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幼儿园老师投毒 正文

    复旦投毒按键

    时间:2020-09-09 09:50:2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篇一:《复旦投毒案分析》

      个案分析

      ----------复旦投毒案

      13年震惊全中国的投毒案发生在让无数学子望尘莫及的著名高校上海复旦大学让世人再一次反省所谓高校,所谓高学历背后的让人唏嘘不已的盲点。

      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友的广泛关注。4月15日起有关“复旦学生投毒案”的报道持续升温,4月16日起就在网络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舆情热点。在延续了一周左右的较高区间的舆论关注热潮之后,事件相关舆情热度正在逐步回落。

      当天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称“4月1日,我校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4月11日,上海警方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16日下午,复旦大学将其新浪微博官方账号的校徽换成黑白色,“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发布通报“研究生黄洋同学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示沉痛的哀悼!”

      上海警方接报后立即组成专案组开展侦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某同寝室同学林某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晚,依法对林某实施刑事传唤。4月12日,林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经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遭投毒后,在开始几天无法判断毒素,治疗不起作用,直至第9天,其师兄收到一个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才让案情获得重大进展,警方依此很快查到了犯罪嫌疑人、黄洋的寝室室友林某。目前林某已被刑拘。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之间本应该相亲相爱,而“同室操戈”却显现出人性的残忍。历史重演,道德沦丧到没有底线,对自己的室友投毒,下如此恨手,不应该是一个高知识分子做出来的事情,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任何理由在生命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再大,人也应有底线。有外在知识无内在约束,教育应反思,对他人的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这与现代社会的教育方式有着莫大的关系,目前整个校园,学生发生冲突以后往往喜欢用武力和暴力解决问题,反映出学生的生命教育的缺陷。生命教育重于泰山,学校需引导学生重视生命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与身心健康,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复旦投毒案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知识与道德的错位。由于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学历和知识,而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水平的关注,最后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这样一系里校园极端案件便发生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有才无德。一个人的学历是代表他学习经历,反映了他知识教育一方面的成果。而无法反映出他的人格、身心,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这些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其次,功利主义。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指向功利的功能,非功利的价值渐渐淡薄。具体表现在中小学阶段,很多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目标也是为了就业或者考研、出国。整个教育会陷入严重的功利化氛围当中。第三,漠视生命。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尊严的意识、尊重他人的人格、保护自我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遇到矛盾的时候,学生可能就会采取非常过激的手段来进行处理,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过面对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着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学生心理

      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多管齐下,每一个人都责无旁贷。首先,学校应该采取措施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说开设相应的心理咨询的课,普及心理的一些知识,同时完善学校的心理服务机构,及时了解掌握学生一些心理的问题,给他们进行相应的救助。其次,学校、家庭应该关注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尤其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改变包办代替一切的家教思维,应该把学生作为是未成年的社会公民对待,应该建立起平等沟通的关系。而在学校的集体里,老师应该引导同学平等相处、宽容相待,及时发现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矛盾,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这些矛盾,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社会需创造自由、公平的竞争氛围,给学生以多元、个性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真正实现多元选择。我们应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从而减少极端个案的发生。

      最近“感谢同学不杀之恩”成为流行语,但也有作家提出,“在案件尚未查清的日子里,网友口无遮拦地调侃凶案甚至随波逐流地夸大凶案带来的危害,不仅制造了社会恐慌与紧张,同时也是对生命的漠视,对逝者家属的二次打击,感谢舍友不杀之恩的调侃并不可取。

      要成才,先成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高尚的人,其之于社会的作用,恐怕是大于那些学富五车、却不惜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而这句话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到底是何样的怨恨,竟然要以毁灭他人的生命来平复?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说给教书育人的学校,也说给望子成龙的家长。犯案大学生对生命如此冷漠,更多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脱不了干系,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一课尤其需补上,而且该案所引发的反思不能仅仅止于教育层面。

      不论我们身边是否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们都应该由这件事反思现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当代的教育问题,毋庸置疑我们就是当代大学生,因此我们需要把经验教训折射到自己身上,不让类似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电信142刘吉

      篇二:《对“复旦投毒案”的感想》

      对“复旦投毒案”的感想

      2020年在复旦大学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本应该是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但是却出现了投毒残害室友的残暴行径,这令我们震惊,同样也引人深思,作为一个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没有人性,没有法律意识,没有一点点的温情,眼中只有自己完全不考虑别人感受,漠视其他人的生命。

      这样的事件不是第一例,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就在清华大学出现过投毒案,毒物是铊,在当时,因为医疗发展还不发达,甚至在医院里还没有能够检测这种东西存在的方法,后来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受害者朱令被确诊出铊中毒,也得到了治疗,但是因为中毒时间太长了,朱令的身体各个系统都受到了不可弥补的伤害了,虽然挽回了生命但是对于这个家庭却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朱令落下了终身残疾,还得靠年迈的父母亲来帮她做康复锻炼。朱令铊中毒的案子的搁浅,真相不明,正义难伸,谣言四起,可以说朱令案是一个法治伤疤。投毒之所以恐怖,正是因为人们就医时医生未必第一时间联想到剧毒物品以及确认哪种剧毒物质作怪,使得投毒的后果往往无法挽回。

      悲剧已经形成,再多的惋惜,留恋,或许都只是暂时的安慰罢了。我们也要相信,有法律作后盾,惨下毒手的林某也将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痛定思痛,当下的我们最应该做的,也是必须做的,乃是从这起悲剧中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它为什么让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丧失人

      性?

      一味地注重功利性,技能性知识的大剂量灌输,轻视人文教育的做法,今天仍然普遍,而这正让许多孩子在成长期里,缺少可以养成积极健康和完美人格的沃土。盯着功利性十足的个人目标,在竞争的压力下一路飞奔,其实很容易造成一些高学历的人才的精神偏陋或心理失常,在原来属于常识常规的人际关系或行事挫折面前,缺少包容心与应对能力,意外折了羽翼,如此事例不在少数。

      教育专家认为,造成大学生寝室关系紧张的原因大致有年轻人个性比较自我,不习惯别人的生活方式,不善于处理新的人际关系。这些作为人生的新课目,有的人在各种磕碰中逐渐磨合,学习并适应下来。有的人,虽然不适应,但最终隐忍下来,但还有的人,他们不适应更不隐忍,最终以惨烈和尖锐的方式表现出来了,这就造成了一个个令人痛心的悲剧。

     对于复旦投毒案,我们只有痛惜震撼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去反思,反思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寻根究底,根除源头,让此类事件不再重演。

      篇三:《复旦投毒案的稿子》

      第一张

      知法 懂法 守法

      明德 成人 成才 标题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学习法律知识,促进和谐成长

      一. 发生在2020年4月1日愚人节的投毒案

      受害者黄洋,男,27岁,生于1985年,四川自贡人,家里独子。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在放弃直博机会找工作未果后,又通过考博初试,复旦大学耳鼻喉科博士初试的第一名。2020年4月16日,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

      施害者林森浩,29岁, 男,1986年10月17日出生于广东汕头,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中山医院见习生。2010年,林森浩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并在复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见习

      第二张

      二. 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的司法进程(用纵坐标来表示,旁边配图)

      2020年4月16日,林森浩涉及黄洋中毒死亡案,警方初步认定他存在重大作案嫌疑被刑拘;

      2020年4月25日,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对林森浩依法批准逮捕; 2020年11月27日,复旦投毒案开审,林森浩当庭供认起诉书指控他采用投毒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

      2020年2月18日,复旦投毒案一审宣判,嫌疑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20年12月8日,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高院第五法庭二审,林森浩辩称自己没有杀人动机;

      2020年12月7日,最高法下发核准林森浩死刑裁定书。

      2020年12月10日,林森浩父亲因缺少死刑核准裁定书未能成功申请抗诉。

     2020年12月11日,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复旦投毒按键}.

      第三张

      三.复旦投毒案中的适用法律

      中新网2月18日电 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消息,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今天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问题一何为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其犯罪构成要件包括

      1、犯罪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犯罪主观方面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3、犯罪客体他人的生命权。

      4、犯罪客观方面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作为或不作为行为。

      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如果四个要件同时具备即构成故意杀人罪。

      问题二本案中如何分析认定?

      (一)本案故意杀人罪定性的刑法依据——犯罪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 林森浩实施危害行为时年龄为27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上海警方对林森浩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结论为林森浩对本次作案行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完整,评定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2、犯罪主观方面 公诉人指控、法院认定森浩存在非法剥夺黄洋生命的故意。

      3、犯罪客体 本案犯罪客体是黄洋的生命权。

      4、犯罪客观方面 公诉人指控、法院认定林森浩实施了非法剥夺黄洋生命的投毒行为。

      人民法院认为林森浩投毒行为符合故意杀人罪的四个构成要件,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故意伤人,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林森浩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社会影响极大。林森浩到案后,虽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但其罪行极其严重,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故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二审维持原判,死刑复核程序裁定死刑,立即执行。(增加图片)

      篇四:《复旦投毒案始末》

      复旦投毒案始末被毒死的青春

      新闻背景

      在毒死室友黄洋7个月后,今天上午,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森浩站在了被告席上。

      法庭上,林森浩一身灰色囚服,神情冷静,首次公开讲述这桩离奇案件的具体动机和细节。而在距上海约两千公里的四川自贡,28岁的黄洋仍躺在冰冷的殡仪馆里。黄父称,只有在凶手受到应有惩罚后,才会让

      孩子入土为安。

      这个在下岗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曾是黄家最大的骄傲20岁考取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5岁转临床医

      学并获直研机会,去世前,他还在读博、就业、创业中纠结,并最终选择了前者。

      家贫不掩志,业精不倨傲。他曾在获得直研资格后吐露心声

      “我来自四川一个小县城,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体弱多病,家里欠下了大笔钱。我动过放弃直研出去工作

      的念头。是老师、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让我决定继续在医学道路上走下去。”

      但他无法再走下去了。2020年4月16日15时23分,被室友投毒的黄洋,在经过15天的抢救后,终因

      多脏器衰竭而遗憾离世。

      那一刻,一切都改变了。

      他喝了一口饮水机里的水

      4月1日早上,黄洋喝了一口寝室饮水机内的水,感觉味道有些古怪,自然以为是过期了。心性善良

      的他,担心同学和他一样误喝了过期水,便把水倒掉并清洗干净了饮水机。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口水里,隐藏着致命毒药。

      除了林森浩。在11月27日的庭审中,林森浩回忆,当时听到黄洋用勺子清洗水杯的声音,知道黄倒

      水了。此前,他已经把毒物放进了这台饮水机的水槽里。

      林森浩担心被发现。毒物为黄色液体,气味也比较浓。他甚至听到了黄呕吐咳嗽的声音。害怕黄发现

      异常,他选择继续躺在床上,一个同学的电话“拯救”了他,他随即离开宿舍,避免和黄洋对话。

      当日晚10点多,黄洋开始出现恶心、呕吐及发烧症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初步诊断以为他吃坏了

      东西,便按照胃肠炎的处理方式进行输液治疗。

      4月2日,黄洋症状却并未好转,手和脸都肿了起来。医学专业的同学见此情景都感觉到,这肯定非

      吃坏了肠胃那么简单。

      当晚9点,黄洋在同学的陪同下再去急诊,此时,化验结果显示其肝功能已出现损伤。

      情况变得危急起来,一小时后,黄洋的导师携带了1万多元现金赶到医院,协调安排黄洋住院治疗。

      3日,黄洋病情继续恶化,血小板开始减少,并住进了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会诊初步认为是中毒造

      成了肝功能的损伤,但究竟是什么毒素,一时难以判断、无法确定,因此更无法及时对症下药。

      得知儿子患病并住进了重症监护室,黄洋的父亲马上飞到上海“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到4月5日

      左右,还流着鼻血,再往后就处于昏迷状态了。”

      7日,黄洋开始鼻孔出血,而他对医院进行的治疗没有任何反应。

      8日,陷入了昏迷的黄洋,让其父亲、导师和同学们格外揪心,因为昏迷以后,其病因仍然未明。

      据复旦大学新闻发言人称,从黄洋发现不适到诊断中毒,学校一方面组织全市医生进行多方会诊,想

      寻找病因。“但是迟迟没有找到病因,所以才提请警方介入调查”。

      中毒事件开始变得复杂而诡异。

      9日,黄洋的师兄收到一条陌生短信,提醒注意一种化学药物,至此,黄洋的中毒终于被确定毒源。

      随即,针对毒源,医院尽一切努力进行抢救,但一切都为时已晚。

      12日,医院发出了黄洋的病危通知书。

      13日下午,黄洋瞳孔放大。

      14日下午,脑电图停止,肺部纤维化,黄洋再无法自主呼吸。

      16日下午15时23分,医院宣布黄洋去世;3时30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监护室的门打

      开;4时18分左右,黄洋的遗体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由医院工作人员抬进了太平间。

      守候在外的黄洋的同学们,终难抑悲痛,抱在一起哭出声来。

      复旦大学通报“我们为挽救自己的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家长失去爱子,学校失去宝贵学生,我们表

      示沉痛的哀悼!”

      17日,黄洋父母同意警方进行尸检,“希望配合警方调查,还儿子一个公道”。

      如今,黄洋身前所住的宿舍——西20号楼303室,室门紧锁、空空荡荡。而在宿舍楼正对的基础医学

      13号楼的7层实验室公告栏里,多了一张A4纸,其上打印的,是一位医学院老师的悲愤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愚人节整人?

      正如这位老师的悲愤,太多的追问集中于一点投毒者对黄洋究竟怀有多大的恨?

      新华网评论援引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的话评论道“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

      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11月27日,关于投毒动机的答案终于在庭审中揭晓,却简单到不免让人愕然林森浩称,这只

      是愚人节整人想法。{复旦投毒按键}.

      林森浩在法庭上回忆,愚人节前夕,黄洋称自己有一个整人计划,林森浩觉得,自己可能会成为被整

      对象,“好,那我就来整你一下”。

      医院实验室里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成为他的“整人”工具。这是一种会对肝脏造成损伤的有毒化学物。

      在林森浩的讲述中,他与黄洋关系一般,互相有些看不惯,可能黄洋觉得林没有情调,而他觉得黄洋

      有点自以为是,但两人并无较大的个人恩怨,“投毒只是想要黄洋难受,并不是想要他的命。”

      复旦大学认识林、黄二人的学生此前也有表示,担任过学生会副主席,与黄洋同样成绩优异,且与黄

      洋在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从事着不同方向研究的林森浩,与黄洋并无公开矛盾。

      然而,眼看室友一步步走向死亡,林森浩并没有及时说出真相,“我以为所放的剂量是很少的”,此外,

      “实验中的大多数老鼠并没有死亡”。

      4月5日、6日、8日,他甚至去重症监护室看望黄洋,"从玻璃窗外看见,黄洋表情还是比较自然的。”

      但这位投毒者仍然不敢跟自己的室友说话。

      据此前媒体报道,林森浩被警方快速锁定为投毒嫌疑人,是因为一条神秘短信。

      在黄洋于中山医院抢救但难以确定病因的9日,黄洋的师兄收到了一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提醒其注

      意一种化学药物,这种药物“周围有人常在用”。

      收到短信后,黄洋师兄马上将这一情况告诉了黄洋的导师,并查询了校内的医学论文资料,发现使用该药物后的实验室小白鼠症状与黄洋中毒症状十分相似,而相关实验论文的作者,正是黄洋的同寝室室友{复旦投毒按键}.

      林森浩。

      此短信从何发出,至今未知。

      但林森浩很快被警方锁定。4月11日,林森浩被警方刑事传唤,次日,被依法刑事拘留。16日,黄

      洋去世后尸检,尸检结果最终成为重要的案件证据。

      2020年4月25日,林森浩被上海市黄浦区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

      不把负担落在家里”

      查看林森浩的微博,最后的更新时间为4月8日,文字间满是对医学行业的困惑与不安

      “有时候挺痛恨这个行业的,名义上叫做医生,但是面对病人,尤其面对那些急切想从这里解决困惑的

     病人,帮忙总不能帮到底,好比带一个问路者走了一段路,然后跟他说,你找别人帮忙吧。”

      他也在微博中提到过黄洋。2020年11月27日,他这样写道“上海的冬夜,开着电脑,在小台灯的光照下,看着各种图文,听着电脑的沙沙声,还有黄屌丝的呼噜声,头脑里偶尔闪过各种念头,随即如云

      烟随风飘散。”其中提及的“黄屌丝”被多猜测为黄洋。

      而一个真实的黄洋,在公众的关注与哀悼中,被清晰还原。

      据好友讲述,黄洋一直纠结于读博、工作、创业等不同道路的选择困境。

      生前刚以第一名考上博士的黄洋,本获得了直博机会,但为了早日改善家里的环境,他放弃了直升,但就业并不太顺利后,黄洋选择再回校读博,“其实他的纠结,归根结底还就是为了照顾父母,为了经济上

      的考虑。

      1985年出生于四川自贡荣县的黄洋,是家中的独子。现年57岁的父亲黄国强是荣县盐厂的下岗职工,

      55岁的母亲杨国华是供销社的下岗职工,且常年患病。

      黄洋离开后,其家所在的荣县古城街北街农贸市场,亦弥漫着悲伤。

      当地人告知,黄洋的母亲杨国华因为肝病曾在重庆做过大型手术,医疗费、药费等共用去30多万,“这30多万的费用基本上全部是黄洋用奖学金和打工挣的钱来偿还的”;而黄洋的姑妈黄资蓉则对媒体说道 “黄洋曾被复旦派去香港交流两次,本来还准备去澳大利亚公派留学一年,一直是家族兄弟姐妹间的佼佼者,大学七年的学费生活费都没让家里出过。”;“黄洋进入大学时就申请了3万元的助学贷款,大学一

      年级时就拿到了导游证,此后做过导游、家教,还卖过服装,为的就是不把负担落到家里。”

      对逝去的孩子,母亲的回忆则格外温柔但刺痛。

      在《东方早报》的报道中,杨国华回忆起儿子幼时的种种故事,泣不成声。她说儿子2岁就会洗袜子,自己身体不好,可儿子很孝顺,懂得关心照顾父母。自小起,黄洋放学回家后就主动做家务,打扫卫生、

      做饭炒菜样样都干,还炒得一手好菜,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洗袜子、洗鞋子。{复旦投毒按键}.

      对母亲格外关心的黄洋,孝顺得则格外细心,在其书房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被黄洋细心地用相框装起,而在大学期间,他还和母亲保持最原始的通信,黄洋的姨夫说道“他妈妈文化程度不高,不会发短信,

      所以他才选择写信。”

      而在友人眼中,黄洋则不仅成绩优异,也乐于奉献。通过致力于西藏墨脱支教的复旦慈善社团“圆梦墨

      脱”,黄洋于2010年前往西藏墨脱为当地小学支教,其支教经历还包括安徽颖上。

      据其社团好友高翔,黄洋本计划今年7月带队再次前往西藏墨脱支教,4月3日,高翔曾接到黄洋电

      话,说自己“生病了”,担心会耽误支教工作。

      如今,这位28岁的年轻人却只能孤独躺在殡仪馆里,黄父称,只有在凶手受到应有惩罚之后,才会让黄洋入土为安。对于赔偿,他们目前还没有过多地考虑。"我现在想的就是逞凶追责,还黄洋一个公道",

      他说。

      “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重读这句以希腊医生

      希波克拉底命名的行医誓言,再想起19年前中毒至今,仍悬而不知结果的朱令案——

      黄洋的死,格外悲。

      注综合中国新闻网、《东方早报》、《天府早报》、《京华时报》等媒体报道

      篇五:《毛概复旦投毒事件》

      生命诚可贵

      从复旦投毒双亡的教训谈起 2020年12月11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被依法执行死刑。

     2020年4月,复旦大学医学院发生一起投毒案件,致在校研究生黄洋死亡,经侦查确认投毒者系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森浩。本案因发生于大学校园等原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20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林森浩提出上诉。2020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最高人民法院经复核确认被告人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林森浩向421室饮水机投放二甲基亚硝胺的事实。4月16日,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黄洋系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据此,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维持第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刑事裁定。

      “前生回首今生缘,数载同窗情义坚。”同窗之谊从古代传颂到现在,为何现在却屡屡出现“同室操戈”的现象?最近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热议,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毒药,而是人心。本该是国之栋梁的天之骄子们,又是因为什么走上了不归路?

      细细盘点近年来的在大学校园内发生的种种惨案,从1994年清华大学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到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再到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同年,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副教授投毒毒害上司;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2010年,四川大学曾世杰因被人嫌丑,杀1人,砍伤2人;再到最近的复旦大学黄洋案。{复旦投毒按键}.

      大学生投毒案真正该引发的是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我们该看到事件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一面。虽然近些年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但远远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与学习成绩同等的高度。学习,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最后学做学问。但是由于社会等诸多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老师家长都把做学问放在了第一位,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大学校园中的争执与碰撞的原因何在?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曾有一家杂志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大学中最容易引起摩擦的问题就是,同寝室的室友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的不同和价值观的差异。又因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不满、打击容易偏激,说出过激的语言和作出过激的行为,导致了校园惨剧的发生。

      如果要从黄洋案谈中国教育的缺失,那大概不只是专业性的“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味地注重知识的填鸭,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机制的弊病。但是中国的教育机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场投毒案,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各大高校该思考的,该做到的应是把大学生心理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而不是只是打着旗号,喊着口号,却一无作为。而作为当代大

      学生的我们我们该思考的,能做到的就是,努力端正自身心态,充分认识生命的可贵。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与同学室友的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看到自身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他人。

      一场投毒案,不单单是给大学校园,而是给整个教育机制敲响了警钟,重视学生的心理、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篇六:《对复旦投毒案的思考》

      对复旦投毒案的思考

      复旦投毒案指2020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引用自百度百科) 案件的经过是林某和黄某因生活琐碎不合已久,林某心中气愤在实验课结束后拿了实验时剩余的剧毒化学品并注入寝室的饮水机,而不知情的黄某在寝室的饮水机接水并喝下后出现了中毒症状。出现中毒症状的黄某被送往医院抢救,后经抢救无效身亡。

      复旦投毒案,不但给了当代大学生一个教训,同样这个案件也引人深思。两个才华横溢的名校研究生本来是前途似锦,可仅仅是因为生活琐事,两人不和,林某就有了杀人动机。一件小事间接毁了两个青年的人生。

      就此我们可以看出林某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严重的缺陷。林某曾表示投毒事件本是一个为庆祝愚人节而做的一个恶作剧,因曾听说其他学校也有过用毒整人的事情,所以投毒只是想“整”黄洋。由此可以看出在林某眼中一个使人失去生命的投毒行为和愚人节的玩笑是等价的。可见在他的认知中,人的生命如同儿戏。虽然这其中可能包含林某为推脱罪责故意所言的可能性,但无论是为推脱罪则还是低估投毒事件的严重性或是视他人生命如儿戏,这都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有缺陷的体现。我们当代青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尊重他人的生命。同时也希望各校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和药品的管理,不要让学生将实验药品作为恶作剧的工具,这是一种潜

      在的危险。

      从复旦投毒案的起因也可以看出,林某不能很好地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这也给青年学生提了一个醒,青年学生应学会正确处理自身人际关系,学会正确解决自身与周围人的矛盾,不能因一念之差做出无法挽回的事。

      对于现在这个社会有人认为金钱就是王道,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学习专业技能,以求毕业后能谋得一个好职位,正是因为这样现在的青年学生都较忽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倘若林某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想必悲剧也不会发生。也不至于毁了黄某也毁了自己。

      对此希望各校加强对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的教育,让“感谢舍友不杀之恩”不再是同学们玩闹的毕业寄语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孙亭亭

      篇七:《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

      关于复旦投毒案的几点思考

      ---- 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

      《摘要》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对国人的教育更为重要,教育是一件极为重要又严肃的问题。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竞争力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我们在注重教育成才的同时,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增强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增强国家竞争性人才的前提,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不可缺失的。

      《关键词》教育的缺失,心理教育,人才的培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现如今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繁华的都市生活迷乱的人们的眼睛,我们在注重物质生活的时候却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教育,近年来多次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案件一次次让人警醒,比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药家鑫开车撞人又将伤者刺八刀致其死亡;复旦大学黄洋中毒案本文将从复旦投毒案简析教育的缺失。

      一、复旦大学投毒案事态发展

      (1)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的过程

      2020年4月1日,早上黄洋喝下寝室内饮水机内的水,发现水的味道不对,认为水过

      

    相关关键词: 幼儿园老师投毒
    相关热词搜索: 幼儿园老师投毒 复旦 投毒 按键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