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代大学生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时间:2020-09-15 09:09:1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摘要]“90后”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具有不同于以往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特点。准确了解把握这些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趋势,有针对性围绕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内涵,增强实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策略

      [作者简介]吕鹏(1979- ),男,山东莱州人,青岛理工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振(1978- ),男,山东泰安人,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山东 青岛 26603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52-02

      随着“90后”相继踏入大学校门,他们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信仰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方面的特点与变化趋势,对于探索研究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规律,积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近年来,“90后”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当代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他们有着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社会参与意识与创新求变意识,个别“90后”的过激行为不能代表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常态。但是,这一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共有负面特征,尤其是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正是当代大学生某些不良趋势的根源,日益演变成社会群体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思想观念。第一,自我意识强。当代大学生与“前辈”相比,不管是群体还是个体,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有主见,自信心强,习惯从自我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要求得到更多关注,获得更多自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围绕他们,这使得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不习惯考虑利他、竞争等因素,导致他们的自我中心感过强,缺乏换位思考意识;二是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多为“文革”中出生的一代人,他们深受利己主义等非传统观念影响,间接将这些观念灌输给了子女;三是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深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尤其是通过电影、网络等媒体宣扬,“天赋人权”等思想在他们的头脑中得到不断强化,甚至异化。

      第二,组织观念淡薄。各种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喜欢人际社交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社交原则,通常按照共同的爱好、兴趣,甚至利益,划分成不同的社交圈。在社交圈中,他们坦诚,相互帮助,合作互利。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小群体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组成群体并不说明个体间情感、价值观念甚至信仰的趋同,现实利益才是维系小群体相对稳定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体体验的他们,表现出对集体意识与组织观念的明显淡漠。

      第三,责任感较差。由于缺乏生活历练与处世经验,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实际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处理棘手问题时,容易出现本能推卸责任的行为。同时,由于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在面对他人的批评和指责时,更多的是寻找外部原因和客观原因,忽视主观原因,不敢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如果客观规范未加限制,集体责任感很难对他们形成有效的约束。

      第四,理想信仰缺失。信仰危机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影响,大学生也不能“独善其身”。在当前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新旧思想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多元文化的渗透都使道德观念、人格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对信仰感到茫然。市场经济的法则、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资源有限性的深刻体验等加剧了他们的信仰危机。

      2.行为模式。第一,崇尚“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是近年来从日本和韩国引进,主要是由国内“90后”年轻人发展形成的,明显有别于传统“主流”文化的极端文化的统称,主要表现为张扬个性、展现自我。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崇尚“非主流”文化的根源在于他们内心孤独,期望被关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期望张扬个性,本无可厚非,但是个体过分追求另类、标新立异的行为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非主流”化趋势,以及在媒体妖魔化后不少学生仍然盲从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第二,实用主义影响深远。讲求实效是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征之一。他们更加理性、务实,摒弃脱离实际的空谈,拒绝形式主义,更加开放、淡定。面对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他们的择业观念更加实际、灵活;面对异常激烈的职场竞争,他们的心态更加淡定。但同时,他们耳濡目染,接触到一些社会现象,带有功利心理,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甚至为了结果可以不择手段。受社会环境、就业压力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在学生会任职、入党比学习重要,入党就是为以后找份好工作打基础。

      第三,认知与行为矛盾。当代大学生崇尚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较强,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多样。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对善恶、是非、美丑有着清楚的认识,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大局观。在涉及国家或集体方面,他们具备基本的公民意识,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但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目的更趋于功利性,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认知与行为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

      第四,享乐主义倾向显著。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开放意识强,但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他们能够以现代化、全球化的眼光观察世界,勇于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但又对西方思潮缺乏分析辨别能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传统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减弱,现代甚至后现代因素的影响持续增强。伴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兴起,发短信、打电话、MSN、QQ、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网游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热衷于带有显著娱乐化倾向的网络生活,更注重物质享受,消费方式也与父辈不同,缺乏节约资源和艰苦奋斗的观念。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事关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成功与否。面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及时调整,丰富内涵,创新方式,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1.坚持创新传统教育方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实现终身主动学习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使受教育者获得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公约、守则,掌握自我激励学习的基本技能及相关基础知识。从这个角度讲,受教育者都需要被输入基本的道德、技能、知识。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是记忆的核心手段,通过视觉或者听觉不断重复特定信息,即使特定信息是掺杂在视觉或听觉中的次要信息,也可以使人记忆深刻。系统持续地进行“灌输”,可以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以重复宣讲为主,要求受教育者背诵记忆的传统“灌输”教育,在知识传播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吸取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创新教育方式,强化“灌输”效果。多年来,“灌输”教育在国内存在较大争议,这主要因为:传统“灌输”教育形式僵化、内容教条、手段单一,忽视了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媒体更对传统“灌输”教育的妖魔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部分家长对“灌输”教育全盘否定,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通过叛逆的方式否定“灌输”教育。同时,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代师生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教师约束学生的能力弱化,无法保证“灌输”教育的效果。

      可见,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应该创新传统教育方式。一方面,在提高“灌输”教育的“质”上下功夫,在传统“灌输”教育基础上,加强理论革新,围绕当代大学生关心的内容展开系统的理论阐述,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乐于接受。同时,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创新“灌输”手段,润物无声,使学生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在加强“灌输”教育的“量”上做文章,通过课堂、书本、讲座、视频、考试等多种形式,重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时政热点,逐步尝试提高“灌输”的“量”,不断重复强化“灌输”效果。

      2.坚持巩固“两课”教育,利用热点时政教育引导。“两课”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宝,应该长期坚持,不断巩固。“两课” 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当前高校的“两课”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内容陈旧,形式呆板,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约束机制,难以保证学习效果;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技能有待提升,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不能灵活多样地讲授理论知识和实施教学;不少学生应付“两课”学习,不重视相关理论,更谈不上理解相关理论与方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教师、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教师角度看,要找准切入点,发掘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并加以利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根据当代大学生热衷网络生活、关心热点事件、社会参与意识强的特点,学校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讲座、集体教研备课,针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研究,使用相关教学理论进行阐释与透析,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在交互式的问答中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点。

      3.坚持加强劳动教育,夯实体验认知基础。当代大学生的父辈竭尽所能地提供各种服务,使孩子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生活,使他们远离各种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城市或女大学生身上,在我国广大农村以及男大学生身上也很普遍。我国历来十分重视高校的劳动教育,具有将生产劳动与高等教育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但近年来,高校的劳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严重脱节,生产实习被某些实习课程取代,军训时间缩短、强度减弱,勤工助学仅面向少数家庭困难学生,社会公益劳动形式大于内容等现象层出不穷。缺乏深刻的劳动体验,缺少与劳动者共同的认知感受,是造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丧失理想信念、道德水平滑坡、功利化行为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邓小平同志说:“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只有通过在实际环境中,参与一定时间和强度的具体劳动,才能使他们得到若干直观感受,并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他们轻视劳动的倾向,达到其他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教育效果。劳动教育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是使当代大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获得劳动技能、培养优秀品质,从而达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 思想早熟 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08-27.

      [2]谭浩,吴晶,赵超.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眸[N].人民日报,2010-05-29.

      [3]魏山金,贾素宁.“90后”青少年道德人格的现状与省思[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4).

      [4]温婉如.“90后”大学生特征分析及教育研究[J].宁波大红鹰学院学报,2011(1).

      [5]邹树梁.略论劳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0(5).

     8

    相关关键词: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