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晨光引导白昼 正文

    晨光引导白昼

    时间:2020-03-01 07:56:5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晨光引导白昼

      作者/陈履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3)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不仅关系着人类共同体的存亡,也关系着个体生命价值的有无。

      创造如此重要。那么,教育与创造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至今众说纷纭。

      教育万能论者认为,教育无所不能,创造自然概莫能外。这种观点有一种现代的表达,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但接着就有实践反例证明:教育并不总是产生与我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

      教育无为论者认为,教育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对教育与创造的关系,则认为教育越少创造越多。但这与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人类有为的实践活动的观点直接背离。

      阅读黄武雄先生的《童年与解放》、《学校在窗外》两书,为我们破解这一难题打开了新的思路。

      《童年与解放》一书,主要论述了人的自然能力,从人文、社会到数理科学,从康德、黑格尔到皮亚杰,从萨特到昆德拉,通过反复的论证,揭示出儿童成长的真相,并进一步讨论理性的局限与人思想的解放,从而认为“解放是还人以本来目的,让人能用童年时认识世界的方式重新体验世界”,即回归自然与真实。台湾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教授李丁赞对此书给予很高的评价:“《童年与解放》是一本处处充满智慧的书。表面上,《童年与解放》只是在谈教育,尤其是谈儿童教育的问题。但是实质上,《童年与解放》从教育问题谈到更基本的知识论问题,甚至从知识论延伸,广泛而深入地讨论了存在、伦理、美学等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在《童年与解放》里,知识、道德、美学、情意等,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作者以其惊人的知识广度,从人文、社会、到数理科学,融会贯通地呈现了这个人类存在的统一体。”

      在《学校在窗外》一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这个追问为引线,深入人存在于世界的原始取向,重新看知识、看学校教育、看当前社会。在探询“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抽象与想象相互矛盾吗”、“为什么要学语文与数学”、“教改发生了什么事”等一连串的根本问题的过程中,作者将关注的焦点从人的自然能力转移到人的文明能力,并一步步揭露它的面目。

      自然能力是人的原始创造特质,是人来到世界天赋的能力与态度。文明能力是人生存的原始取向,是人活在世界天生的动力与兴趣。

      两种能力具有不同的特征。从知识形态上看,自然能力表现为感觉与直觉,文明能力表现为逻辑与推理;从认识特质上看,自然能力是整体与取代,文明能力是分析与综合。“自然能力是辨认性的、洞察性的、整体性的,所处理的是无穷多个变数。文明能力则为描述性的、控制性的、分析性的,所处理的是一个到数个的有限个变数。人生下来认识世界,先是发挥自然能力,然后发展文明能力,到了知性逐渐成熟时,需要的是融合文明的训练与自然的直观,人的生命与创造才得以开展”。

      然而,我国的教育现实是:“赢在起跑线”的价值追求,使幼儿教育过早地打上了文明的印记。童年期越来越短,并正在逐步消失。更可怕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所承担的培养人的文明能力的任务,越来越多地蜕化为“套装的知识”。“但当教育过分强调分析性学习的时候,人的创造力会衰退。这是因为早年整体性的自然能力消失的缘故”。

      文明能力的发展不仅窒息了自然能力,而且其自身也从目的变为手段。“学校目前只提供技术性知识,提供文凭与地位。这使得知识工具化,使得人从人的自身异化出去,沦为知识的附加价值之中”。正如法国作家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中所说的:“大人们喜欢数字……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见一幢红房子很漂亮,窗台上爬着天竺葵,房顶上有几只鸽子。’他们根本就对这座房子全无概念。你不得不对他们说:‘我看见一座房子,价值两万法郎。’然后他们就会声称:‘哦,这是多么漂亮的房子呀!’”

      诗人或许对此更为敏感。倡导自然观诗学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其诗歌《转守为攻》(收录在《抒情歌谣集》)中写道:

      春天树林的律动,

      胜过一切圣贤的教导,

      他能指引你识别善恶

      点拨你做人之道。

      自然挥洒出绝妙篇章

      理智却横加干扰,

      它毁损万物的完美形象,

      剖析无异于屠刀。

      那么,人类文明能力的发展,是否一定要以牺牲人类的自然能力为代价?从个体的人来看,这个问题就是:在从童年、青年到成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的理性逐步成熟,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童真、童趣、童心为代价?黄武雄先生坚定地认为,维持人的自然能力和文明能力的平衡发展,是人的健康发展、创造性发展的重要基础。

      人的自然能力的发展,依靠解放策略;人的文明能力的发展,依靠教化策略。卢梭是解放策略的倡导者,他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和生命最高的善来自于个人的体验,我们最初的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我们的眼睛。童年不是成年的准备期,童年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阶段。孔子是教化策略的倡导者,这种教化策略功不可没,可以说它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传承力的重要机制。如果说,卢梭的自然教育观是一个极大的思想解放,那么,他的理论不具有可操作性则是他的致命伤;而孔子的教化教育观虽然反映了许多教育的一般规律,但他的教化观也成了今天中国学生过度教育、教育过度的文化根源。

      教育上的解放策略和教化策略能否统一起来?黄武雄教授借鉴哈贝马斯的理论,为这两种策略的统一建立了知识论的基础。哈贝马斯根据人类的旨趣,把知识划分为三类:将科学知识及方法归之于其中的第一类,即根据物质需求而劳动发明的所谓技术旨趣,这一旨趣的知识特征是“经验与分析”;由于互动而产生的知识为第二类,即根据人类语言与沟通的实践旨趣所构成的“历史与解释”;第三类知识则为由源自社会阶级与人的违背宰制的解放旨趣所构成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晨光引导白昼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