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

    时间:2020-02-22 08:15:5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锦涛同志的讲话,指明了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明确了文化工作的责任。文化界应认真领会讲话精神,科学地分析文化的现状和趋势,深入地研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     (一)     文化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本身,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的能动作用,也是通过对人的影响来实现的。研究当代中国的文化,其实,也就是认识我们自己。     文化绵延不断、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建设文化当然应从具体做起,但观察文化,只有从整体上才能看清其完整而真实的面貌。文化的基本要素,可分为知识、情感、伦理、信仰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相对独立的、连续发展着的体系。从文化结构体系的四个层面来观察,新时期中国文化正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深刻的变化。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给认知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心理的平衡,从而为新时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信息、知识层面是文化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反映,它对文化的发展乃至性质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知识呈现出爆炸性增长的态势,这极大地拓宽了人们的认知领域,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和伦理观念。信息技术不仅创造了强大的传输系统,也催生出某些全新的文化样式。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原本就十分混乱的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目前,社会以及人们的内心世界出现的种种变化和问题,与我国信息社会的初始状态密切相关。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增长新的智慧和能力。信息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和首要环节,但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也不等于能力。信息,只有通过有效的接收、辨识、整合,才有可能成为知识,从而真正进入文化过程。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和能力则需要通过人的实践和总结、体验和领悟方可获得。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浪潮,带来了新奇,也带来了某些迷茫。关于网吧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问题便是突出的一例。“远离游戏机”的呼吁言犹在耳,“远离网吧”的呼声更加强烈。人们有理由对信息时代带来的种种消极现象表示担忧,但人们却无法拒绝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趋利避害,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着眼于未来的竞争,正在全民特别是青少年当中加快普及网络知识和技术。这的确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未来终究属于青少年,信心是一切关爱的前提。我们在防御和消除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增长知识,增长智慧,努力提高应对信息时代种种挑战的能力。     对于文化建设来说,信息化给我们以重要启示:科技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人文关怀,否则,造福人类的科技亦可能贻害人类;信息化不仅是技术,而且是一种正在普及的生活方式,它对于文化发展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日益显现。文化的发展,从内容、形式到手段,都不能不考虑信息化以及整个科技发展的因素;信息化条件下的文化管理必须有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机制。     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新科技、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利与弊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需要有战略的眼光、理性的思维,需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谋划,需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引领潮流的进取精神。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增强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激烈的竞争、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使人们的情感世界产生某些躁动和不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着文化的人文关怀。文化体系中的情感层面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生活感性的价值判断与反映,它的符号形式是文学艺术。情感对伦理、信仰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社会转型和大的变革时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旗帜,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和凝聚作用。文学艺术对于人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激励功能尤为突出。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社会正在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利益关系处于调整之中,人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人在饥饿时,只有一种烦恼,吃饱以后,便会生出无数的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中国正处于这样一种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在不断解决发展中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理想的境界,而人自身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实现着全面发展和不断完善。这是文学艺术倍受需要并可以大有作为的时期。     生机勃发的中国社会,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不竭的源泉。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等各个艺术门类,日趋活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时人们也明显地感到,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繁荣中显得庞杂,发展中有点浮躁。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相比,文学艺术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文化现象固然复杂,但对于现实生活的隔膜,对于普通百姓情感的疏远和人文关怀的缺乏,不能不说是当前一些作品缺少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一切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当前文化反思中,邓小平二十年前语重心长的教诲,再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文学艺术工作者应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感受时代脉搏,体察民意人心,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良知,才有可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给奋斗着的人民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慰藉,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精神文明得到重视,思想道德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在不断进步,但伦理道德层面的文化失根、传统断层现象依然严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伦理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规范,它的实质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约束和调节。这种约束和调节主要通过法律和道德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学最为发达。传统伦理通过对复杂社会关系的梳理、归纳,形成了“忠、孝、节、义”等基本范畴,并以十分完备的礼仪、规范来保证,同时,通过文化的载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渗透,代代传承。目前,关于道德教育的研讨很热烈,一些同志总感觉道德教育效果不甚理想,这当中原因固然复杂,忽视传承、忽视文化载体、教育形式单一,以及频繁变动的“要求”太多,持之以恒的“规范”太少,无疑是重要原因。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它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同时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善良、正义及表达方式。其优秀传统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赋有新意。比如抗日战争期间,国难当头,无数母亲,其中包括一字不识的劳动妇女,毅然送子参战,当她们以“忠孝不能两全”相勉时,人们感受到的绝无丝毫的封建道德,而是一种洋溢时代精神的民族大义。对于民族的伦理道德,正确的方针应该是批判继承,而以往的文化批判,往往因缺乏科学分析而失之偏颇。长期以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美德,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于传统的批判,达到了全面摧毁的程度。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步入开放时代的,步入市场经济环境的。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原因,导致当前伦理道德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传统犹如血脉,应该更新,但不可以割断。党的十六大在论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时,强调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真是切中要害,振聋发聩。十六大后,党中央颁布实施了全民道德教育纲要,思想道德教育普遍加强。此项工作,关乎民族未来,绝非权宜之计,任重道远,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坚定了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但价值体系的重建,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信仰,包括从宇宙观到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基本概念,在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与其他要素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以及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对社会各种思想文化实行有效的整合、凝聚和引导。信仰及其价值观是人的精神支柱。我们曾经把理想与现实、信仰和政策混为一谈,犯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毛病。我们党纠正了错误,把迈向远大目标的脚步放在了现实的土地上。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鼓舞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信心,坚定了人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同时,应该看到,科学的理想、信仰以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普遍确立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内心有正确价值观的支撑,远处有科学的理想之光的照耀,现实生活才变得有意义。人需要现实的鼓舞,同时又执著于终极关怀,这就是文化的使命。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伟大工程正在实施,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但从实际工作来看,如何把理想与现实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不懈地抓好以科学信仰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其中,包括科学信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有机联系,从而实现信仰与现实的互动,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结合;包括科学

    [1] [2] [3] 下一页


    信仰如何与大众的人生及常人、常理、常情相融合,真正成为多数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等等,均需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要特别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素质的提高、科学信仰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文化过程,需要立足现实,面向长远,坚持不懈,方能奏效。     (二)     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文化形态,它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促进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条件和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国人民展示了光明幸福的现实前景,也为实现最高理想指明了现实的途径,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方向是以明确的目标为前提的。没有目标,无所谓方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文化建设的社会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这两个目标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文化的社会目标和育人目标科学地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广泛地展开,深入地推进。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和人身心的和谐,一直是人类的憧憬。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由于阶级、历史的局限,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关于和谐社会的愿望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梦想。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对抗作了最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从而建立起人类社会进步趋势的充分信念。马恩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出发,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的科学论断,也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前提的。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发展中的概念。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党中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和工作的重点,也为实现美好社会的最高理想指明了现实的途径。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环节展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造福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伟大历程,也是一个充满艰辛探索和顽强奋斗的历程。中国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全民族的亲和与凝聚作用。     文化要承担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必须坚持重在建设,努力推进文化创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时代主题的转换和党所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是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依据。本世纪的头20年,对于我国来说,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党中央对于这一历史阶段的形势和国家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和战略部署。第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责任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