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艺术专业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时间:2020-03-11 08:01:30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艺术专业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武丽梅
      
      围绕艺术专业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益问题,笔者总结出了以专业为导向,调整与改革教学内容,探索以技能为主线,调整与改革教学方法,注意与学生专业、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相融合,吸纳职业场景中用到的语文技能,采用整合教材,创设情境,协同专业,项目实训,特色作业设计等策略,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能力,同时注重以应用为宗旨,兼顾部分学生的升学需要,调整与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
      
      语文在职业教育系列课程中,不是专业课,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随着高校扩招制度的改革,职教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侧重专业技能教育,忽视文化基础课,部分教师也片面地认为,专业课的学习地位高于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文化课学习是配角。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更重要,文化课是休息课。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课与文化课互不交融,缺乏对接。语文课的地位越来越被忽视,语文为其他学科提供学习基础的基本功能也逐渐被淡忘。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要想在今后的各行业中“出将入相”,文化底蕴不可缺少。合理的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然而当前的职教系列中的语文教学却大多陷入“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怪圈。学生要达到学用相长的理想境地,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有所突破。
      
      成功的艺术工作者离不开一定的文学积淀及诗人的气质情趣。因此,艺术专业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要致力于提高艺术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的学科功能在艺术专业除了体现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功能外,更要凸现人文性功能及审美性功能。为了提高教学效益,结合我校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以专业为导向,打造特色教材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对于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泛化的教材,抹煞了艺术生求新求异的活泼个性。面对与其他专业差别不大的语文教材,艺术专业学生自然学得无趣,语文课费时但收效并不显著。在这样的状况下,在深入把握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之上,将课本集约化使用,增补富有艺术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艺海文舟》,以扩大学生阅读范围。
      
      结合艺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校本教材分“聆听·生命”、“感悟·方法”上下两编,以“人性”、“人生”、“人物”、“道艺”、“应答”为主线,以“爱情”、“友谊”、“快乐”、“自信”等公民基本生活教育内容为话题,选取涉及艺术知识、艺术人才的文章作为话题材料,力求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之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文基础。
      
      结合学生生活,从报刊杂志中选取生动活泼、新鲜有趣、富有哲理的内容,编

    艺术专业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写让学生感觉亲切、实用的教材。教材体系按从感性到理性的体系,贯穿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学段,以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每篇作品留有思考题,以锻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开拓其思维深度。这样安排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审美能力,同时又为他们以后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语文表达方法的借鉴。
      
      (二)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编写教辅训练
      
      在完成教材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练习,编写辅助教材,内容兼顾艺术类话题与高考考纲。在确保通识,突出应用的指导思想下,编写了与艺术专业职业素养相契合的校本练习册《艺海竞舟》(必修1)、《艺海竞舟》(必修2)。控制教辅总量,鼓励学生读书,适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感悟鉴赏能力及表达与交流能力,进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不断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传承文化精髓。
      
      二、革新教学方法
      
      (一)协同专业,课程互动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文学与艺术存在共鸣,二者均富有情感性与形象性。文学中诗词的意境更是与乐境、画境浑然相通。日常教学中应努力将语文课与艺术专业课形成互补,将语文学习内容与声乐、芭蕾等学生同步学习的专业表演剧目协同教学,通过专业课这个载体,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特长材料来展示其潜能。在与这些材料或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学生们自然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如2009—2010年广州芭蕾舞团上演的大型芭蕾舞剧《风雪夜归人》。芭蕾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完成此项目的过程中,舞蹈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学生在一边学《风雪夜归人》的肢体语言的同时,对这个舞剧的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针对这种情况,组织并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分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戏剧冲突等子项目,使其全方面地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提升了他们对《风雪夜归人》的感知,帮助他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地理解各自饰演的角色。
      
      (二)模拟情境,增强体验
      
      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文本,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还可以结合各自的专业技能,将课内文本改编为广播剧或设计表演剧。文言文教学中也可以创设情境,增强体验。比如将《游褒禅山记》改编为导游词,请学生扮演导游,为同学解说;将《鸿门宴》改编为讲古稿,请学生扮演说书人,模仿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神态;还可以将涉及孔子、孟子、晏子、庄子的文言课文汇总到一起,以孔子为主线,改编成题为《智者四人行》纪录片性质的情景再现剧。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扮演角色,既提升了语文审美能力,也锻炼了综合职业能力。
      
      (三)项目实践,形成能力
      
      创设有效的学习项目,或完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学生在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努力寻找艺术专业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相关的学习项目,才能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开展“诗词配曲”、“课本插图”、“课本剧表演”、“模拟讲古”、“制作广播剧”、“手抄报”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活动项目,提升了语文素养,锻炼了职业能力,收获了宝贵体验。
      
      三、优化教学环节
      
      (一)分层教学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设计的实施都要注意分层设置,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实施方面,在音乐、歌舞、芭蕾、中国舞开设新课程《唐诗遗韵》,着力培养相关专业学生诗的情趣和气质,使之与专业素养相得益彰。在国标舞、群众文化艺术等专业举行大众文化对职校生影响的专题调查,既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以及创新的能力。作业设计方面,分层设置主体选择性作业、自主设计性作业、艺术渗透性作业、表演性作业、探究查询性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完成最适合自己个人兴趣与专业特长的作业,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二)注重主体性发挥,倡导开放性教学
      
      艺术生一方面随着阅历的积累,表现出较强的人格独立要求,另一方面,有限的知识量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职教语文教育更应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关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参与评价。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非是任由学生自以为是,而是根据他们人格独立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尊重他们的思维结果,另一方面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的思维结果,对于不同的思想持宽容态度,受益终生。
      
      教学中可以通过讲座、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演唱会、演奏会,并在其中自我担任解说和主持等。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了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实践的能力。
      
      四、调整评价体系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日趋多样化,且呈现立体化趋势,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也应发生相应变化。教学实践中,要以应用为宗旨,兼顾学生升学需要,引入鼓励性竞争机制,建立开放型多元评价。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艺术专业语文有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