而且必须以社会主体力量之一的身份出现,参与社会环境的变革与整合,从而创造自己生存、发展和提升的优化环境。

    二、优化的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构建

    建立优化的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需要发挥学校、政府以及社会三方面的主体性。

    (一)学校角色的正确定位

    当代中国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时代特征在于社会环境的动态、失范和价值观的现实多元性。而学校德育只有在同社会环境结成统一整体时才能对德育对象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构建优化的社会环境是学校德育必须选择的出路,也是学校德育主体性的表现之一。

    面对日趋变动的社会环境,国内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主动适应”,“一是教育要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头,不再简单地为已存和现存社会培养人才,而要真正灰一个尚不存在而行将出现的社会培养人才;二是教育不再仅仅为社会生活做准备,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地干预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4]针对德育的环境适应,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学校道德教育的“超越论”,主张“在当前德育改革中,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道德意义的种种品质固然重要,但德育的着眼点还应该在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上”“道德教育还应包括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格的引导和培养。这种超越本身也是一种适应”。[5]以上论点都就教育、德育系统如何因应社会环境的时代变革而在系统内的运作作出了较为科学的回答。笔者认为为了达成主动适应或超越的目标,学校德育的主体性还应延伸到学校德育之外,使学校德育不仅定位于校园之内,而且定位于社会环境之中,成为主动营造优化环境的主体力量。

    作营造社会环境的主体力量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之。其一是学校德育主动直接地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本身固然不是一般的社会机关,但学校本身可以是文化尤其是先进道德文化的讲坛和舆论阵地,可以辐射其影响于社会。学校德育活动如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不流于形式也可以对社区乃至全社会进行正面的价值导向等。二是学校德育应作为个体道德成长社会环境网络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上海市真如中学通过“真如中学社会教育委员会”,将当地镇(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家庭所属村民、居委会和学校联系起来,不仅动员了社会各界力量的教育参与,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条件,而且通过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在形成学校内部与外部目标、方向一致的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系,营造学校德育良好环境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6]。三是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地转向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的德育影响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

    (二)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

    政府是社会改造的组织主体也应是学校德育之社会环境的改造主体之一。虽然现代政治经济体制的运转模式与趋势决定了社会生活中不能过分强化行政手段和政府行为的作用,但是一定程度的政府对社会生活尤其是德育社会环境的改造逐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政府功能的正确发挥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对学校德育环境的优化起重要作用。

    1.政府作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环境系统发展的自觉力量。政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性质及运作固然受制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但政府又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其主体性表现为它对社会运转目标的设计和全面调控等。对于学校德育的优化环境创造来说,政府首先可以在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上起宏观调控作用,而社会发展目标的选择实际上是价值取向上的社会选择,从而也是学校德育宏观社会环境方向和质量上的选择。一个理智的政府即使不能直接对学校德育起更多的直接的领导作用,倘能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在学校德育的大气候上自觉不自觉地有所作为,实质上它已经参与了学校德育。严格地说,在社会大众的德育自觉尚未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大德育观的实现可以仰赖的最自觉的社会主体力量只能是政府行为。新加坡等国政府之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在战后物质文明、精神建设中取得了杰出成就,这不仅为学校德育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而且也增强了新加坡人的民族自信。这是新加坡学校德育转为成功的原因之一。

    2.引导社会环境子系统的建设。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子系统尤其是社区、家庭、传媒等等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具有德育自觉,一方面取决于宏观上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成就,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政府对各子系统的直接领导。这表现在政府从舆论导向、立法及制度上对子系统在学校德育支持上的明确规范,以及对社区、家庭、传媒作为社会文化环境的品质的监控,也表现为一些看似联系不大但实质上亦间接影响学校德育的措施。前者如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已把学校德育的发展作为社会、社区发展的整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论学校德育环境的时代构建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