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382-如东县基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材料382-如东县基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材料

    时间:2020-09-04 08:39:51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如东县基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材料

     第18期(总第42期)

     中共如东县委宣传部编 2009年7月22日

     编者按:

     前不久,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一书,同时中宣部下发文件,要求把《六个“为什么”》的学习宣传普及作为当前理论武装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努力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与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措施,明确任务要求,推动各项活动深入开展。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大力度,把《六个“为什么”》的学习宣传普及活动不断引向深入,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学生头脑,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营造浓厚氛围。各基层党委(党组、党工委、党总支)要把《六个“为什么”》作为当前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列入8月份专题学习计划,至少安排一次集中学习。同时,要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好党员、干部的学习。

     现将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徐贵相的文章《怎样读<六个“为什么”>》和张晓林的文章《读<六个“为什么”>以理论的魅力吸引人》转发给各镇区和县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作为当前中心组学习材料,供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时参考。请各镇区和县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及时印发给中心组全体成员。

     怎样读《六个“为什么”》

     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徐贵相

     以前,一谈起理论,很多人都觉得枯燥无味、深奥难懂,实际上理论是有魅力的,也能变得非常吸引人。近来,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简称《六个“为什么”》)出版发行,在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读了以后,许多人都说,这是一本好书,很管用。

     一、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内容至关重要的理论书籍。当前,理论书籍品种繁多,不同的学术领域、不同的学科流派,都有大量的著作。与其他理论书籍不同的是,《六个“为什么”》比较系统、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决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不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不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决不走回头路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一般的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制度、发展方向等六个方面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理论和实践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国内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世界上很多人都密切关注,意义非同一般。

     这是一本观点十分鲜明的理论书籍。《六个“为什么”》对六个重大问题做了斩钉截铁的回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没有任何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或吞吞吐吐。说“必须”,就令人服其必须的道理;说“不能搞”,就能令人知其危害。“六必须”和“六不能”,都言之有理有据,见物见人。《六个“为什么”》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当今中国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明确地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决心和信心。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理论书籍。《六个“为什么”》注重从问题出发,着眼于大家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不回避矛盾,不绕圈子,把思想性与导向性结合起来,把大道理讲得既清楚又明白。以前我们在论述有关方向、道路等重大问题时,大多采取正面论述的方法,这当然是必要的。但通过对比的方式进行说理,就更容易把道理讲透,使人们认清事实的真相,树立起正确信念。《六个“为什么”》把这两种说理方式结合起来,非常清楚地告诉读者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这就大大增强了说理的效果。另外,这本书讲理论不是居高临下,而是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把抽象的逻辑推理融入具体鲜活的史实例证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风朴实、文笔生动,有比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为什么要编写这本书?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可,也赢得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尊重。大家都非常想了解,为什么中国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其奥秘在哪里呢?对于这些问题,不少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六个“为什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真可谓恰逢其时。

     一是有助于我们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大量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多样化,统一认识的难度明显加大。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如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目的就是要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六个“为什么”》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外延和根本要求,对于我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念,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西方不少人预测:21世纪是亚洲和太平洋世纪,亚洲太平洋时代正在降临。从那时起,世界关注的焦点就逐渐向亚太地区聚集,特别是中国这个被称为“睡狮”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走向和变化更是引人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从官方机构到民间团体,从大学教授到总统、总理、部长,从企业家、银行家到学者、记者,从马克思主义者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密切关注中国的发展变化,有的到中国参观考察,有的撰写了大量的论文、著作、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等。其中,有些是对中国进行肯定和赞扬的,有些是对中国提出质疑和批评的。《六个“为什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深入分析和揭示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深刻内涵,是对国际社会一些模糊认识的正面回答。

     三是有助于大家澄清模糊认识,形成思想共识,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同时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也更加频繁。从国内看,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关键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层出不穷。应该说,人们的文化水平、实践经验、认知能力都是不同的,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正常的。《六个“为什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对于澄清模糊认识,解除思想疙瘩,化解认识困惑,驳斥歪理邪说,解开思想“扣子”,形成思想共识,都是必需的。

     三、怎样学习好使用好这本书?

     一是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来读。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部最丰富、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只有读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这本教科书,才能真正领悟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历史巨变,才能自觉把握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正如《六个“为什么”》讲到的,我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4007万。这一系列的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仅完全正确,而且前景光明。再比如书中讲到的,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合理分工、相互协作,是我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因为无论是成功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奥运会、残奥会,还是沉着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都展示出了让世人惊叹的组织力和高效率。同时,3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充分发挥在立法监督方面的职能,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有力促进和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这些事实都最有力地说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六个“为什么”》全书用事实说话、用实践回答。通过阅读本书,大家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认识,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信心,进而激发我们从实际出发,自觉维护符合我国国情的各项制度选择,为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贡献力量的决心和热情。

     二是要紧密联系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来读。明史可鉴今。当代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从小享受着革命先辈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着祖国欣欣向荣的变化发展。但是,也有不少人对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发展还存在模糊认识,对中国革命与改革所经历的艰辛与波折缺乏切身体会,因而,在面对各种立场、观点不同的思潮、言论时,常会感到困惑。我们要搞清楚复杂的理论问题,就有必要追根溯源,从历史史实入手,从中感受历史人物的上下求索、历史变迁的不得不然、历史演进的整体脉络,作出应有的判断和结论。正如《六个“为什么”》讲到的,中国为什么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道路,这是因为“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结论就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不是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又如,关于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应该说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正如《六个“为什么”》列举到的:在我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确立儒家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多数时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教会信条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任何“异端邪说”都受到排斥甚至制裁。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标榜“思想自由”,但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各种思想主张五花八门,甚至允许批评资本主义乃至宣传马克思主义,但任何主张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思想,都会受到攻击和限制,更不允许其占主导地位,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这样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指导思想一元化确实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通过学习《六个“为什么”》,大家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当代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选择就是无数人民群众合力的结果。

     三是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大势和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来读。真正彻底的理论应该是能够反映时代变化、实践发展的理论,这样才能开阔视野、扣人心弦。应该看到,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攻击和诋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西化、分化中国,最终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他们主导的世界秩序的附庸,这是他们长期以来不曾改变的政治图谋。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这些年,某些西方国家在一些国家大搞颜色革命,大肆兜售新自由主义,我国国内也有一些人深受影响,甚至鼓吹实行西方民主制度,搞“三权分立”以及两党或多党制。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在国内也鼓噪一时。对于这些不乏敏感的问题,《六个“为什么”》没有回避,而是剖析其源流,阐明其积弊,让大家放眼国际大势变化,更清楚地认识到盲目照搬照抄西方制度的严重后果,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竞争力和独特优势。因此,学习《六个“为什么”》,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把这本书的编写出版及对问题的解答放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去把握。要通过学习,既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与弊端,又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四是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读。回顾历史,可以说,我们现在生活在百年来中国最少干扰、最快发展、最多实惠的宝贵时期,国家的开放和文化的发展使得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社会上特别是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富于创造,但另一方面,受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日益多样多变,学习生活中所涌现的思想困惑很多,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之中。《六个“为什么”》所回答的问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各个领域,可以说是大家经常碰到的主要问题,不少问题非常复杂尖锐,又不可回避。《六个“为什么”》紧紧抓住人们关心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循着一个读者的思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丝丝入扣进行剖析,对那些众说纷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有的放矢”的回答。在认真学习这本书的时候,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其中找到许多困惑的答案,进一步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以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辨别理论是非、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和水平。

     读《六个“为什么”》以理论的魅力吸引人

     张晓林

      理论是有魅力的,如同艺术一样。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一书就是以其理论的魅力,从浩瀚的书海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道思想的闪光,夺人眼目。《六个“为什么”》一书的理论魅力究竟在哪里?其实奥妙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在书上了,那就是深入浅出、情理交融地回答了人们所关心、所困惑的六个“为什么”的重大现实问题,由此而来的热议和热读也就不言而喻了。具体来讲,有三点:

      直面重大的现实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实世界就是问题和矛盾的世界,每个人都会面对矛盾和问题,或被问题和矛盾所纠缠和困扰。没有问题和矛盾的人似乎是不存在的,区别仅仅在于面对的问题和矛盾是多是少以及性质、类别、程度的不同而已。在这千差万别的问题中,有不少问题是共同的。我们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也面临着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资源环境、食品安全以及贪污腐败等阶段性的问题。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来,目不暇接。有些人面对问题,不得其解,困惑不已,也有些人抱有极深偏见,夸大问题,将个别或者局部问题扩大化、复杂化、甚至政治化,把所有问题都说成是我们社会制度的“弊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坚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就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问题。问题是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这些重大问题是带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自然是和人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受到人们的共同关注和困扰,也必然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敏感问题。《六个“为什么”》一书正是在调研、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繁取要,概括、提炼、凝聚成为全社会、甚至为海外世界所关注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等六个重大问题而加以深入具体地论述。在论述中,既讲清楚了我们“必须坚持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也讲清楚了“不能搞什么”,析事明理、化解疑惑。比如,在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这一重大问题时,既深刻论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也深刻论证了改革开放不能走回头路,走回头路,就无法聚精会神搞建设,就会失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走回头路,就会回到封闭半封闭状态,就无法在同世界的学习借鉴和交流合作中实现自己的更快发展。走回头路,就不会有市场繁荣、产品丰富的生活,人民富足安康的美好日子就会失去。最后得出结论:不走回头路,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一条宝贵经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必须靠深化改革开放,由此回应各种诘难,化解谜团疑问,明辨是非、澄清认识,引导人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认识。冷淡和疏远问题的理论,是要受到人民群众的冷淡和疏远,而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启迪人、引导人,帮助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相反会受到追捧和崇尚,这就是理论所具有的魅力和力量。

      以事实为依据讲道理。澄清模糊认识,解除思想疙瘩,化解认识困惑,驳斥歪理邪说,当然要讲道理,但这个道理是以事实为根据、为依托的。事实就是铁的道理、就是最硬的道理。可以说,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把道理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是《六个“为什么”》一书的一大显著特点。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认识路线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政治上的优势和安身立命的法宝也是实事求是。共产党人最讲事实,歪理邪说最怕事实,困惑疑问最终也要靠事实来化解。《六个“为什么”》一书,通篇都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用历史的事实、现实的事实、国外的事实、我们自己的事实、正面的事实、反面的事实来说明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什么”,为什么“不能搞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比如,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时,引征了“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这一事实;引征了“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这一事实。比如,在阐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时,引征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这一事实,并列举了“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还略高”的事实。《六个“为什么”》一书,把摆事实和讲道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大量生动的事实、鲜活的事例、翔实的数据,赋予理论以说服人、感染人的巨大力量。这也正是回答六个“为什么”的这本理论著述,具有不同凡响的理论震撼力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通俗化走向大众化。这是《六个“为什么”》一书的又一大特点。马克思主义是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发展的科学理论。人民大众是实践的主体。因此,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大众,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和战略要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从这个角度去审视,理论的著述,不但要有理论性和思想性,而且也要有群众性和可读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表达和文字技巧问题,而是一个理论能否掌握群众,群众能否掌握理论的大问题。尤其在时代和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多变多样,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的情势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更不能忽视大众的心理、情感和理论选择的问题。《六个“为什么”》一书除了在思想逻辑和理论深度上下功夫以外,也以其简洁清晰、平易近人的文风和精练质朴、晓畅通达的语言凸显了自己的理论风格。比如,在讲到改革开放时,用了一个很鲜活的事例,即1978年,当中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时,美国《时代》杂志曾经质疑说:“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2008年,中国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时代》杂志又发表文章说:“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同样一个著名刊物,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恰恰无可辩驳地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的巨变和伟大成就。这样的事例、这样的语言、这样的论证,显而易见是充分考虑到了人民大众的接受程度、阅读心理,从而将丰富的理论内涵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来,将逻辑抽象的思想观点以简洁明快的话语进行阐述。一个读本的最终完成,不仅要有作者,也要有读者,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成就的。《六个“为什么”》一书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也正是该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签发:陈建宗 责任编辑:王 军

     - 1 -

    相关关键词: 四川党委党组中心组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