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高考课件
  • 中考课件
  • 高考教案
  • 中考教案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语文七年级下册 正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0-08-11 08:09:10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experimental textbook Chines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Grade 7 unit description unit 2 teaching design

     编订:JinTai College

     编订:JinTai College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单元说明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编选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它们分别是现代诗《黄河颂》、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杂文《龈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古代诗歌《木兰诗》。

      编者在编选上述课文时,不仅考虑了文章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健康、优美,而且充分考虑了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兴趣与接受能力。比如《黄河颂》虽然是一首抒情诗,但语言浅显,感情明朗,有一些表现手法与修辞方式,如直抒胸臆、呼告、比喻等,不仅容易理解,结合举例还可以让学生模仿运用。又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是一篇杂文,它篇幅短小,不足千字,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如果老师能结合《黄河颂》与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内容进行引导,交待清楚时代背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篇文章晓喻的道理。《最后一课》,虽然主题比较深刻,但情节简单,并且又是以一个小学生的口吻讲述的,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个故事,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总之,这个单元阅读课文的编选力图贯穿一个原则:精选文质兼美、篇幅难度适当、贴近学生兴趣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在作品的引导下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多种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这些课文作为同一单元的阅读材料,大多具有一些共同点,即都是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都有比较重要的写作背景,都有含义深刻的精彩语段,都是适合朗诵的语言材料等等。基于此,提出本单元如下教学目标?;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不难看出,这些要求兼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并且对上一学期第三单元的学习要求进行了必要的螺旋式反复。

      只要世界上还存在国家与民族,爱国就是一种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操。尤其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在经历了近现代历史上令人心痛的民族屈辱与苦难以后,更加希望建造一个“伟大坚强”的国家。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在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爱国”被列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位。本单元阅读教学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扣住语文教学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编者认为,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与人的民族文化之根有关联的人文情怀,正如本单元提示语中所写;“在我们心中,‘祖国’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意味着大地、江词、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爱祖国,就是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首先应该被唤起的是对于祖国山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的热爱,像《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所蕴含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其次,要注意把握文学教育的特点,它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启迪和感染。

      下面谈谈关于教学本单元阅读课、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具体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教学《黄河颂》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诵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应该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设计仿作诗歌练习,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加深体会与吸收。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这是一篇类似散文诗的抒情散文,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沉闷、生气全无。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师在教学之前,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或者播放音乐《松花江上》,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纷至沓来,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像体味这些意象,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这是搞好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此外,本课生字生词较多,教学时应扎扎实实地教学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写作于1923年,作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了解这篇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是理解课文内容十分必要的环节,教师应在课上作简明扼要的交待,提出一些关键问题,如作者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作者提倡的雄健的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使学生很快地接触文章主旨。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运用比喻说理的好处,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段话,用纯议论的笔法阐发课文所讲的道理,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使读者由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受到启迪与感染。文中比喻较多,教学时应避免将一些名词、修辞概念生硬地教给学生,最好举几个有助于把握文章、了解比喻用法的例子,多让学生自己阐发,造句。此外,还可以针对学生普遍缺乏坚强意志力的状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李大钊所提倡的“雄健的精神”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自己应该怎样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成为“雄健的国民”?以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品由于其表现主题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简练、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过去教学这篇课文时,因为是当作记叙文处理,比较注重课文结构分析,新教材建议教师可以尝试直接从母语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讲起,点出这篇课文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意义,为学生初读课文后整体把握课文大意打基础。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孩子们被迫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教育。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由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显出了庄严的意义。这篇课文可用两课时来教读。第一课时应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能够梳理清楚小说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侧重品味小说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重点晶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通过对一些重要细节、人物形象的分析,领会小说主题思想。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花木兰的传奇性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较为熟悉,语言也相对平易,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我阅读,不宜采用句句串讲的方法。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梳理故事的基本脉络,并能结合诗句展开联想以填补诗歌留下的空白,比如结合“奔赴边关”一节文字,体会木兰的心理。结合“十年征战”一段,想像木兰征战沙场的经历和英姿等等,最终达到能够背诵课文。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诵读品析背诵”方式,也可采用“复述背诵想像”方式。作为扩展,还可以要求学生发挥想像,改写《木兰诗》。或者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要求学生将影片与原作做一对比,评价二者之间的异同,在课上发言、商讨广也可写成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以阅读《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章,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每项活动有意引用一句诗(“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汹涌澎湃在梦里”是歌词)作为小标题,不仅是为了增加教材语言的可读性,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是含蓄地点出这项活动的宗旨。活动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合理。大多数活动都需要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筛选信息,研究问题,与合作者进行口头交流,向全班做出汇报与书面展示。教师在执教前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设计者意图,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也可以结合当地及本校条件适当增删调整部分内容。

      第一项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寻黄河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影响。这一主题的选择与设计,是以复习课文《黄河颂》作为契入点,着眼高,切人低,力求每项活动的设计与安排都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众所周知,诗歌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第一小题的三个问题都从诗句中来,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探究本事,用史实、实物充实诗人的颂词,由此也间接地接触到一种诗歌诠释方法(也许以后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所影响)。搜集有关黄河的故事、成语等活动,为学生积累文化知识、积累词汇,感知黄河在民族文化中深厚的文化积淀提供机会。教师应该借此强调词语是思想的容器,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到词汇积累的乐趣并能够因此掌握一、二种学习词汇的方法。

      第二项活动侧重收集诗文、歌曲,召开主题晚会,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感情,可以“歌唱黄河”作为核心。这一活动可视为跨学科的综合活动。教师可与音乐老师合作,选择在音乐课上进行,也可利用班会课乃至学校文艺活动进行。语文教师主要在体现活动的语文特点上下功夫,应要求学生抄下歌词并引导学生品味评析。有关诗词部分应该要求学生背诵并向同学介绍。

      第三项活动侧重于收集资料,筛选信息,了解黄河的忧患,唤起关注黄河、保护黄河的意识,引申开来这也是培养一种环境保护意识。“不废江河万古流”的隐含意思就是要我们共同来关心黄河,让黄河永远奔腾在中华大地。因此,这一环节的话题可以确定为“环保”。其中,第一项侧重了解黄河现状,第二项重在宣传呼吁,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不妨由学生分组承担各项任务。先由部分学生收集资料或进行调查,召开调查报告会,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公益广告并予以展出,使两项活动互相呼应,增强活动效果。如果当地条件有限,教师也可以组织调查收集其他河流或者当地河流情况,不必强求一律。

      公益广告的设计是一项特别需要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的活动,要力求巧妙、生动、有创意,但仍然应该突出语文学科特色。如果学生不具备绘画才能,可以只用文字来描绘自己的构想。当然,也可以将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组织若干小组共同设计,以体现合作学习的特点。

      第四部分在前面三个环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写作形式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总结自己参加活动的收获,作为自我评价。“我心中的黄河”题目比较灵活,学生可以从很多角度发挥想像,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对黄河的向往、希望、祝福。第二小题则是给情境作文,侧重在环保意识的呼唤。第三小题是必做题,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自我评价部分。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相关关键词: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 语文七年级下册 语文七年级下册字词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