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小结 正文

    教案本章小结模板

    时间:2021-01-12 19:35:25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一、基础知识回顾:

    1、逻辑联结词:

    2、四种命题:

    3、充要条件:

    二、举例

    1、

    三、练习

    1、命题“若x>0,y>0,则xy>0”的否命题是()

    (A)若x>0,y>0,则xy0(B)若x0,y0,则xy0

    (C)若x、y至少有一个不大于0,则xy\n

    2、命题“a,b都是奇数,则a+b是偶数”的逆否命题是

    3、写出“若x=3,且y=5,则x+y=8”的逆否命题、否命题、逆命题并判断真假。

    24、(1)“x2”是“x4”的

    (2)“a>b”是“a>b”的条件。

    (3)若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非q是非p的条件。

    22

    本章小结

    一、化学键

    1.化学键 在原子结合成分子时,相邻的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通常叫做化学键。

    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离子键和共价键

    (1)离子键 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2)共价键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①非极性键 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键。

    ②极性键 不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键。

    二、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以非极性键组成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以极性键组成的分子,如果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是对称的,就形成非极性分子;
    如果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是不对称的,就形成极性分子。

    三、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又叫做范德华力,它随分子的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的熔点、沸点和溶解度有影响。

    氢键比化学键弱得多,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通常也可把氢键看作是一种相对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对某些物质的性质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含离子键的物质是(),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是(),由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是(),由非极性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是 [ ] A.CO2 B.Br2

    C.KF D.H2O 2.碘分子中具有的化学键是 [ ] A.离子键 B.极性键 C.非极性键 D.氢键 3.A、B两主族元素属于同一周期,它们的原子能以共价键结合成化学式为AB2型分子,A、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序数可能为 [ ] A.ⅠA、ⅤA B.ⅠA、ⅦA C.ⅣA、ⅥA D.ⅡA、ⅦA 4.有a、b、c、d四种主族元素,已知a、b的阳离子和c、d的阴离子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而且原子半径a>b;
    阴离子所带负电荷c>d。则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关系是 [ ] A.a>b>c>d B.b>a>d>c C.c>b>a>d D.b>a>c>d 5.X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Z可以电离 B.Z可以表示为XY2 C.X形成+2价阳离子 D.Z的电子式为:

    二、问答题

    1.分子的极性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 2.氢键对于水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水生动物的生存有什么重要意义?

    三、试用电子式表示下列过程 1.F2分子的形成过程 2.HBr分子的形成过程 3.KCl的形成过程 4.CaCl2的形成过程

    四、计算题

    1.氧有三种天然同位素,它们的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和各同位素原子的百分组成数据如下:

    计算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

    第三章 本章小结

    1.各理论家关注的发展主题是什么?如何定义该主题?发展的阶段是什么?以什么为划分依据,为什么是这个依据? 1) 弗洛依德:主题是性欲

    弗洛伊德认为年幼的儿童也存在性欲,在他看来其意义是非常宽泛的,涵盖了诸如吮吸指头等我们认为不属于性的活动。

    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具有基本的性和攻击本能,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规范中这些动机不受欢迎且被限制。

    口唇期:(0-1岁)延迟进食和断奶有助于抵抗焦虑能力的发展,施虐口腔期导致攻击本能,吮吸拇指是第一个自我动欲行为,自我形成,口腔性格:自恋-索取依赖

    肛门期:(1-3岁)攻击本能得到充分发展,早期(排泄带来快乐)是从破坏和丢失物体得到满足,学习获得爱、表扬与赞赏的关键期;
    晚期(憋住大小便)对粪便的友好关注,获得认为物品拥有价值的观点。肛门性格:秩序整洁-节约吝啬-固执

    性蕾期:(3-6岁)性别角色分化时期:男孩:俄狄浦斯情结,阉割焦虑,对父亲的自居作用;
    强有力的超我取代几乎完全解除的俄狄浦斯情结;
    女孩:阴茎嫉妒,俄狄浦斯情结发展为获得阴茎的企图,逐渐认识到俄狄浦斯欲望是自我挫败的;
    对母亲的自居作用;
    弱小的超我取代了部分解除的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6-11岁)性感带消失,停息,弥散并未聚集在特定区域。性器期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的内化,自我和超我继续不停地发展。两个原因:父母对幼年性活动的压抑;
    种系发生的天赋—图腾与禁忌—彻底的压制;
    本能依然存在,被升华,自体性欲导致同性小群体形成。

    生殖器:(12岁以后)生殖器在性感带占主导地位;
    自恋转向异性恋;
    人格走向成熟。

    2) 艾里克森:建立同一性(一生的任务)。同一性: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中最重要方面前后一致的及较为完善的意识,也就是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

    信任对不信任(0-1):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相依性:信任感的核心。体验:希望的实现。相当于口唇期。过多或过少:依赖-信任感缺乏。

    重要关系:母亲

    自主对羞怯或疑虑(1-3):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意志的实现。相当于肛门期。

    重要关系:父母

    主动对内疚(3-6):获取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三我之间开始出现一同平衡。游戏期:角色游戏,共同游戏。相当于生殖器期。

    重要关系:家庭的影响

    勤奋对自卑(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勤奋与“工艺白痴”的区别。相当于潜伏期。

    重要关系:教师与同伴的力量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退化。(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协调)

    合法延缓期:重要关系:社会群体、领导者榜样 体验:忠诚的(合法的)实现

    亲密对孤独(20-40):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同一性巩固的基础上,共享的同一性。

    重要关系:友谊、性、伙伴

    繁殖对停滞(40-65):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繁殖—创生、创造)体验:关怀的实现(假亲密:童年经验,文化价值观)。

    重要关系:工作与家庭的角色

    自我整合对绝望(65-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三个超越:社会角色、疾病、死亡)体验:智慧的实现。自我整合:导致对生命的一种超然的哲学智慧。

    重要关系:“人类”、“我的同类”

    以生物、心理和社会的三个方面作为发展的动力,随年龄的变化而面对不同的问题并解决为依据。因为同一性是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和协调一致,所以在多方面的整合中自然存在各种问题,而每个阶段又具有主要的一个问题。

    3) 皮亚杰:关注智力的发展。不是儿童知道了什么,而是他们怎么知道的。

    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主要受图式、同化、顺化和平衡四个因素影响。

    感知运动阶段(0-2)婴儿依赖行为图式探索和理解周围环境

    前运算阶段(2-7)儿童能够在符号水平上进行思维,但还没有使用认知操作。

    具体运算阶段(7-11)儿童获得了认知操作能力,能够对客观事物和经验进行更有逻辑的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个体开始更加理性和系统地去思考抽象概念和假设命题。

    依据儿童具有的运算能力,知识水平,逻辑性为划分依据,因为个体依靠主动构建来使内部与外部达到平衡,从而促进智力发展,进而促进个体发展。

    4) 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心理活动是心理机能的直接形式的改造和通过符号系统对间接形式的掌握。文化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文化是人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的产物。心理发展就是再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依据每个年龄段主导的活动划分,因为该学派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社会活动起关键作用。

    2.理论之间的联系: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皮亚杰&维果斯基

    虽然都划分了相似年龄阶段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关注的主题是性欲而埃里克森的是同一性,前者着重于潜意识的本我,后者则是有意识的自我。

    皮亚杰强调全人类发展的阶段相似性,维果斯基则看重不同社会历史文化所导致的差异。

    3.各理论家独有的概念及解释: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我的平衡关系决定人格特点。

    本我:控制追求快乐的人 超我:控制内疚或自卑感的人

    自我:控制心理健康的人

    将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发展中的异常:固着或滞留,退化。性驱力。

    强调早期发展对成人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埃里克森:把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过程转移到自我过程。

    从无意识动机转向意识领域,从先天本能转到现实社会关系之中,把人格发展看做是终生的任务。

    双向发展:成功与失败;
    乐观主义精神(阶段补偿);
    毕生发展观。

    皮亚杰: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同化:将我们对新经验的感知整合到我们已有的体系中的过程。我们抵制变化甚至可以使我们的感知“屈从”,以适合现有的体系。导向结构的稳定。

    顺应:新的经验要求变化,这使我们修正并丰富知识体系中的结构。导向图式的增长。

    平衡:儿童的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作用因素间的均势达到平衡意味着个体对环境的影响。

    三个理论支点:逻辑的(“运算”等术语的使用,儿童运算的线索逻辑性);
    相对的(只是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是通过主动活动建构起来的);
    辩证的(平衡)

    维果斯基:

    随意性 反映水平 实现过程 机能的起源 支配规律 发展特点

    低级心理机能 不随意的,被动的 感性的,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的、非中介的 种系发展的产物 生物学

    伴随神经系统的发展

    高级心理机能

    随意的,主动的,目的性 概括的、抽象的 间接的、符号或词为中介 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社会规律

    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

    表现

    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

    中介理论;
    两种工具观:物质工具,心理工具;

    语言的发展阶段:外部语言,私人语言,内部语言;

    最近发展区;
    理论运用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文化观——辩证观——文化与社会历史观;
    方法:建构主义

    观察、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

    数学:2.3《本章小结》教案(新人教B

    版必修3)

    2.3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教学重点: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教学过程:

    1.课本86页案例设计一个题目 2.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1)下面是关于吸烟情况的20个国家的统计数字,其中第一行是国名,第二行是男性吸烟成员的百分数,第三行是女性吸烟成员的百分数。韩国拉脱维亚俄罗斯多米尼加汤加土耳其中国泰国斐济日本68.267.067.066.365.063.061.060.059.359.06.312.030.013.614.024.07.015.030.614.8美国巴基斯坦芬兰土库曼尼日利亚巴拉圭巴林新西兰瑞典巴哈马28.127.427.026.624.424.124.024.020.019.323.54.419.01.56.75.56.022.024.03.8 根据以上数据,试研究这些国家吸烟状况的类似程度。

    问题(1)的分析: 要根据数据研究这些国家吸烟状况的类似程度,我们可以仅讨论男性的吸烟情况,首先确定一个划分类似的标准,不妨取1%,即当两个国家男性吸烟人数百分比之差小于1%时,将这两个国家称为类似的.则可分成下面九组:

    (1)韩国;
    (2)拉脱维亚,俄罗斯和多米尼加;
    (3)汤加;
    (4)土耳其;
    (5)中国,泰国,斐济和日本;
    (6)美国;
    (7)巴基斯坦,芬兰和土库曼;
    (8)尼日利亚,巴拉圭,巴林和新西兰;
    (9)瑞典和巴哈马。对于女性吸烟的情况也可做类似的分析。

    如果我们要整体地讨论吸烟情况,我们应当怎样做呢?一个直接的想法就是考虑下面的平面图:以女性吸烟者的百分数为横轴,男性吸烟者的百分数为纵轴。(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基本上分成下面四组:(1)巴哈马,巴基斯坦,巴拉圭,巴林,尼日利亚和土库曼斯坦;
    (2)芬兰,新西兰,瑞典和美国;
    (3)中国,日本,泰国,韩国,拉脱维亚,多米尼加和汤加;
    (4)土耳其,斐济和俄罗斯。

    这个过程叫做聚类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

    在一批样本数据中,定义能度量样本数据或类别间相近程度的统计量,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个样本数据或类别之间的相近程度度量值;
    再按相近程度的大小,把样本逐一归类,关系密切的聚集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集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所有的样本数据都聚集完毕;
    最后把不同的类别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关系密疏图,并用以直观地显示分类对象的差异和联系。

    上例向我们展示了对数据进行的聚类分析的过程, 一般来说,进行聚类分析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度量两个数据的接近程度的方法;
    二是究竟分成多少类合适。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背景和数据本身的意义来确定。统计上对此提出了一套程序化的方法:

    (1)选择一种确定接近程度的方法,最直接的就是点之间的距离,我们上面的分析即是基于此;
    (不同的方法将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2)设要分类的对象有n个;
    我们以这n个对象分成n类开始,按所选择的方法确定这n个对象两两的接近程度度量值,将最接近的两个对象合并为一类,如此我们得到了至多n-1类;

    (3)确定类与类之间接近程度的方法;

    (4)对n-1类重复步骤(2),如此下去到完全归为一类止。至于究竟分成多少类合适,需要分析者根据所讨论的问题来决定。在实际问题中,往往需要对几种分类方案进行比较后,再加以选择。

    (2)为了研究某种新药的副作用(如恶心等),给50位患者服用此新药,另外50位患者服用安慰剂,得到下列实验数据:副作用药物有无合计新药153550安慰剂44650合计1981100 请问服用新药是否可产生副作用? 问题(2)的分析: 假定服用新药与产生副作用没有关联.那么,首先要给\"没有关联\"下一个\"能够操作\"的定义。根据直观的经验,在服用新药与产生副作用的情形下,这个定义可以是这样的:如果服用新药与产生副作用没有关联,就意味着,无论服用新药与否,产生副作用的概率都是一样的。就此例题而言:
    二者相差较大。由此可以推断,开始的假设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服用新药与产生副作用是有关联的。

    由统计的常识知道,要求等号成立是非常苛刻的条件,实际上一般也是办不到的,我们所能追求的是在概率意义下的可靠性。对于上面的独立性问题,类比在聚类分析讨论中的想法,我们应当寻找一个适当的统计量,用它的大小来说明独立性是否成立。在统计中,我们引入下面的量副作用B药物A 有副作用B1 无副作用B2合计新药A1 安慰剂A2合计 在前面的例子中

    a=15,b=35,c=4,d=46。注意到独立性要求:

    P(全体生实验者产生副作用)=P(服用新药产生副作用) 即 这等价于

    因此,可以用的大小来衡量独立性的好坏。

    问题:
    (1)用+++ 是不是更好些?

    (2)用比用合理,你认为有道理吗?

    (3)为了得到统计量的近似的分布,统计学家最终选用了:
    Q2= 用它的大小来衡量独立性的大小,你能把它化简得到下式吗? 从上面的表达式可以直观地看出:的值越小,事件A与B之间的独立性将会越大(当的值为0时,事件A与B完全独立)。通过有关统计量分布的计算可知:当时,事件A与B在概率为95%的意义下是相关的;
    当时,事件A与B在概率为99%的意义下是相关的。

    我们来算一算本题中的值:

    于是得出结论:在概率为99%的意义下,服用新药与产生副作用是相关联的。从数据可以进一步看出,服用新药更容易产生副作用。

    上述过程在统计推断叫做独立性检验,它的基本思想是:
    如何选用一个标准,用它来衡量事件之间的独立性是否成立。

    在独立性检验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方法的直观及合理性。

    本章小结

    拉马克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达尔文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其要点是: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要繁衍下去必须进行生存斗争;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
    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太。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不断积累,不断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新类型。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仍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导致生物进化的是中性突变的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有人认为物种的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而是物种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生物进化的理论仍在发展。

    达尔文在科学上的成就得益于大量仔细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是种群遗传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的结果,数学方法的运用也起到重要作用。

    生物进化理论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为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了生物学基础,也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待自己在自然界的地位,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表明,科学的基本特点是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以实证为判别尺度,以逻辑作论辩的武器。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断地怀疑和求证、争论和修正中向前发展。

    自我检测

    一、概念检测

    判断题

    1.人的某一器官用得越多,就会越发达,反之就会退化;
    由于使用多少而产生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

    ) 3.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4.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 选择题

    1.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A.随机交配;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

    答[ ] 2: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以概括为:
    A.基因突变和重组;

    B.自然选择;

    C.共同进化;

    D.地理隔离。

    答[ ] 画概念图

    在下图中空白框和问号处填写适当的名词。

    二、知识迁移

    1.植物学家在野外调查中发现,在一片草原上有两个相邻的植物种群,它们的植株形态并不相同,花的颜色也不一样,但是,在这两个种群相遇处,它们却产生了能育的杂交后代。你认为这两个不同的植物种群属于同一个物种吗?

    2.在20世纪40年代,DDT开始被用做杀虫剂,起初非常有效。若干年以后,人们发现它的杀虫效果越来越差。人们的解释是昆虫产生了抗药性。请你运用本章所学知识,对昆虫产生抗药性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三、技能应用

    科学家对某地一种蟹的体色的深浅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不同体色个体的数量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请提出假说进行解释。

    四、思维拓展

    1.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吗?请说明你的观点和证据。

    2.与同种或类似的野生种类相比,家养动物的变异较多(例如狗的变异比狼多)。对此你如何解释?

    3.有关资料称孟德尔曾经给达尔文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明了自己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但是,这封信没有引起达尔文的重视,他甚至都没有将信封拆开。假如达尔文拆阅了这封信,并接受了孟德尔的理论,他会对自己的自然选择学说做怎样的修改?设想你就是当年的达尔文,请给孟德尔写一封回信。

    本章小结

    改良动植物品种,最古老的育种方法是选择育种:从每一代的变异个体中选出最好的类型进行繁殖、培育。但是选择育种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也有限。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摸索出杂交育种的方法。通过杂交,使基因重新组合,可以将不同生物的优良性状组合起来。但是,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现象,育种过程繁杂而緩慢,效率低,亲本的选择一般限制在同种生物范围之内。

    人工诱变的方法应用在育种上,大大提高育种的效率和选择范围。但是,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导致诱变育种的盲目性。

    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种生物之间的转移,迅速培育出前所未有的生物新品种,在医药卫生、农牧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基因工程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使人们产生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等方面的担忧。

    从选择育种到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说明,生产实践产生对科技发展的需求,科学理论上的突破必然会带来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自我检测

    一、概念检测

    连线题

    判断题

    1.将两匹奔跑速度快、耐力持久的种马交配,所生小马一定能继承“双亲”的特征,不仅跑得快,而且耐力持久。

    2.选择育种是一种古老的育种方法,它的局限性在于进展缓慢,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 3.人工诱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

    4.对于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向外排放转基因细菌等必须严加管制。

    ) 画概念图

    画出基因工程操作的常规方法流程图。

    二、知识迁移

    列举生产实践中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改良农作物或畜禽品种的实例。有条件的话,请调查这些育种方法的经济效益或增产效果。

    三、技能应用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卡通图。运用你学过的基因工程的知识,分析并评价这幅图的寓意。

    四、思维拓展

    既然基因工程与传统的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相比有许多优势,为什么现在仍有许多人搞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研究呢?

    论文本章内容小结

    习题

    一、本章内容小结重点和难点本章所述是地震勘探的重要基础理论主要讨论了地震波在理想化了的各种地震地质模型和实际介质中传播时的动力学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1.在无限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波动的特点最为简单仅有纵波和横波两种波动它们各自以不同的速度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因此远离震源后它们相互分离。

    2.纵波和横波的极化方向不同它们在整个弹性空间中传播时其能量均有球面扩散现象。

    3地震波遇到波阻抗有差异的地震分界面时情况稍为复杂在界面上发生反射、透射等现象不但形成反射波、透射波等次生波动倾斜入射时波型也会发生转换。在地震分界面上能量进行重新分配它们之间的传播规律要满足于斯奈尔定律能量分配关系则由佐普瑞兹方程决定。

    4.在地震分界面上当介质速度大于上覆介质速度且以临界角人射时会产生折射波动。对同一界面的折射波比反射波首先到达地面又称折射波为首波。

    5.当介质为层状介质时地层的结构变化特别是薄层会对地震波的动力学特点产生影响使波的频谱发生变化不同结构的薄层对不同频率成分的波响应特点不同存在明显的调谐现象。

    6在层状介质中还会产生瑞雷面波、勒夫面波等它们传播时具有频散现象和波导效应。当介质中具有岩性突变点时还会发生波的绕射现象。

    7介质中波的传播最为复杂不仅要考虑波的扩散透射损失等现象而且还要考虑介质对波的吸收作用及各种地质结构的影响。

    以上说明我们可以从地下采集到经过大地滤波作用及各种因素影响、改造后的大量的波的动力学信息振幅、频率、相位等根据以上理论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地下介质的岩性和结构。

    二、练习思考题1什么是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什么是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2.什么叫双相介质地震波在双相介质中传播有什么特点3试叙述杨氏弹性模量、剪切模量及泊松比的物理含义。

    4试叙述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5解释名词1波前和波尾2振动图形和波剖面3波的球面扩散4同相轴和等相位面5时间场和等时面6频谱分析6什么叫视速度定理7从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机制分析反射和折射波形成的条件是什么8试述面波传播的特点及频散现象9.影响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有哪些研究这些地质因素有什么意义10.11.为什么能用浅层地震法来探测溶洞、隐伏构造、滑坡探测覆盖层厚度划分基岩风化带它12.低速带对地震勘探工作有什么影响怎样来消除这些影响13.进行浅层地震勘探的良好地震地质条件是什么14如果法向入射波的振幅为A0试写出下述模型中第三个反射界面上反射波返回至地面的振幅值A。模型中R表示反射系数h表示地层厚度表示吸收系数。

    15地震波在薄层介质中传播的动力学特点如何16试论地震波的绕射现象。

    17为什么说大地对地震波有滤波作用18一个以300出射的反射波的视周期T40ms视波长250m。试计算其视频率f和介质中的波速。当视周期不变出射角变为200时f、k、v有无变化若有变化应当变为多少19试绘出点震源激发的p波、SH波和SV波的振动方向示意。

    小学争章活动方案(共15篇)

    小班绘本好朋友教案模板(共4篇)

    小学语文备课本上格式教案模板

    小学校本教学计划

    部编本教案模板

    相关关键词: 硬件电路知识小结一则 一周小结 大一小结 开封市一师附小进行语文学科期中工作小结暨学科调研反馈 后勤科上半年工作小结
    相关热词搜索: 小结 本章 教案 模板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