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立足“三个担当”提升党报影响力

    时间:2020-08-04 08:23:3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立足“三个担当”提升党报影响力

      提要:面对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新华日报》从报道布局、作风文风、思想观念三个层面,立足“三个担当”,进一步提升党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群众路线 党报 吸引力 影响力

      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堪称新的时代背景下全党面临的一次“大考”。

      对党报而言,需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作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见证者,党报如何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报道,增强实效性乖口感染力,推动活动健康发展?其次,党报自身如何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切实把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和成效体现到版面上?第三,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不是相反?

      《新华日报》从报道布局、作风文风、思想观念三个层面,立足“三个担当”,进一步提升党报吸引力和影响力。要有服务好大局、创新重大主题宣传的担当,使教育实践活动报道声色俱佳

      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既是党报改革的重点,也是亟待攻克的难点。对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报道,《新华日报》精心谋划,既浓墨重彩,营造浓郁的舆论氛围;又形式多样,力戒重大主题报道中常见的单调、乏味,确保报道富有力度、实效。

      全方位、多视点聚焦,分层次、立体式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宣传报道

      以专版、专题形式聚焦。焦点新闻版担当了此次重大主题报道的“先锋”,先后以整版关注、调查报告、特别报道等形式: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很快成为读者热议话题。其中,今年7月1日整版刊发《不信清风唤不回》《闻风而动,用实际行动取信于民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转作风”回眸》,等一组文章,有点有面,既有高度又有贴近性,读来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当前“四风”在江苏各级党员干部身上有哪些具体表现?《新华日报》与江苏省委党校为此联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7月11日刊发的调查报告《“八项规定”显成效“四风”整治盼实效》,内容扎实厚重,有很强的针对性;7月14日推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整版报道,用图标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地铺展开来一幅全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路线图;8月6日,推出整版“特别报道”,聚焦省级机关的首批整改承诺行动,彰显了江苏省委和各机关单位动真碰硬、立信于民的决心。

      在头版设置专栏聚焦。《新华日报》在头版设置多个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全面聚焦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气象、遇到的新问题。“践行群众路线、切实改进作风特别报道?这一系列,通过《政务微博,新媒体时代的江苏探索》等报道,向人们及时传递了江苏的一些探索性实践和创新做法。“中央媒体看江苏”这一专栏,将关注视角进一步拓宽,如首篇《查摆问题服务百姓》,即从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轻车简从带头深入基层微调查一事出发,聚焦各地领导调研方式的集体新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活动取得的实际成效。此外,《新华日报》还在头版推出了相关专栏,包括“改进作风从现在做起”“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报道”“扫作风之弊除行为之垢”“走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反对四风回应关切——舆论监督再追踪”“立学立行即知即改”等。

      重在紧贴实际,提出问题,强化教育实践活动报道的现实针对性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解决党内积习成弊的“四风”问题,其针对性很强。因此,《新华日报》在组织这一重大主题的报道中,紧密联系实际,强化问题意识,围绕广大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展开报道,发表言论,有效促进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思想问题的解扣。

      回应社会关切,舆论监督再杀回马枪。党报因其权威性在舆论监督上拥有独特的优势。我们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注意在相关报道中彰显党报的这一优势。今年上半年,《新华日报》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先后刊发了《“大院快递”曝出机关潜性浪费》《丰产后,这样能让农民丰收吗》《“糊涂工程”,何时才能彻底竣工》《我省开出环保最严罚单》《电话打了数十通问谁都说“不知道”——“亚青遮阳棚”刚建好就被拆了》等一批舆论监督报道。还曾连续三天追踪报道了长江私渡问题,围绕“破解城市管理顽症”主题推出12篇报道。为不使舆论监督报道中涉及的问题成为没有下文的“悬案”,8月初起,《新华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反对四风回应关切一一舆论监督再追踪”,对此前曝光过的一批问题实施舆论监督“再杀回马枪”,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有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有读者甚至给报社来信点题,要求记者回访曾经监督过的问题。

      深入剖析问题,系列评论彰显优势。紧扣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解决的一些思想认识问题,《新华日报》在报道中加大评论力度。从7月9日起,在头版相继推出10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评论”。这些评论以生动的事例、鲜活的语言论事说理,提升了人们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刻认识。8月9日起,又推出第二组系列评论“反四风今日谈”。这些每篇只有几百字的评论。针对现实中涉及“四风”的不良现象和典型案例,揭示问题本质,言简意赅,发人深思。风格多样的系列评论深化了《新华日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报道,使其思想性、启示性大大增强。要有革除积弊、力图文风朴实新变的担当,让党报版面多一些鲜活、贴近、可读的新闻

      由于种种原因,党报有些报道枯燥乏味,官话、空话、套话时有所见。《新华日报》以这场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下大决心,拿出实招,改进文风,有效提升党报的吸引力、感染力。

      一期特别的《编务简报》督促采编人员力改文风

      《编务简报》是《新华日报》编委会面向采编人员印发的内部业务材料。今年5月6日,一期以《下大力气改一改自己的话语方式》为题的《编务简报》引起广泛关注。简报以诙谐有趣的“淘宝体”形式,列举出81个词汇,明确要求采编人员在新闻报道中尽量不用或少用,如:高度重视、正确领导、重要指示、亲自过问、亲切关怀、充分肯定、一致认为、深刻领会、吹响号角、某市、某单位、某女士、张先生、李小姐等。

     编委会认为,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中宣部也发出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新闻报道的词语库来一次大扫除,十分必要。这样做,不仅是要清除掉不合时宜的陈词滥调,更是服务好中心工作和注重基层民生的直观体现。

      这期简报发出一个星期后,一篇好稿被降等的事在编辑部产生不小震动。在《新华日报》例行的考评会上,一位年轻记者采写的见报稿因回应热点及时、具有较强针对性而入选好稿之列。但报道中也出现了一些采访对象身份介绍模糊的不足,这正与下发不久的那期《简报》精神相违。编委会果断提出:“改进文风,贵在落实。今天我们就动真格的,对这篇语焉不详的稿件作降等处理。请大家引以为戒,共同努力,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改变我们的话语体系!”这在编辑部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采、写、编各道环节,都从转变作风入手,切实改进文风,创新新闻报道。

      一则修改的简讯凸显党报记者观念更新之重要

      转作风、改文风,说到底是转换观念。有的党报记者长期固守老观念,按照老套路写稿。编委会在对每一篇稿件严格把关中,力促采编人员依照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既改进文风,更转换观念。

      今年8月8日,《新华日报》A2版刊发了一条两百多字的简讯,报道省领导看望慰问交通执勤人员。这篇看似普通的短讯,其刊出前的修改过程却耐人寻味。

      见报前,稿件开头这样表述:省领导“冒着酷暑看望慰问了……”依照惯例,这样写似乎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这样的表述怎么看都觉得不是滋味。记者惯性走笔的背后,反映出不少人潜意识里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唯上是尊”的陈腐观念。于是,值班总编将描述省领导的状语“冒着酷暑”调换到了被慰问对象的前面,突出了“高温下坚守工作岗位的公安干警……”这一改,彰显的完全是另一种情感,使报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

      报道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处理,恰恰可以反映记者乃至报纸的观念、倾向和态度,不经意间拉近或疏远了党和政府与普通百姓的距离。编委会抓住这一小事,在采前会上展开讨论,举一反三,‘从日常的采访、写作、编辑和版面处理中,查找、发现我们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还有哪些问题和差距,反思、明确今后改进努力的方向及路径。

      要有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如一的担当,用新闻的力量彰显桥梁沟通作用

      “群众路线”被誉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众路线”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并被提升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必要条件。党报应立足于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使群众路线始终蕴含于常态化的新闻工作中,在建立党群互信关系中,用新闻的特殊力量,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彰显春风化雨的功效。

      抓拍的新闻照片,见证亲密的干群关系

      4月19日,《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题为《里下河的四月——罗志军在高邮金港村驻点调研纪实》的通讯,配文照片上。一位老农勾着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的肩亲切耳语,罗志军则微笑低头,做着记录。这张照片见报并经各大网站转载后,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网友大赞这张照片展示了中国官员的亲民形象,称誉它为中国当代政治影像的又一力作。但也有网民提出疑问:照片会不会是导演摆拍的?

      事实上,在头天晚上的夜班总值班室,有些编辑就曾表示:一个普通农民哪敢跟省委书记这般亲,一定是“秀”出来的。为搞清楚事情的由来,总编辑亲自给摄影记者于先云打电话求证,老于急了:“绝对不是摆拍!”第二天,他和文字记者顾雷鸣一起向总编辑详述了这张照片的抓拍经过。原来,4月11日上午,罗志军在高邮市八桥镇金港村参加过劳动后,在房东翟智平家和他的岳父母姚长友老两口拉家常。姚长友的听力不大好,罗志军就请人拿来纸和笔,手口并用地与他交谈。说到动情开心处,姚长友一把搂住了罗志军的肩膀,二人亲密得就像老朋友。在他们交谈的长时间里,于先云一直端着相机,半蹲半跪地守在一角,不停地按动快门,这才有了见报的这张照片。

      搞清楚原委后,总编辑当即要求二人再写一篇后续报道,把照片背后的故事写出来。就这样,《共产党干部就该和群众这样亲——本报一幅新闻照片背后的故事》4月20日在一版见报。4幅图片加文字报道,再现了共产党的省委书记与一位农民兄弟亲密交谈的场景,解密了照片出笼的全过程。这组报道一经刊发,社会效果比第一篇还要好,不但在网上和省内激起热烈反响,赢得广泛赞誉,省委也给予了表扬。

      而在我们干U发这组报道的当天,包括《新华日报》在内的各大媒体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消息。这组报道,无疑是对中央精神的一次及时呼应。专家点评:这组报道堪称改进领导人活动报道的经典之作,为建立党群亲密、互信关系,提供了典型、鲜活的新闻样本。

      “永远做人民的朋友”,感悟这句话在新时期的启示意义

      《新华日报》是一份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党报。周恩来在1949年《新华日报》复刊时为新华报人写下了一句沉甸甸的嘱托——“永远做人民的朋友”。64年过去了,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我们对这句话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7月24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行“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创新新闻报道”专题座谈会。其间。大家围绕“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主题,不约而同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只有“永远做人民的朋友”,才会沉下身子、脚步下移,把报道“发表”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报“永远做人民的朋友”,必须确立自身的准确定位,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既不能居高临下,以官话套话搪塞公众,模糊视听;也不能以“群众利益代言人”自居,利用一些社会矛盾推波助澜,哗众取宠,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横加指责,俨然“救世主”。这两种做法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百姓的焦虑、对立情绪,对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构建形成巨大的破坏力。

      在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期,频发的社会冲突日益凸显了社会矛盾的累积和激化的背景下,在当前的舆论格局中,党报要重新思考“永远做人民的朋友”这句话的时代新内涵,深刻理解其对回答“我是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面对存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群众的激烈情绪,绝不能模糊自己的身份角色,既不能做老套无聊的官样文章,更不能为批评而批评,把群众和政府放在对立的位置上。党报要及时担当起建设者的角色,确保立足点的大局观,着力在党委政府和百姓之间搭建一个良性沟通的平台,打造出一个动态均衡的舆论格局。(作者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

     9

    相关关键词: 国家安全工作三个立足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