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中考备战
  • 高考备战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时间:2020-08-19 08:53:36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继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党治国的方针、政策,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构成了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和认识的最新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平发展和党的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切实做到“四个坚定不移”: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必然是能够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中产生的,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对解决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实践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寻找到的一条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发展道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不同意原苏联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坚持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有矛盾的社会。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文章中,阐述了探索不同于原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积极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并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问题、“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问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中国现代化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问题、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问题,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问题和走和平发展的道路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和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创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战略,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继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党治国的方针、政策,形成了一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应该怎样坚持和发展的理论体系。

      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过程的主题。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科学发展观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有益启示,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和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致力于丰富发展的内容、创新发展的观念、开拓发展的思路、破解发展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的地位、发展的内涵、发展的目的、发展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推动建立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重大命题和战略方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平发展、党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思想理论、方针原则和政策措施,揭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展布局、发展动力、发展目的,以及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构成了一个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科学发展观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到“四个坚定不移”。科学发展观增强了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信心,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增强,我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了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环境、机遇和挑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形成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发展目的上,要坚持以人为本,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道路上,要根据目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摒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避免和克服传统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以科技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要牢记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在经济发展布局上,要全面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效益指标”、“环境指标”等为指挥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健全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经济特区要继续勇开新路,担负起先行一步的神圣使命和历史任务,坚持走改革创新开放图发展之路。

      坚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筑有力的政治保障: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筑有力的政治保障。

      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政治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一是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层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制度框架。这一基本制度框架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二是明确了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中,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是指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努力与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政治参与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政治参与的途径不断扩大,积极性不断提高,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努力适应人民群众在这个方面的新要求,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文化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打开了文化蓬勃发展的广阔空间,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全面、系统的方针原则和工作要求,实现了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是要自觉主动地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自觉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二是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这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等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四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重点突破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四个关键环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加强社会建设,建设和谐社会,是为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应该说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矛盾凸显期,社会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将社会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第一次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怎样进行社会建设”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意味着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更加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

      科学发展观概括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民主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标杆,“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可持续生态目标追求,它们体现了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正义、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以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以充分激发社会活力,让社会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高举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持续良好的外部条件,也就是要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倡导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推动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关心国力日益增长的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崛起道路。科学发展观正确判断我国正处在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科学分析当今世界形势,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就不可能有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就不可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中国要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要着力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走和平发展道路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中国又以自己不断发展的力量来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来发展自己,同时又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是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就是要坚持在国际上大力倡导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际事务。中国的这些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与尊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营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造就坚强的领导核心: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继承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建思想,同时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个重大问题,紧紧抓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个关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党的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使我们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更全面、更有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坚强的领导核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

      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一是明确提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二是要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贯穿到党的全部执政活动中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去。三是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靠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四是建立健全了使党员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这些重要思想和现实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提升到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层面,科学回答了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怎样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问题。

      关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一是明确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二是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思想,强调科学执政是前提和基础,民主执政是核心和实质,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基本途径和保障。三是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即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要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就全党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提出的系统的方针、原则和办法、措施。

      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比如,关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思想;关于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的思想;关于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思想;关于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加强城乡基层组织阵地建设的思想;关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思想;关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思想,等等。

    相关关键词: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 学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心得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