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教案 正文

    初三化学教案模板

    时间:2020-12-07 02:16:5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三化学教案【三篇】

    写教案不能千篇1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了初三化学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空气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初步了解有关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主要用途。

    2.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以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用品

    水槽、钟罩、燃烧匙、酒精灯、红磷。

    教学过程

    (提问)

    ①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电灯发光(物理变化)爆炸(举例说明,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②判断下列例子哪个是描述性质?哪个是表述变化的?

    (讲解)通常镁燃烧,酒精燃烧都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提问)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希望能帮助到您

    (板书)第一节 空气

    一、空气的组成和用途

    (演示)实验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提问)①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钟罩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简介人类对氧气的认识过程。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雾

    ②石油化工排放的烟雾

    ③汽车排气形成的烟雾

    2.造成污染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①工业三废的回收与处理

    ②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讲解)

    1.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造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的影响。

    2.臭氧“空洞”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影响等。

    [作业] 略

    希望能帮助到您

    空气 教案(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
    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

    希望能帮助到您

    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希望能帮助到您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

    希望能帮助到您

    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希望能帮助到您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 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空气 教案(3)

    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

    药品:红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希望能帮助到您

    附1:课堂练习一

    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

    A.78升

    B.78%

    C.21升

    D.21%

    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4∶1 B.1∶4 C.1∶5 D.4∶5

    附2:课堂练习二

    4.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

    A.一类

    B.两类

    C.三类

    D.四类

    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

    A.氮气、氧气

    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D.氮气、二氧化碳

    6.下列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烟

    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

    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____的健康,影响____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坏。

    8.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____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____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 2.A 3.B 4.B 5.C 6.C

    希望能帮助到您

    7.人体 作物

    8.保护环境 污染源

    附4:随堂检测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

    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

    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

    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

    5.下列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

    A.煤燃烧产生的烟

    B.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出的尾气

    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

    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 知识目标:

    1、会判断燃烧和缓慢氧化。

    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

    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 技能目标:

    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方法:
    自学、讲述、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 观察实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
    看书

    1、什么是燃烧?

    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

    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

    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

    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

    6、什么叫自燃?原因?

    二、总结:

    1、燃烧的概念: 板书:

    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 学生讨论:

    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

    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

    板书:
    燃烧条件:

    (1)、温度达到着火点 (2)、有充足的氧气。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自学能力

    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灭火条件?

    3、爆炸 危害和好处?

    4、缓慢氧化 有何意义?

    5、自燃

    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 解释原因

    如何防止自然火灾?

    三、作业:

    1、作业本第二节

    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初中化学教案《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记住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及实验室制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认识制氧气所需仪器的名称及知道这些仪器的连接和使用方法。

    3、知道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并能说明原理。

    4、能复述催化剂的概念并说出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5、会判别哪些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6、了解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通过对催化剂概念的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对比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有无催化剂的对比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对化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安排学生看书并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的概念。

    3、分解反应的概念

    4、实验装置及连接顺序(从下到上,从右)

    5、如何收集氧气?

    6、如何检验氧气?

    7、实验操作步骤?

    8、氧气的工业制法?

    学生活动 看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 举例:
    铁生锈---不利 垃圾腐烂---有利 举例: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一、原理:
    催化剂 加热

    1、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加热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二、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工业上又叫触媒。

    实验:(1)加热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2)在加热后的氯酸钾中加入MnO2,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

    三、装置:

    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单孔塞、导管、集气瓶、水槽

    连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

    四、气体的收集方法:

    1、排空气法(利用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排水法(利用氧气不溶于水)

    五、气体的检验方法:
    带火星的木条

    六、实验操作顺序:

    1、检查气密性

    2、装药品

    3、加热

    4、收集气体

    5、将导管拿出水面

    6、熄灭酒精灯

    七、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法 作业:

    1、作业本第三节

    2、预习实验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分子》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回答问题

    看书上装置图,注

    意连接方法。

    讨论收集原理

    讨论

    5、6两步的原

    理:
    防止倒吸

    1、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实验认识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认识分子的一些特点:微小的、不断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有作用力 能力目标:

    训练自学能力、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分子运动论的学习,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不断运动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

    分子的概念,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

    对微观粒子的想像能力

    教学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两只、蒸发皿、钥匙、试管、量筒、橡皮塞、镊子、细铁丝、火柴、碘、蒸馏水、淀粉试纸、馒头、酒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引入:在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一章中我们学习过物质可以不停地分割,得到微粒。例水不断地细分下去,可以得到水分子的微粒。一滴水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小结:(板书)

    1、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很小。

    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4、分子间有间隔

    5、分子是不断地运动的

    6、分子间存在作用力

    第二遍看书思考:

    1、哪些实验或事实可证明分子具有左边所列的那些特点?

    2、固、液、气三种状态与物体分子间的间隔有何关系?

    3、热胀冷缩与分子间间隔有什么关系?

    4、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5、不同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否相同?

    6、哪些事实能说明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小结: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多种,如分子、原子、离子,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作业:
    作业本第四节

    想一想:

    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联系生活的能力。

    问题:
    什么是分子? 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第一遍看书思考: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元素》化学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认清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3、准确叙述元素符号的含义。

    4、知道元素的两种存在形式----游离态和化合态,并能举例说明。

    5、记住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氧、硅、铝、铁

    6、能复述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物质作出判断。 能力目标

    1、提高阅读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

    教学重点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课本并思考

    自学提纲:

    1、什么叫元素?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四种?

    4、元素符号有哪几层含义?

    5、元素有哪几种存在形式?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小结: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回忆原子结构及质子称为元素

    数、中子数、电子数之补充说明:有些原子质子数同,但中间的关系。

    子数不同,如氢原子有氕、氘、氚三

    种,另H与H+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原子既能讲种类也能讲个数。

    正如我们不能讲一个动物,但可以讲一种动物。

    3、氧、硅、铝、铁

    4、代表某种元素,同时也代表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游离态:以单质形式存在 化合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6、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设计意图 培养自学能力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练习:

    下列物质是单质的是 、是化合物的是

    、是氧化物的是

    SO

    2I2

    H2

    Fe3O4

    H2SO

    4H2O

    P2O

    5 P4

    He

    HCl 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六节:元素 元素符号 课外作业; 同步第六单元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原子》 知识目标:

    1、通过水电解实验,学生知道另一种微粒原子的概念;

    2、学生会比较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3、从微观粒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并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

    4、学生能复述原子内部结构;

    5、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原子结构示意图。

    6、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能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物质的可分性 教学重点: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区别 教学难点: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准备:水电解器、10%NaOH溶液、学生电源、导线、酒精灯、线香、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2、分子有什么特点?

    3、作业讲评:

    着重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引入:分子虽然很小,但在一定条件

    看书第五节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回忆巩固已学知识

    讨论回答

    下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演示实验:水的电解

    说明:为了增强导电性在水里加了NaOH,同时为便于学生观察加了点观察演示实验,注意两极产生气体的量并判断气体成份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红墨水。

    分析: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说明水

    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之为原子。水分子就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在电解的时候,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2H2O

    4H + 2O

    2H2 + O

    2问题讨论: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与物理变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化有何不同? 分子。物理变化中分子不

    变。

    原子的概念?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如何理解这概念?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

    不变。

    与分子相比有何异同?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看下列分子的符号(分子式),认识变化,而原子不发生变化。

    它们的构成情况:
    在核变化中原子才会发生氦气----He

    氯化氢---HCl 改变。

    甲烷---CH

    4 二氧化碳----CO2 分子与原子的相似点:
    氮气---N2

    (1)小(2)运动(3)间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隔(4)有质量(5)构成物碳、硅、金属等 质的一种微粒(6)同种原子

    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

    不同 作业:

    自然同步第五节1-5题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提问:

    回答问题:

    1、化学变化的实质? 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

    2、分子与原子的异同? 组合成新的分子 布置自学:

    相同不同点

    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

    点 分微粒

    化学

    构成物质 设计意图

    子 运动

    有质量有原间隔 子

    反应中能再分 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看书思考:

    1、原子由哪两部分构成,小结:

    质子(带正电)

    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核外电子(带负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当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时,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就不再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此时的原子就成了带电的微粒,这种带电的原子我们称之为离子。

    简介:
    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表示原子核,核电荷数为8个单位正电荷,弧线表示电子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区域,弧线上的数字表示电子数。

    看书思考:

    1、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相对原子质量有单位吗?

    3、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真实质量如何换算?

    4、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能否体现出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 小结:

    它们的电性怎样?分别居于什么位置?

    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什么?

    3、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思考:“相对来说,电子是在原子内部一个巨大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你怎样来理解这句话?

    看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数值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运算。

    2、有,单位为一,通常不写。

    3、真实质量=相对原子质量×1.66×10-27千克

    4、能,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原子的实际质量也越大。 练习:

    1、已知一个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为m千克,A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n千克,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______。 作业:

    作业本第五节原子

    初中化学教案《燃烧条件》化学教案 课题:对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燃烧的特征,知道物质燃烧是化学变化,能从微观角度适当解释物质的燃烧;

    2.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物质燃烧的条件,进一步学习对控制变量因素的探究过程;

    3.

    体验物质燃烧条件的得出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4.

    能够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二、学习主题:
    1.对燃烧现象的认识 2.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3.运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现象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能对一些常见物质的燃烧现象进行描述,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初步具备对控制变量探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引言:

    出示一张奥运会会场火炬图片 说到火,我们就会想到燃烧,火是物质燃烧时的一种现象。

    展示图片:
    火——造福人类 火——带来灾难

    引导:

    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把所知道的燃烧现象填写在表格1中,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填写学案表格一 交流,讨论

    总结燃烧的特征:

    感受火给人类带来的文明

    联想,感受

    学生活动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感受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活动意图

    参与学生讨论 发光、放热、剧烈。化学变化 给燃烧下个定义

    引导

    燃烧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结合

    思考并发言,通过活动完成学案二

    自己的经验说说燃烧都需要什么“我猜想燃烧的条件可能是……” 条件?为什么需要这些条件?

    投影

    讨论,先从日常生活经验上对猜想

    物质燃烧的条件可能有哪进行说明。

    些?

    参与学生讨论 对自己的猜测提出实验方案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针对猜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

    象:

    1.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蘸有酒精

    和水的棉花球。

    2.将直立于桌面上的两支燃着的

    蜡烛,其中的一支罩在玻璃杯下。

    3.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细木条和

    煤块。

    交流讨论实验结果,通过分析,达参与讨论 成共识:

    物质燃烧需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投影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与氧

    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图片) 气接触;
    ③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补充演示实验:

    1.“白磷自燃”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中看2.“烧不坏的手帕” 到的现象。

    出示一块蜂窝煤

    提问:

    为什么有很多直孔? 思考,发言

    “为增加空气(氧气)量” 说说想让物质燃烧得剧烈一些,可回答并举例 以有哪些方法?日常生活中用过

    这些方法吗?

    小结:

    对学生活动表现做简要评价。

    1.

    整理这节课自己学到的知识。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新思路、新2.

    跟其他同学说说这节课你学点子做简要评价。

    到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内容。

    3.

    针对这节课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练习

    初中化学实验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自己动手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

    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

    多样化评价

    一、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
    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

    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讨论的情况来 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

    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

    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 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

    收集证据。学生;
    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

    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 色物质;
    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 和还是不变。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 和。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

    解释与讨论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归 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

    原子的数目不变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质量不变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 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

    反思与评价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师生讨论:

    1、

    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

    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

    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师:归纳、总结。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初中化学教案设计《碳酸钙》化学教案 教案示例: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碳酸盐的鉴别法。

    2.掌握酸式碳酸盐与正盐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

    碳酸盐(碳酸根)的鉴定法。

    教学难点

    不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

    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

    注:*不要求。

    ①C+O2(充足) CO2 *②2Mg+CO2 2MgO+C(老师写) ③2CO+O2 2CO2 ④CO2+C 2CO ⑤CO2+H2O H2CO3 ⑥H2CO3 CO2↑+H2O

    ⑦CO2+Ca(OH)2 CaCO3↓+H2O

    ⑧CaCO3+2HCl=CaCl2+CO2↑+H2O或CaCO3 CaO+CO2↑

    2.引入新课(教师说明小测验正确答案后)教师总结出CO2与CaCO3之间的互变关系:

    (1)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不仅限于大理石、石灰石,也不限于CaCO3。凡是碳酸盐(金属原子与碳酸根的化合物),像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镁(MgCO3)等。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跟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是鉴定碳酸根的最简便的方法。地质工作者背包中经常装着一小瓶盐酸,就是用来作石灰岩的初步鉴定的。

    (2)酸式碳酸盐

    〔提问〕云水洞的石笋、石柱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总结: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水壶里水垢的形成过程(反应)相似,都是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Ca(HCO3)2〕经过酷暑或煮沸(加热)生成不溶性碳酸钙的缘故。

    结合这一组反应让学生解释以下现象,教师及时评定。纠正错误。

    ①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②继续通二氧化碳,又变澄清。

    ③将已经变澄清的溶液加热,溶液又变浑浊。

    传看标本:

    出示几种常见的碳酸盐的标本盒,让学生传阅,然后教师总结并写出板书:
    (板书)

    (二)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 (1)大理石

    人大会堂建筑材料;

    (2)石灰石

    建筑石料

    制水泥

    烧生石灰;

    (3)白垩:粉刷墙壁。

    3.巩固提问

    〔演示〕(1)取鸡蛋壳一块,水壶里的水垢一块,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盐酸,观察现象并解释,可以让学生做并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二者主要成分 都是碳酸钙,遇盐酸都冒气泡。(2)两支试管里分别盛着无色透明溶液,一种是食盐水,另一种是碳酸氢钙溶液,请同学用两种办法鉴别出来。

    这两种方法是:①加热后冒气泡溶液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一种是食盐水。②分别加入几滴盐酸,冒气泡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是食盐水。

    4.课堂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①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

    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清,把澄清溶液分为两份,在第一份中加浓盐酸;

    ③第二份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铁》化学教案 一)课型、课题:复习课,第六章 铁

    (二)教学目的:1.巩固、提高对铁等金属元素的认识,以“铁”为代表加深掌握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规律。2.进一步巩固掌握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3.培养学生讨论、分析、综合等能力。

    (三)教学重点:1.巩固、掌握铁的化学性质及金属与酸和盐的反应。2.掌握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

    (四)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和掌握其有关的应用;
    2.有关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媒体:投影片、电脑、光盘等。

    (六)教学方法:问题化教学、协作学习等。

    (七)教学过程:一.本章的主要知识脉络及有关重点内容(注:主要知识脉络图见小页)△指导学生阅读脉络图、回答下列问题:1.几种常见金属(1) 自然界约有多少种金属元素?说出几种常见金属名称。(2)为什么Al、Zn、Ag、Au不易生锈?(3)人体健康与金属元素有关吗?(4)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与现状怎样?2.铁合金(1)什么叫做合金?该概念的关键词有哪些?合 金是混合物吗?(2)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哪些? 3.铁的性质(1)物理性质1)认识金属单质物性的一般方面有哪些?多数金属单质是什么颜色?Cu是什么颜色?2)铁与生铁、钢有何区别?(讨论)(2) 化学性质△指导学生观看电脑模拟实验——铁与氧气与酸、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结合知识脉络小结铁的化性。(问题):1)铁在自然界主要以单质还是以化合 物形式存在?(讨论)

    2)铁锈是纯净物还是化合物?生锈的铁钉更容易生锈对吗?

    3)如何防止铁生锈?

    4)发生:金属+酸→盐+氢气,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5)发生: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类型的反应要哪些条件?(讨论)

    6)说出下列物质在水中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发生转换反应的说明理由。A:Al + HCl ——

    , B:Zn + H2SO4(浓)——C:Zn + HNO3—— , D:Mg + H2SO4——E:Cu + AgNO3——

    , F:Fe + AgCl——G:Hg + CuSO4——

    , H:
    Zn + CuSO4——二.含杂质物质的有关计算例如 :含Fe2O380%赤铁矿石200吨(杂质不含铁元素),问:(1)其中含铁元素多少吨?(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多少吨? (学生讨论后,提出规范解法)解:(1)矿石中含Fe2O3质量为200×80% = 160(吨)

    160吨Fe2O3中含铁为 (吨)

    (2)可炼出含杂质3%的生铁:
    (吨)答:(略)解法二:设可冶炼出含杂3%的生铁 吨,

    160

    112

    200×80%

    (吨)三.综合训练1.说出实现下列变化的反应式及转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现象。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铁含金的是(

    )A、氧化铁

    B、生铁

    C、不锈钢

    D、碳素钢3.为了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及除去其它杂质(如S、P),在炼钢时,应加入或通入的物质是(

    A、焦炭

    B、一氧化碳

    C、氧气或铁的氧化物

    D、氢气4.向足量稀盐酸中加入适量的镁粉,下列函数图像横坐标表示此化学反应的时间、纵坐标表示反应的有关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5.用相同质量的镁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能正确表示反应情况的图像是(

    6.质量相等的金属X和Y分别跟一定量的稀H2SO4起反应,结果发现X和Y均有剩余,但产生氢气的质量相等,则对于X和Y来说相同的是(

    A、化合价

    B、活动性

    C、剩余物的质量

    D、消耗酸的质量7.有FeSO

    4、Cu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投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沉淀。过滤,向沉淀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

    对上述固体沉淀有下列说法:①一定含有Zn,②一定含有Fe,③一定含有Cu,④可能含有 Zn,⑤可能含有Fe,⑥可能含有Cu。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8.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铁粉,充分反应后发现有少量金属析出,取上层清液滴加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B.有Ag析出,滤液中有Fe2+、Cu2+、存在C.有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Cu2+、Ag+ 存在D.有Ag、Cu析出,滤液中有Fe2+、Ag+ 存在9.5.8克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该铁粉中所含的杂质可能是(

    A、镁

    B、铝

    C、锌

    D、铝和镁

    E、铜 △本节小结:

    1、主要学习了金属单质的代表铁的有关知识,铁是一种化性比较活泼的金属,能跟多种物质(如S、O

    2、HCl、H2SO

    4、CuSO4等)反 应。

    2、含杂物质的有关计算。 初中化学优秀教案《酸碱盐》化学教案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二、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三、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初三化学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荐上教版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 荐化学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3000字)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大全 [1500字]

    初三化学教案

    化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

    化学改变了世界

    第二节

    化学之旅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

    2.初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反思”的方法。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

    .学会提出问题。

    2.体验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及探究的乐趣。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同学们怎样才能学好化学呢?

    一、从问题开始

    [学生阅读]体验科学始于问题。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你对“化学之迷”的看法。

    [交流共享]把你心中的化学问题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①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②学会质疑,不轻信现成的结论;
    ③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
    ④善于观察;
    ⑤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讲解]金刚石、石墨、c60的有关知识拓展。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天地]以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探究为素材,体会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

    化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并实验。

    4.

    收集证据。

    5.

    结解释与结论。

    6.

    反思与评价。

    [学生活动]请你提出一个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并进行探究活动。

    [多识一点]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三、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不仅要“三思而后行”,还要“行后而三思”。

    [学生自学]化学探究实验报告的规范格式。

    [学生活动]分析P16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1.

    较高的蜡烛燃烧时间短;

    2.

    同一根蜡烛燃烧时间逐次减短。

    [学生分析]上述结果如何解释?

    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教师走入学生中倾听讨论。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知道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化学科学探究的乐趣。

    [课后作业] 针对影响蜡烛燃烧时间的因素提出自己的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并借助家中的器材进行实验。

    [课后记] 教材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在轻松的气氛中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方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方程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

    【例题1】: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反应式为:

    请计算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多少吨铝。

    【例题2】:有一种含水的过氧化氢样品10 g,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完全分解得到3.2g氧气,试求该过氧化氢样品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第三节

    溶解度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 3.气体溶解度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1)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曲线

    2.难点: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疑点:溶解度与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间的关系。

    4.解决办法: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大小?可以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度与溶解性在概念上的不同。

    (2)通过一些基础练习,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3)通过例题的示范,学生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使学生理解溶解度和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在生产和科研中,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和不溶来表示物质的溶解性。那什么是物质的溶解性呢?

    [板书]:一.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实践讨论: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板书]:2.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还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如何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在相同温度下,将氯化钠、硝酸钾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溶剂中,观察哪一种可以溶解更多一点。

    [总结]: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性大小:

    (1)在一定温度下(相同)

    (2)在一定量溶剂里(相同)

    [目的]:锻炼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引出溶解度的概念作铺垫。

    [板书]: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描述) [教师活动]:介绍固体溶解度。

    [板书]: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

    溶解的质量。

    [练习]: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3)20℃时,在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时,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学生活动]:讨论以上说法是否正确,并认真归纳。

    [板书]:2.理解溶解度应注意四个因素:(1)条件一定温度下。

    (2)标准:100克溶剂中。

    (3)状态:饱和状态。

    (4)单位:克。

    [目的]:通过练习归纳总结,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

    [提问]:“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①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②20℃时,食盐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板书]:三.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这种溶解能力既取决与溶质本性,有取决与它与溶剂之间的关系。而物质的溶解度,它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一把“尺子”,在同一规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中溶剂中所能溶剂外的不同数量,就在客观上反映了它们溶解性的区别。

    [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在溶解度概念,为什么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和“在100克溶剂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5,找出易溶物质、可溶物质、微溶物质和不溶物质溶解度的关系。

    [总结板书]:20℃时:溶解度大于10克 易溶物质

    溶解度大于1克 可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1克 微溶物质

    溶解度小于0.01克 不(难)溶物质 [板书]:四.溶解曲度线

    [讲解]:饱和溶液与温度和溶剂量有关,在描述固体溶解度时,溶剂量已经确定(100克),所以固体物质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如表7-1。

    [学生活动]:根据表7-1中的数据,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作图。

    [目的]:通过绘图,锻炼学生的作图能力,且有利于学生对溶解度曲线所包含的意义的掌握。

    [板书]:1.溶解度曲线: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

    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学生活动]:观察图7-

    1、7-2,完成以下练习,并总结归纳: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通过溶解度曲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1)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
    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 。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
    8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 。

    (2)在70℃时,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

    (3)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目的]:培养学生识图、用图及分析综合能力。

    [总结板书]:2.溶解度曲线意义:

    ①可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或某一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

    ③反映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师活动]:指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板书]:五.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某气体在101千帕,一定温度下,溶解在1体积水了达到饱和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37,回答:

    (1)理解气体溶解度应注意哪些问题?

    (2)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总结板书]:2.注意:①气体溶解度在叙述中一定要指明:101千帕、一定温度、1体积

    水、饱和状态、无单位。

    ②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目的]:通过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参照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去认识事物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139-140第1.2题 2.判断正误:

    (1)向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克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

    (2)随水量的增加,能溶解的物质增加,所以溶解度随溶剂量的增大而增大。

    (3)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克采用加溶剂、降温的方法。

    (4)一定温度下,100克氯化钾的饱和溶液中有氯化钾10克,则: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10克。

    初三化学教案:化合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目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的原子

    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所以,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让学生明白,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的结构有关。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联系。

    熟记常见元素化合价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是运用好化合价的前提。建议可采用顺口溜强化记忆。然后加强课堂训练,通过实际运用在不断联系中达到熟记的程度。根据已知元素的化合价,写出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出元素的化合价。要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在练习中去体会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掌握好元素的化合价与化学式的相互关系,可摆脱以前死记硬背物质化学式的现象;使书写客观存在的化合物化学式的能力,达到了一个飞越的程度。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化学研究的实践中,必须通过具体实验确知某化合物的存在和测定了它的组成成分,才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它的化学式。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初三化学金属教案模板

    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初三化学上册教学计划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共15篇)

    初三化学上教学工作总结

    相关关键词: 七年级语文蝉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小放驴音乐课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音乐小放驴教案
    相关热词搜索: 教案 模板 初三化学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