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正文

    中国传统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清明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全!

    时间:2018-07-19 19:32:2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8年,清明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乂学老师带大家了解下清明的习俗和文化吧。

    一、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汉代以后,民间逐渐把寒食禁火跟介子推联系在一起,这不过是后人附会。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
    中国传统清明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全!

    二、习俗

    (一)节庆活动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
    中国传统清明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全!

    游乐

    清明节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之外,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千百年来,倍受人们的喜爱,如延续至今的牵钩、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惟今已不复见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拔河

    古称“牵钩”。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尤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
    中国传统清明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全!

    (二)节令食品

    蒿饼

    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农村中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和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它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此外,清明淮扬还有吃茶叶蛋的习俗。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其他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多种多样富有营养食品的习俗。

    三、诗词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日》左河水

    年欢未尽又清明,雨燕声咽柳失魂。

    寂静青山人陡涌,冥钱纸烛祭先陵。

    《清明》左河水

    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孙赶上坟。

    处处青山烟雾起,焚香祭拜悼先人。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另有一说为此诗描写的是在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
    中国传统清明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全!

    《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长安清明言怀》 (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唐)来鹄

    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洛阳清明日雨霁》 (唐)李正封

    晓日清明天,夜来嵩少雨。

    千门尚烟火,九陌无尘土。

    酒绿河桥春,漏闲宫殿午。

    游人恋芳草,半犯严城鼓。

    -
    中国传统清明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全!

    四、农谚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
    中国传统清明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全!

    五、话题

    清明祭扫刮起“低碳风” 学生网上留言祭奠先烈

    随着清明节日渐临近,社会各界纷纷着手准备清明祭扫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低碳祭扫意识逐渐深入人心,网上祭祀、时空信箱、踏青遥祭等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

    中小学生网上留言祭奠先烈

    3月31日下午,由市文明办、市教育局主办的“我的中国梦 网上祭英烈”活动启动仪式在神道口小学举行。启动仪式上,该校师生代表一起宣誓。

    “在中华大地,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正是他们,用殷红的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最壮丽的诗篇。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我们向所有先烈致敬!”在网上祭先烈的活动页面上,神道口小学张籍文这样写道。其他学生也和张籍文一样,在网页上为先烈们献花,并郑重写下留言。

    “开展网上祭先烈活动,可以充分发挥网络覆盖广、易参与的优势,引导未成年人深入学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缅怀先烈、慎终追远,让广大青少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昨日上午,威海市第十三中学学生到天福山起义纪念馆缅怀英烈。据了解,近期,我市各中小学都将陆续开展清明节“网上祭先烈”活动,并在网上签名寄语。各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到烈士墓地祭扫、献花、念祭文,举办征文演讲、诗歌朗诵、主题班队会和节日手抄报等形式的活动,引导青少年牢记传统,表达对先烈的感恩怀念之情。

    社区居民通过“时空信箱”缅怀逝者

    “时至今日,我仍然会想到以前的点点滴滴,父母的音容笑貌总会出现在眼前。我多么想和你们分享我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昨日上午,在高区怡园街道办事处奥林社区,73岁的曹美玉让工作人员帮她在时空信箱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寄给已逝的父母。

    曹美玉告诉记者,她老家是黑龙江,24年前来到威海,她的父母已过世近20年了。父母刚走那几年,她每年都会赶回老家给父母扫墓。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便不再回老家扫墓了。“开始那几年,我还给他们烧烧纸,后来觉得烧纸不环保也不安全,慢慢就不烧了。”曹美玉说。

    在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助下,曹美玉在网站上为父母建立了一个双人纪念馆,为父母上了香,并摆上供品。由于网络祭祀和现实祭祀的场景非常相似,这让曹美玉感到非常新鲜而有意义。“形式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有一颗真诚的心。”曹美玉说。

    昨日上午,怡园街道办事处向社区居民发放致全体居民的一封信,倡导社区居民改变传统观念,告别陋习,文明祭祀。奥林社区随后开展了网上祭祀活动,向居民宣传网上祭祀的方式。“除了通过网上时空信箱寄托情感外,我们还打算设置真实的时空信箱,收集居民信件,最后再统一焚烧,以此缅怀逝者。”奥林社区工作人员说。

    部分市民走进大自然来怀念先人

    网络祭祀、时空信箱等祭祀方式,不仅低碳环保,还以其方便、快捷等特点受到一些市民的青睐,但也有部分市民更倾向于通过野外踏青、放风筝等亲近大自然的方式来纪念这个节日。

    在滨州街社区居民于翔看来,清明节主要是祭祀先人、纪念先贤和缅怀先烈的节日,大部分人主要通过扫墓、祭祖的方式来表达对先辈的怀念。然而,清明节的习俗却并非只有这些,踏青、植树、春游等,都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并不一定要通过烧纸的方式,才能让已逝亲人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最近几年,我每年都带家人一起到海边放风筝,让风筝带上我们的思念和祝福飞上天空,送到逝去的亲人身边。”于翔说,他的老家在济南,有时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给老人扫墓,所以会用放风筝、踏青的方式来追思先人。“低碳环保的方式缅怀亲人,更能凸显中国的清明文化。”于翔告诉记者,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他一边教儿子放风筝,一边给儿子讲些他和父亲之间的故事,也能让儿子不忘自己的祖先。

    -
    中国传统清明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全!

    清明节祭祀变迁:时髦祭品热销 代客扫墓惹争议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又是一年清明将至,国人如何寄托对故人的哀思?记者发现,从“苹果手机”等新潮祭品的热销,到网上祭祀、微信直播“代客扫墓”的兴起,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互联网日益深入生活,国人选择的祭扫用品和扫墓方式也与时俱进,悄然发生着变化。

    “苹果手机”等时髦祭品热销

    清明节将至,祭扫逐渐进入高峰期,祭扫用品市场也随之变得火热。中新网记者发现,在线下市场,传统的纸钱、金元宝等祭品最受欢迎。而在线上网店,“苹果手机” “平板电脑”“豪车别墅”等时髦祭品则销量靠前。

    记者近日来到北京西城区一家小商品市场探访发现,这个市场有三四家摊位正售卖祭祀用品。其中一家摊位的店主告诉记者,来的顾客多为中老年人,卖得最多的还是纸钱、金元宝、香烛等传统祭祀用品。

    而在网上,记者发现,祭祀用品的花样更为繁多。在购物网站搜索“清明祭品”,随即出现几十家网店。在多家网店的销量排行中,“苹果手机” “平板电脑”“豪车别墅”“飞机游艇”等“高档”祭品销量不错。

    比如,在一家网店里,售价为7.8元的“苹果电脑手机套装(带无线路由器和无线耳机)”,月销量已达到489笔。而在另一家网店,标着“与真实手机大小相同”的“苹果7Plus”月销404笔。

    “豪车别墅” “飞机游艇”祭品也很受欢迎。一个纸扎的立体三层别墅售价9元,月销量833笔,店家还会赠送房产证;一款自称“更大更豪华”的保时捷大号祭祖纸车售价35元,月销60笔;还有纸糊的“私人飞机”、“ 豪华游艇”,做工精致,销量同样不低。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对中新网记者表示,可以理解人们随着社会物质条件改善,想对先人有所表达、让逝者享受现世乐趣的心情,但过分追求“高档奢华”的祭品,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物欲倾向,这是不正常的。

    “况且,对于保持勤俭节约传统的先人,这种表达未必合适,也是一种浪费。”萧放认为,带着真心诚意,亲自去先人墓前祭拜最好,不必攀比追求一些精美的祭品。

    新型扫墓方式日渐兴起

    除了祭祀用品花样翻新外,在祭祀方式上,近年来,网上祭祀、远程祭祀、微信直播“代客扫墓”的方式逐渐兴起。

    今年清明前夕,四川成都市一公墓推出了微信远程祭祀。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大电子屏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

    此外,南京一公墓今年推出了微信直播 “代客扫墓”的服务,亲属向公墓方提出申请后,会开设一间视频直播间,亲属通过公墓官方微信公号,在输入密码后即可观看“代扫”全程。

    而在购物网站上,也有不少商家开通了“代客扫墓”的服务,价格多在几百元,高的多达8000元。

    记者发现,虽然淘宝网上开通“代客扫墓”服务的商家不少,但成交量多为0,销量最多的是一家在江苏无锡的网店,月销4笔,售价280元。有买家在评价中说:“人在外地回不去,幸好有你们帮我。”

    观察可见,在人员流动日渐频繁、越来越多人成为异乡客的当下,无法归乡扫墓,让很多人心生愧疚。而借用互联网的工具,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扫墓”,成为新兴扫墓方式兴起的现实基础。

    在专家看来,网上祭祀、远程祭祀这种方式低碳环保,值得推广,但“代客扫墓”这种方式却值得商榷。

    对于“代客扫墓”,虽然有支持者,但更多的是反对者。支持者认为,社会和科技发展,民俗也需要发展,微信能拜年,也能直播“代扫”;而反对者认为,“代客扫墓”偏于商业化,缺乏真情实感,没有诚意,流于形式。

    在萧放看来,“代客扫墓”有些不伦不类,缺乏仪式感,让兄弟姐妹等有血缘关系的人代扫墓没有问题,但让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去代扫墓,不符伦理,还不如自己在网上祭祀或者在远方遥拜。

    -
    中国传统清明节诗词歌赋、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大全!

    清明祭拜莫囿于仪式:人到心到 既“清”且“明”

    2018年3月28日讯,又快到清明节了。循例,交管部门结合近年交通运行数据和高德、百度地图大数据,发布了交通预测及出行提示。交管部门介绍,由于部分市民选择错峰祭扫,上周末开始,部分墓地陵园周边交通压力有所增加,特别是八宝山地区、昌平十三陵地区的部分陵园周边交通压力较大。当部分路段受踏青及祭扫活动双重影响,出现车行缓慢时,交管部门会采取临时性分流疏导措施。而且,随着气温持续回升,市区公园、远郊景点都将吸引大量的客流及车流,特别是玉渊潭、香山植物园周边交通压力将有明显增加。

    草长莺飞的春天,人们踏青游玩的心是不会因为交通拥堵就减弱半分的;同时,清明祭扫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慎终追远,寄托哀思。虽然现在人们早就已经适应了错峰出行,但从整体趋势上,最近热点地区的交通压力不言而喻。想来,有关方面担心的事情里面,除了交通,还有消防。北方的春天仍旧是天干物燥的,而在传统风俗中,祭扫又往往伴随着烧纸。安全无小事,哪怕一丁点的火星都是极大的隐患,会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

    所以,哪怕是年年都提的老生常谈,今年也还是要以严肃的态度再次倡导:请大家“文明祭扫”。在亲人的墓前,或敬酒,或送花,或摆上祭品,表达的都是生者对逝者的情义。在某些不良的攀比、炫富之风影响下,有些人不重生前重生后,在丧礼丧仪上铺张浪费。似乎搞得越是夸张就越显得自己孝顺,但其实污染环境、浪费资源,还给用火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墓陵园提供网上祭扫、集体祭扫,也专门开辟区域供人们文明祭拜;还有些地方为了鼓励人们选择更文明的方式表达情感,推出了“纸钱换鲜花”的业务;还有不少地方推出鲜花、卡片、黄丝带祭扫“新三样”来替代纸人纸马等旧物。这些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祭扫形式,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态环境的爱护,也让人们回归感念先人恩泽,传承优良家训遗风的清明祭扫本意。

    《岁时百问》有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当此节气,祭拜先人的风俗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显示出了我们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也体现了当今社会对传统家风的良好传承。祭扫不是迷信,不是摆排场,而是缅怀,是对往生者最深的情感表达。整个过程关乎仪式,但也决不能囿于仪式。在清明节,在既“清”且“明”的环境中,默默地和再也无法相见的人说一会儿话,用自己的心去体贴他们留在人间的心意,就是最好的祭拜了。

    相关关键词: 高中英语 作文 大全 英语 初中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