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类
  • 会计类
  • 资格类
  • 医学类
  • 公务员
  • 学历类
  • 外语类
  • 计算机
  • 金融类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麟峰小学网站 正文

    走进新课程 麟峰小学课改办

    时间:2020-08-26 08:00:1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走 进 新 课 程

     第27期

     麟峰小学课改办

     2006年1月

     教苑探索: 让花儿笑得更灿烂

     加强示范,规范语言

     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设例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玩”出名堂 感谢学生

      重视数学文化,激发学习热情

     《我是什么》——精彩片断赏析

     新课程作文教学新的境界

     搬凳子才能摘香蕉吗?

     《穿花衣的热带鱼》教后反思

     “蹭”中有天地

     教法新视点: 学会倾听

     于细微处见理念

     在沉默中学会思考

     歌咏比赛就快“火烧眉毛”。眼看着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再加上被音乐老师“投诉”小朋友们唱得一点都不投入,教了好几遍了,到现在唱得还是很“变味”。作为代理班主任的我真是急得快成“热锅上的蚂蚁”了。该怎么“对付”这些一年级的小家伙们呢?还真是件头疼的事。

     为了提高成效,我决定“亲自上阵”。听了一遍“彩排”后,我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我故意挖了挖耳朵说道:“哇,宋老师刚才听了耳朵真得很难受。有些小朋友没有认真地在唱。你们要好好地听着音乐的节奏,再美美地唱一次给宋老师听好吗?”“好”。于是,小朋友们认认真真地唱了。当第二遍唱完了之后,我表扬道:“这遍唱得比前一次得好多了,原来我们班小朋友唱歌这么好听呀!”“可是……”我又故意话说一半停下来,再次皱起了眉头。“怎么了,宋老师?”“对,宋老师,你接着说呀”……“想知道为什么宋老师皱眉头吗?”“想”,全班异口同声地说。“其实呀,你们现在已经唱得不错了,听着《我快乐》这首歌,老师总觉得你们不快乐。你们的表情一点都不快乐。”顿时,小朋友们议论纷纷。我看时机来了,追问道:“大家觉得怎么样的表情给人看起来很快乐呢?”“笑笑地唱”“要笑”……我心里可高兴了,看来我的“目的”达到了,赶紧“趁热打铁”。“那我们大家就快乐地把这首歌再唱一次,一定要注意脸上的表情要笑笑的!”音乐响起,看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个个笑得像一朵朵花儿,是多么地灿烂呀!

     是啊,都说老师是园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它们需要园丁耐心地、精心地呵护和栽培。只有这样,这些花儿才得开得更艳,笑得更灿烂!

     当“花儿们”快乐地唱完了这首歌,我不禁为他们鼓起了掌声,“花儿们” 也笑得更灿烂了! 宋希敏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不范、表述不清楚等情况,可以在学生说完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当学生口语表达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在感悟、模仿的过程中,逐步规范他们的口语。如教学《该怎么做》时,我让学生就小松打碎花瓶后告诉爸爸,却被爸爸打了一顿进行设身处地讨论。有的学生说:“我觉得爸爸打我是不对的。如果他打了我,对我的身体不好。”我说:“把后面改为‘对我的身体会造成伤害’就更清楚了。”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爸爸不应该打我。如果打我,我就不说了。”我说:“改为‘如果打我,下次犯了错误就不再主动承认了更好’,请你这样再说一说,好吗?”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当场就把话说清楚了。为了加强示范性,教师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小组中去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口语交际比较好的小组,可以推荐到全班,向全体同学展示,以使学生能够有一个可以模仿、学习的对象。这样就改变了那种抽象的指导。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不是缺少“数学”,而是我们缺少发现“数学”的眼睛,缺少主动捕捉数学的意识和眼光。让学生举例,目的是为了“盘活”学生心中的“库存”,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把原本零散的生活经验纳入个体的系统化知识结构中。

     为了避免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为学生架设起数学与生活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理解水平。

     在学习《搭配》一课时,我先给出2件上衣和3条裤子,要求学生搭配出不同的穿法。学生的展示显得杂乱无章,换来了三种不同的声音。余超超说:“重复了。”杨志倩说:“还有一种。”郭南望说:“我看不清。”此时我并没有将答案简单地告诉给学生而是给了学生一个问题、一些困难,更给予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若每次只选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进行搭配,能不能使你搭配的这几种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学生展示出两种不同的有序摆法,并让学生说说这样摆有什么好处?还让学生根据摆的情况,用一个算式来表达,再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从最初学生任意地搭配出自己喜欢的衣服到学会有序思考,学生经历了从生活常识到数学知识的转化,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表达搭配,渗透数学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于这样的搭配还有很多。那么,你是否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将多种搭配方式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一看就清楚。”学生在本子上用形、文字、数字、字母等形式表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没有漫无边际地“乱跑”,活跃而高效。

     综观全课,学生是循着“从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探究——到生活中找寻”的路径观察现象、探究方法、应用知识,着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 ——以数学的视角去观察、以数学的思维去探究、以数学的方式去应用。在繁琐与简约、感性与理性、文与理、数学与生活交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眼光越来越开阔、越来越敏锐。让我们把浮躁的心冷静下来,踏踏实实地耕耘数学课堂,给学生一双明亮的数学的眼睛! 郑梅芬

     把数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让数学走到生活中去,必需让学生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愿意用数学眼光去思考。

     (1)、课前创设情境,再现生活,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诱导同学对自己的生活记忆再现,让数学问题以生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学便能自觉地接受数学,欢迎数学。如学习《速度、时间、路程》,恰逢“神六”升天,我抓住这一契机,通过介绍“神六”每秒的速度,去求其每分所行的路程,既学到了新知,掌握了三者间的数量关系,明白了速度与路程之间并非渭泾分明,两者之间有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课中改造问题,增加应用情趣

     如教学《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有这么一道题:1米2厘米-7厘米=?,学生对这类题目普遍兴趣不高,但如果把题目改成:小明的爸爸腰围1米2厘米,经过锻炼,减少了7厘米,现在爸爸的皮带孔应放在哪里?题目下方是一条长120厘米的皮带图。这样计算要求与原题相同,而且增加了看图的难度,但同学的兴趣明显比原先浓厚。

     (3)课后学以致用,增进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学习了《数学广角》中合理安排等候时间这一部分内容之后,让同学针对医院收费窗口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很多人要在收费窗口等候很长的时间,才能轮到挂号,而挂号所用的时间事实上又很短,对医院院长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或有效的改进措施。这们的学习内容,很受同学的欢迎,同学们学得不亦乐乎,涌现出许多很有创造性的方法。

     

     陈春莺

     设例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科学》教材仍然是我们学校、教师所运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之一,在使用教材这一资源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地方所处环境的差异,由此而导致教材上的一些内容不适宜当前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必须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材上的一些内容采用“设例”进行相应的取舍或增设一些相关的内容,以达到因地制宜的目的。

     一、设例的方式

     1、替换

     这种设例的方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教材上的案例所涉及的教具或学具以及实验所需的环境在学校和教师无法提供时,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重新设例以进行有效的教学。例如,教学《面包发霉了》,教师可以将面包和显微镜替换成馒头和放大镜。尽管教学所达到的效果没有用面包和显微镜那么明显,但学生还是能粗略感受到霉菌的存在。另一种是当教材上提供的案例早已被同学们所熟知和掌握时,教师则需要对教材内容加以舍去或设例替换。

     2、补充

     对教材上的例子进行补充所设的例子,这种补充可在教材内容中间进行,也可以在教材内容的结尾处进行。它是紧密结合教材进行的,它可以是教材内容知识面的拓展,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适度加深。

     二、设例要注意的问题

     在设例的过程中除了要遵循《科学课程标准》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所设例的内容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如果在所设例的内容中不能给学生以科学概念、得不到科学结论、或者经不住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教育的目的就不能实现。

     2、所设的例要有一定的质和量,既要反对简单的重复或复杂繁琐的叙述,也要反对内容过少、信息贫乏。

     3、要积极反思设例效果。反思是我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基石。当每一次设例教学完成后,科学教师首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反思设例的效果,设例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做认真的总结,以促进将来教学的更好发展。

     吴永贞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吵吵嚷嚷地跑进音乐教室。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在钢琴前面很随意地弹着。无意间回头一看,发现杨毅在流泪,我以为他有什么难过的事,便走过去,轻轻地问:“你怎么了?”

      “老师,你弹的是什么曲子?我好想哭啊!”

      “噢?我弹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你听到什么了?”

      “老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首曲子很悲,像是生命一点一点地消失!”

      那一刻,我惊讶极了:不过是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呀,而且在平时的音乐课上他总是坐不住,对音乐的感觉竟如此敏锐!同时,他的话也带给我深深的思索:音乐是什么?学习音乐应该让孩子们学会什么?我想应该是对音乐的感受吧!那么我是否给予孩子这种感受音乐的机会了呢?想想我们以前的音乐课,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只是从音乐课上学会唱课本中的歌曲。音乐的美好在音乐课中变得枯燥而乏味,难怪会有这样的调查结果:“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音乐课。”我第一次为我的课堂感到如此的不安。

      上课铃响了。我激动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子,听听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孩子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结果,有70%以上的孩子能把音乐的情绪说得很棒!我抛开本节课的内容,给他们讲旧社会的故事,我讲得很投入,孩子们听得很认真。只不过是一个曲子,一个故事,孩子们却好像长大了很多。

      现在 ,我不再拘泥于课本,孩子们也不再仅限于课堂。贝多芬的奏鸣曲和勃拉姆斯的交响曲成为我们师生共同欣赏的名曲。春天来了,我们一起走出课堂,用我们的歌声赞美春天;在母亲节来临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学习《风儿找妈妈》、《***小诗》……

      感谢学生,他们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感谢学生,他们让我懂得音乐不是单纯的旋律。

      感谢学生,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他们不再是不懂世事的小孩子,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

      感谢学生,他们让我对音乐教学有了更高的追求。

      感谢学生,因为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

     感谢学生!

     陈丽芳

     《我是什么》——精彩片断赏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这种多项互动合作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提的问题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合作。

      如:我在教学《我是什么》这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抛出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生1:我会变成汽、云,变成雨。

      生2:我还会变成雪、雹子、露珠和霜。

      我接着追问: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请找出来与小组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于是,教室里一片热闹的场面。他们有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争着说;有的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

      师:选你喜欢的段落来读。

      生3:(读第一自然段)我想变成云,因为云轻飘飘的。

      生1:“漂浮”是什么意思?

      生4:就像小船在水上漂。

      师:你真行。

      生5:什么是红袍?

      生6:“红袍”就是我穿着红衣服。

      生7:我知道,白衣服就是白云,黑衣服就是乌云,红袍就是朝霞。

      师(微笑):你们知道的真多。老师也来说一句,红袍就是指早晨天边的朝霞和晚上的晚霞,也叫夕阳。下面请喜欢云的小朋友带着对云的喜爱读一读这一段。

      生2:老师,我喜欢雨。(生2读有关雨的句子。)

      生4:我来考考你,那你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

      生2:是云碰到冷风才变的。

      生8:老师,我想是云在和冷风打架打输了,它哭了,这样就下雨了吧。……

      一节课下来,学生自由地选择他们所喜欢的来读,期间,课堂中充满了想象,充满童真。他们敢于问,敢于想,敢于说,敢于评。完完全全地走进大自然中,用他们的语言去与大自然说话。

     评析:

      这堂课的教学,既依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教师的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如果你是它,你最想变成什么呢?为什么?引出学生对“云、雨、雪、霜……”的喜爱,而产生了许多的小问题:“漂浮”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红袍?我来考考你,那知道雨是怎么来的吗?……整堂课以学生的自问自答为主,教师的点拨、指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融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也真正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吴丽霞

     只有在动中做,静中思,才能避免任何一个极端,以求自然生态的平衡。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又何尝不渴求一片宁静的天空呢?日本教育学博士左藤先生提倡"从倾听开始"教学,这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

     现在新课程带来的是活泼的、动态的课堂,但"热闹"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该存点"静听"的精神呢?学生想要说得深,说得激烈,必须建立在独立的倾听的基础上,只有先学会听,才会思,才能告别肤浅,走向深刻,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然而,大多数教师却仍然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并不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于是,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来,那些在学习上没有多言语,却善于倾听的学生尽管也被评为优秀,但在这些学生的评语上却常常被写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吧。"其实,对那些不多加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写上"更加注意仔细倾听吧!"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先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课堂上,倾听的能力培养出来之后,学生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精彩起来。

     所以,让我们致力于从"发言热闹的课堂",向"用心地相互倾听的课堂"而努力吧!

     薛怀军

     教育是一种鼓励的艺术,它唤醒人们求知的欲望,滋润着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化着孩子成长的幸福。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断:郑老师上的是《可能性》,在用“可能”“不可能”举例说一句话时,一个学生说:陈明每次都考不及格,这次不可能考90分。听课的老师都为郑老师捏一把汗,该如何评价呢?结果郑老师不从正面评价说:我想陈明同学经过努力学习,完全有可能考90分;你经过努力有可能会成为科学家,看待事物可能会更有前瞻性。你能再举个别的例子吗?老师的一句话,将伴随后进生陈明学习生涯的始终,并不断地给他学习的信心和力量;老师的另一句话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台阶下,同时也肯定了他的聪明才智。

     无独有偶,不由自主地想起另一经典课例。四年级的一位学生,老师提问49×78≈?他气壮山河地答道:约等于40。全班同学笑得东倒西歪。老师则是微微一笑:好,胡某只是少了末尾的2个0。这孩子高兴地坐下了。也许乍看之下有点可笑,有点矫情,有点不可思议,可其中蕴藏着多少良苦的用心——滋养孩子的自信心,呵护孩子的积极性,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优秀的教育者常能平中出奇,常中见新,于细微处见理念——欣赏孩子,不但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更重要的是能点燃孩子的闪光点!这是教育教学的最大的智慧。

     陈玉桑

     在沉默中学会思考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有一位睿智的老太太。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向她问问题,而她总是有问必答。

     小孩子中有个调皮的捣蛋鬼。有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小鸟。他双手捧着那只小鸟,然后招来一群朋友,对他们说:“我们去耍弄一下那个老太太,好不好?我先问她我手里有什么,当然她会说有只鸟,然后我就问她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她要是是说死的,那我就松开手让鸟飞走;她要是说活的,我就猛地一捏,给她看一只死鸟。这样,她怎样也答不对了。”小鬼们都认为这是个绝妙的主意。于是,他们爬上山,进了老太太的小屋。

     “老奶奶,我们要问您一个问题。”他们大声喊道。

     “我手里的是什么?”那个调皮的小鬼问道。

     “肯定是只小鸟。”老太太答道。

     “可这是只死鸟还是只活鸟呢?”

     老太太沉思了片刻,然后说:“这一切由你来决定。”

     几个孩子一下愣住了。愣了半天,他们把小鸟放飞了。

     读了故事,我不由从心底里发出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最终会选择放走小鸟,是老奶奶的要求吗?不是,老奶奶的一句“这一切由你来决定”让他们自己在沉默中产生了思考,这是一种无形的自我教育。老奶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敢于倡导一种在沉默中让孩子来自我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孩子们不仅仅放走小鸟,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后再也不会去捉那些可怜的生命,他们对于生命产生了怜惜。老奶奶把握住了沉默,把握住了教育的“真”,把教育的时间留给了孩子们自己;把教育的空间也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她没有让孩子们用所谓的语言来表达,她教育了比语言更深的东西——行为。比起我们课堂中一读课文便要孩子说体验、谈感悟要真实的多。其实,我们的许多课文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景、意境和情境,它是语文特有的性质,又何必那么多“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想说些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其实,这些大可不必,我们的学生有了感悟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就让他自己去决定好了,也许他想说、也许他想写、也许他只想埋藏在心底。课堂让孩子沉默,沉默的时间给了孩子们思维足够的深度,沉默所预留的空间给了孩子们思维足够的广度。

     关于“玩”这个概念,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于光远认为:人之初,性本玩。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是“严肃”的对立面。对待小孩子,不仅要有人道主义精神,更要有童道主义精神,玩也是学习,一个人一生中有很长时间接受教育,如果在这个期间不快乐,这个人的一生就有相当长的时间不快乐。

     “玩”可以说“玩”出作文来。“玩”可以把学生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以活泼、开朗、热情的人生态度去直面生活。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由放飞,学生的习作才富有情趣。所以,我把游戏引入作文课堂,让学生在玩中观察,在玩中体验,在玩中思考,在玩中练习表达,在玩中创造。这样,既满足学生玩的兴趣,又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也让我得到许多收获,获得童心童趣,获得与学生“教学相长”的进步。为此,我组织学生进行系列活动:

     1、重点训练描写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如“猜谜比赛”、“扳手腕比赛”、“词语接龙”、“猜猜他是谁”、“陀螺大战”……

     2、重点引发学生理性思考的,如“妈妈的爱”、“爱是什么”等。

     3、重点激发学生观察、想象和创造力的,如“听听,秋的声音”,“假如,我是……”

     有了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就有了鲜活的写作素材,就有了孩子们个性化语言的展示。

     在组织学生去“秋游”之后,让学生自由习作,有位孩子这么写:

     听听,

     秋的声音,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叭叭”

     提醒大家秋天来到。

      听听,

     秋的声音,

     秋雨绵绵,

     “淅沥沥淅沥沥”

     是对人们问候的话语。

     ……

     是的,让学生独特的观察还原自然,让学生多元的情感自然流淌,让学生个性化言语自然流露,让学生理想的翅膀尽情飞翔。

      李金玉

     ――“时、分的认识”教学片断与反思

     在多数教师的认识中,钟面的结构、时分的进率是教学看钟表及写时间的上位概念。教师一般按照教材“认识钟面结构——教学时、分——教学看钟表的方法及时间的写法”这一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学生毫无思维障碍。这是先原理、再认知的教法,这样的教法十分有利于知识的有效传递。可是,我又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应该怎样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加以展开?引入环节的安排应平铺直叙还是应有点坡度并富有挑战性?国外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为了测试猴子的智商水平,实验人员在天花板千间的吊灯上挂了一串香蕉,并且打算安排人站在凳子上取香蕉做示范动作,看猴子需要几遍才能模仿成功。想不到的是,就在实验人员搬着凳子走到吊灯下面的时候,猴子一跃而起,跳向实验人员的肩膀,取下了香蕉。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取到香蕉的起点不一定是凳子。

     在听了薛老师教学“时、分的认识”这节课后,我有了很深的感触,她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

     师:今天有很多老师到我们班听课。老师心情很激动,5点钟就起床了。你们呢?

     生1:我是7点起床的。

     

     生2:我是6点30分起床的。

     ……

     师:你们真棒,都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起床的。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呢?

     生1:我是看闹钟的。

     生2:我是看手表的。

     生3:我是妈妈提醒的。

     师:(出示各种时刻)对,钟表是我们记时的工具,哪些同学能看出这些时刻?是怎样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逐一尝试读出4:00、8:40、9:05、11:50等时刻,在学生意见不同的时刻旁边画上“?”。(留待在后面处理)

     师:同学们已经能够凭生活经验来认识时间了,但钟面究竟是怎样表示时间的呢?现在我们就仔细地研究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去看时刻、认钟表,势必造成学生各种各样的“错误”甚至“混乱”。但正是有了“错误”乃至“混乱”的挑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学生也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体会学习“时、分的认识”的价值。先经验、再原理的安排,能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去主动尝试和探索。

     李梅芳

     《穿花衣的热带鱼》教后反思

     十一月份,我上了一节校级美术课,课题选自湘版美术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一年级上册的第十五课《穿花衣的热带鱼》。本节课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都依据新课改的精神,转变传统式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效果。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师过于依靠教材,学生过于依靠教师的现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改变过去美术课上学生单一创作的习惯,采用大家合作的方式去创作表现。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想想等方法,进行简单造型表现,并从设计制作活动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这节课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不但巩固了折鱼,而且学会了装饰,并添加画面。学生还通过游戏获得对美术学科学习的持久兴趣。在本课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看、折、画、游戏相结合,以教师为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实物观赏和投影显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玩、看、练中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

     通过这节课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目标,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的个性都得到发挥和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就会充满情趣。

     黄赛如

     ————《猫》一课教学反思

     在教学《猫》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教学片段,我抓住“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句话中的“蹭”字,让同学们说说“蹭”字的意思,同学们说是“摩擦”的意思。我又请同学们把“摩擦”这个词放入句子中读一读,再与课文中的句子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句子中用了“摩擦”就读不出猫那种可爱的感觉了,还有的说用了“摩擦”,猫就没有温柔可亲的味道了。于是,我又让学生再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这时,学生发现“蹭”应该是一种温柔的“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它用身子擦老舍爷爷的腿,其实是在打招呼呢!还有的学生发现这个“蹭”很亲昵,因为老舍爷爷很喜欢猫,所以猫对他也很友好,他们两个就像好朋友一样,见了面很亲热。听了学生的发言,我怦然心动,多好的一个“蹭”字,它让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爱人、人爱猫的动人场面,老舍爷爷不愧是语言大师。

      汉语真的是极具灵性,可能谁也无法想到,一个“蹭”竟蕴涵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在研读活动中,由于我巧妙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信息,使“蹭”成为了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打火石”,从而使文本进入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敲击出了妙悟的火花。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将丰富多彩的语言、崇尚个性的思维在不同的学生中沉淀下来,这样的阅读方式无疑具有很强的活性,犹如一个磁场,能不断摄取、融合新的语言信息,培育思维品质,从而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和思维。

     陈爱萍

     

     

     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发展,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能充分的利用它,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独立观察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比如学习了"年、月、日"之后,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让学生在了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年、月、日"的来历,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纯粹抽象的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数学是我们身边的无处不在的,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再如: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利用课后的数学文化向同学们展示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虽然是从钟表知道时间,但之前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古人最初计时是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后来有用到了日晷、滴漏等计时工具,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学习祖先,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总之,我认为把数学文化和教学有机结合的一起,对于教学效果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我们数学教学探索的一个方向。

     陈美卿

     新课程的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教要适应学,就要把情意取向的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熟化为教学技能,以教去适应学生的学。如,放宽选材的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材;少做命题作文,让学生自主拟题;淡化文体限制,放飞学生心灵;倡导赞赏性评价,让学生喜欢作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爱写,写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

     教适应学不是目的,转化才是目的,通过教把老师的写作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要遵循能力取向的作文教学策略,指导课外多读书,丰富文化积累;引导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提高认识生活的能力,这是奠基的工作。作文课上,要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选材的能力,放宽选材限制以后才能自主选材,而不是茫然不知所措;有了构思与表现能力,才能在知道写什么以后知道怎么写,能把它写出来并写得好;有了修改能力,才能写后知不足,做到精益求精。

     学习课文以后的小练笔,要注意引导学生就近从课文中汲取营养,而不要另起炉灶,如,四年级上册《搭石》一文的小练笔,是要学习课文的选材方法,指导时,就不要舍此而言它;《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小练笔,是练习写人物的对话,如果把关注点放到选材上,也就脱离了本课小练笔的目标。《我的发现》的教学,在引导学生写作规律之后,应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如在发现了可以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以后,要创设练笔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字表现事物的特点。

     作文教学中情意与能力的综合取向,就如大鹏的双翼,双翼齐飞,就能飞上九霄;单一的取向,就如少了一只翅膀,奋力飞翔也可能飞不过草垛。课标实验教科书的三个作文教学平台是广阔的,综合发挥其情意取向与能力的作用,新课程的作文教学一定能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吴群梅

     2

    相关关键词: 麟峰小学网站 莆田麟峰小学网站
    相关热词搜索: 麟峰小学网站 新课程 课改 走进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