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正文

    物理教学论文:搭上实验翅膀飞入习题深处

    时间:2020-02-27 08:11:13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物理教学论文:搭上实验翅膀飞入习题深处
      
      
      张玉成
      
      (滕州市第一中学,山东滕州277500)
      
      在新课程理念的催生下,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过程的情境化,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融入丰富多彩的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理解习题情境,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演示实验,驱动问题生成
      
      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运用演示实验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实际的情境,增强“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进而驱动问题生成.
      
      案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肘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当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上课伊始老师可用木条和弹簧制作一个框架装置进行演示,由于木框架质量不大,当所挂球的质量及弹簧形变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框架会在地面上“跳跃”起来,形象地展示对地面压力为零的可能,简单的实验情境,直观的实验现象,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聚集到一个思维点:框架何时对地面压力为零,从而引发探究问题的生成。
      
      二、探究实验,寻找解题入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动手操作过或描述过的能记住90%,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去领悟物理道理.
      
      案例2如图2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B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保持绳子A端位置不变,将B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杆不动B端上移到Bi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
      
      B.杆不动B端上移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
      
      C.B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
      
      D.B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
      
      本题研究挂钩作用下的细线张力问题,教学过程中可把原题改变成一个实验研究的课题(如图3所示).当细线固定在A、B两端时处于松软状态,现在细线上悬挂砝码,研究下列问题:(1)通过测量,计算出细线受到的张力;(2)若保持B点不动,移动A的高低时,滑轮如何运动?此时细线与水平方向夹角是否改变?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适时地提出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问题:(1)若A、B等高,滑轮停在哪里?若A、B不等高,则滑轮停在哪里?小滑轮停的位置有何规律?(2)细线水平方向夹角如何测量?通过上述实验研究学生找到了答案,也真正找到了解决这类问题的切入口。
      
      案例3(2004年全国高考卷)如图4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0),用t1、t2、t3依次表示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A.t1<t2<t3B.t1>t2>t3
      
      C.t3>t1>t2D.t1=t2=t3
      
      解题前可先让学生在“课外小实验”活动室中完成如下实验:图5中用自行车圈作圆周,用光滑细铁丝作弦,三个小球穿在铁丝上,将三个小球同时从顶点A处由静止释放,发现三个小球同时到达圆周最低点(可听到同时撞击声).学生对观察结果感到惊讶,推动思考:位移大的为什么会和位移小的下滑时间相同呢?加速度大小差别与什么有关?位移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还会自觉将装置倒放,使三球逆向运动,发现三个小球同样同时到达圆周最低点.于是学生便会得到结论:物体沿着位于同一竖直圆上的所有光滑弦由静止下滑,到达圆周最低点的时间相等(这样的竖直圆简称为“等时圆”)。
      
      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波利亚语),通过探究实验可让学生“从做中学”,感悟物理模型,注重知识的“动态构建”,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设计实验,深化问题认识
      
      案例4(2010年浙江高考理综卷)如图6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以相同的初速度上抛(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一定为零
      
      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等于A物体受到的重力
      
      本题涉及一个物理学的“相异框架”思维问题,学生对生活中的经验加以推广,导致了对问题理解的偏差.因为在将物体抛出的过程,人只能感受到物体在离手之前的作用,(教学论文 www.fwsir.com)离开手之后的情况,则需要去推测、想象.在课堂上笔者并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课后几个课题小组认真研究与设计,提出了他们的实验方案并成功演示,从而深化了对抛体运动过程中压力不存在的认识,
      
      方案1:磁体吸

    [1] [2] [3]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高中英语 作文 大全 英语 初中
    相关热词搜索: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