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论语 正文

    论语心得读后感(共7篇)

    时间:2020-10-21 08:46:27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心得读后感,欢迎阅读!论语心得读后感篇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告诉我一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因为别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取别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因为有客户不讲信誉,不按合同支付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我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同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誉,将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现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小人伤害过,尽管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是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别人,曾经我在内心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境不断地调整,时至今日,心境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内心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如今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现在想想,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
    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现如今,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健康,不要家人,忘记了朋友。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是否也有相同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二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论语心得读后感篇三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心得读后感

    (一):

    《于丹论语心得》透过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六个篇章,以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以此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读这一本书,进一步增加了对《论语》的了解,同时也很好地启发了心灵,帮忙我们冲破世俗的、利益的、外在的束缚,找到人生本该追求的努力方向和人生价值所在,透过心灵的释放,让我们智慧地、快乐地、幸福地生活。下面我就讲两点体会。

    一、做一个有信仰的人

    书中讲到对子贡问政一段的解读,子贡问政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孔子一个国家安定平稳需要什么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够的粮食、强大的军队、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子贡又问:必须要从三者中去掉两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对此的解读是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自古而今谁不死,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什么是政治政治并不必须让大家都过上一种物质礼貌上的发达生活,他仅仅是一个标志,真正来自于内心的那种安定和对于一种政权的认可,这些都是来源于信仰,信仰的力量足矣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其实,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之无限之大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在中国,以前因为有共产党人信仰,才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在美国,因为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信仰,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人以其独立、理性成就了世界第一大国;
    在日本,撇开爱国主义情怀,武士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然而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官员贪污腐败、政府执法不严、商人金钱至上等等社会风气的背后体现的都是信仰的缺失。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民众务必有一致的、向上的信仰。正如于丹所说,成功的政治来自民众内心对政权的认可,民众信仰的树立需要政府威信的树立。在我看来,政府威信的树立最核心的是从执政党队伍抓起,也就是我们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只有这两支队伍在思想上、行动上高度纯洁了,民众才会对党、对政府产生敬畏之心,进而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与政府持续一致格调,构成一股力量,实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乃至整个国力的提升。从小的方面来讲,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这个人要么无所追求,残喘于世,要么无所畏惧,无恶不作。因此,做一个有信仰的人,于己于社会都十分必要。如何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们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往哪里去、我和别人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关系

    二、做一个独立的人

    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是一个英国心理学的一个女博士写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她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的目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越早让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分离得越早,你就越成功。于丹对此解读,距离和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论语》里面的仁爱之心也正是教给大家应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看了这段话后,首先想到的是中国孩子的培养问题。前面女博士讲的话虽然是典型的西方家长教育理念,与我们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但我个人十分认同。近几年我爸是lǐgāng、我爸是某某等拼爹闹剧的上演正是中国温室花朵式教育最好的反面教材,拼爹两字足以体现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庇护、溺爱、纵容。还有一句俗话说富但是三代,为什么说富但是三代因为富人家庭往往以溺爱代替了对孩子独立精神的教育。从长远来看,拼爹的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无法立足,随时都有被社会淘汰的可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尤其是今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处于421时代,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一个孩子,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问题十分必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会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要摒弃将来孩子靠拼爹的思想,而是要有一种有种拼孩子的思想,从小培养孩子不靠给、不靠等、不靠帮的思想,让孩子学会物质上独立,精神上独立。

    有句话说参差百态方为美,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坚持独立观察和发现,社会就会拥有更多健全的人格,社会才更加充满活力。作为一个单位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决定,独立工作的潜力。具体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懂得向内审视。人的眼睛有两种功能。一是无限广阔地向外看,拓宽视野,猎取知识;
    另一种功能则是无限深刻地向内看,反思自我,整装待发。培养独立思想需要我们用好第二种功能,懂得看清自己,既要找到自我的闪光之处,也要找到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见贤思齐,见庸自省,才能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要懂得各司其职。孔子说过不在其为,不谋其政,于丹给这句话的注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工作中,每个人都就应各司其职,承担职责,不能寄期望于上级领导或同事帮忙,正如马云说的小鬼也要学会当家,职务再小,分工再少,也要做好本职岗位工作,学会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个人工作潜力,更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各司其职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两码事,有些工作仍然需要理解、沟通与互助。医院两个实习生的故事。第三要懂得博采众长。人格独立不代表固步自封,唯我独优,独断专行。我们既

    要坚持自我的观点,也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做到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扬长避短,这样更有助于独立精神的提升与完善。

    论语心得读后感

    (二):

    《论语心得》读后感

    学习于丹的《论语》心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于丹教授说:《论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教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的分寸。其实我们这天总在说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不该做的,什么事情是好是坏,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的判定不简单是好坏之分,只是你是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或者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有很多事情就应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原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宥一切的人。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能够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务必应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得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在现代生活里,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持续什么样的心态?应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持续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做过了头,不是你就应做的事情,你就不要去做,否则得到的不是很好的下场。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把握分寸做事,是一个明智的人就应做到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做不该你做的事情,只要有分寸地把握住自己的过失也就能够了。

    于丹教授告诉大家,要是有人对不起你了,你不要以德抱怨。要以直抱怨,要以你的耿直和公正来对待他,不要让他感到你是可欺的,要让他对你刮目相看,觉得你不是随便可欺的人。以前我们总认为,即使人家对不起你了,你还是对他好。这样长久下去,那个人总觉得你是可欺负的人,于是他便会变本加厉地欺负你,让你连喘气的机会都没有,这样长久下去,只能增长了那个人嚣张的气度,反而更加欺负你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人和事情,如果我们一味地迁就,一味地原谅、宽容,即使他到你的头上来欺负,你还是忍受,还是对欺负你的人恭敬不已,那么就加深了那个人欺负你的程度。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一天都会遇到这样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们有一个为人处世的好方法。能有一个教会你做人处世的经验。对我们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论语就是为我们带给了一个最好的为人初始的好方法。

    对别人要持续沉默的关爱。孔子说:忠告而善告之,不可责之。当人家不喜欢听的时候,要赶快停下来,好朋友不要做过分的事情,好朋友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远离危险,让我们以欢乐对待生活的人人在不同的一生中,能结交到好朋友是一个人的万幸。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她告诉我们:先修炼好自己,戒之在斗,不要听信他人对你的鼓动,要结交有平常心的朋友,结交到淡淡的平和的朋友,她就是你最好的朋友。为人处世是有哲学道理的,只要你能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什么事情,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多听,多看,多闻,把人家走过的路,间接地警示自己。那么你的人生路就会走得很好,也会走得很顺畅。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一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少苛刻别人,君子不抱怨别人,对自己每一天都要检点,那样的人,才会做到慎言之一个人尊从学问的人,才会让自己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潜力,有抱负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论语心得读后感

    (三):

    《论语心得》读后感1500字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论语》是一本记录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的语录。记得读中学时,我在语文课上机械地背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并未真正读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将这样一本古老的书籍,用现代的眼光进行系统的解读和阐释,拉近了我们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距离。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于丹〈论语〉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于丹〈论语〉心得》诠释的为人处事:

    (一)为人之道。在物质生活丰富的这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其实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有好处,做一个真正好处上的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要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有好处,做一个有好处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用心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二)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职责,又要对他人负职责。《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能够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

    (四)理想之道。一个人就应有理想。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潜力完善,懂得变通,与时俱进,内在心灵完美、富足。因为只有内心修为提升了,自身潜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处事。透过《于丹〈论语〉心得》,我们明白了这是孔子对人生理想的总结,这也被后人奉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轨迹,却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体系。它就像一面镜子,人们能够透过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当然,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但如果我们能在二三十岁时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并在内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价值体系,做到淡定从容,那这样的生命必须是有效率、有好处的生命。从《于丹〈论语〉心得》中,我读到了这份人生的价值体系。

    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是快乐的、丰富的、给人启发的。透过读《于丹〈论语〉心得》,我学会了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并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状态中,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份安宁,也才能如孔子教导我们的那样:快乐地生活!

    论语心得读后感

    (四):

    于丹,我向大家对这个四处演讲的人不陌生。她,写了一篇读后感,而这篇读后感,便是论语心得。她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的写了进去,有处世之道,有交友之道。有天地人之道这当中,时不时地引用了一些论语的话与一些故事,让忍不住地点头称是,豁然开朗。

    在看了他的心得后,只见他引用了一句论语的话,这句话,只短短六个字,但我却十分喜欢。这就是:心安之,则为之。只要你能心安理得,那你就去做吧。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一件件事,但这些事的情势,几乎都是由于受鸡毛蒜皮般委屈,大吵大嚷。在这之前,我觉得这样很没必要,因为有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其次,也损失了时间。但此刻,我并不否认这种行为。我觉得,只要问心无愧,别人怎样想使他们的事。有人说:难道一群疯狗要了你,你要去咬这群疯狗吗但是,如果你愿意让一步,我也并不会怎样样,因为这样也没什么,只要你愿意。

    这句话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人生不必有任何约束,只要问心无愧就行。

    论语心得读后感

    (五):

    《论语心得》读后感

    于丹在《论语》心灵之道中推介了好多个小故事,用来说明心灵的强大力量。浓缩于丹心灵之道的主题就是,心灵中至为完美的一面是用心的心态、自信和勇敢。当然,似乎有人以为这是在励志,因为在世界知名的励志学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仑希尔还有安东尼;罗宾斯的书中,充满对这三种力量的唤醒和训练。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以约失之者鲜矣。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为一篇励志的小散文,这个演说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师摘自论语中的原话,构成了演说的论点,这些论点我们大家就应都不陌生吧。但是,与论点比起来,我倒是觉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励志的主题更加接近一些。批评于丹老师假借论语之名行其它主题的演说和出书甚至出名之实,这样的话,一向对于完美的事物都持支持态度的我说说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话说回来,于丹老师还是一个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达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说过,各人读历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师此篇中较为美丽的文字。

    一个有风骨的骄傲,在外在必须不是张扬的,这就是所谓泰而不骄的于丹老师。

    我以前看到过铃木大拙在他的书中记载了一个日本江户时期的故事。当时有一个著名的茶师,他跟随着主人去京城里办事。碰上了一个浪人挑衅身着武士服防身的茶师比剑。这茶师只好老老实实地说我就是个茶师,我不懂武功。这个浪人就得寸进尺,说你既不是一个武士,你穿着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严,那我就更就应跟你比,你就更就应死在我的剑下了。茶师一想,就说你容我几小时时间,这天下午我跟你还约在这个池塘边见。那个浪人想想就答应了,说那你必须来。这个茶师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求大武师教给他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武馆的主人当时就惊诧了,他说来我这儿所有的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你是为什么?他说我是个茶匠,我就只会泡茶,但是我这天遇到了这么个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我想死得有尊严一点。武馆的主人说,你是这么著名的一个茶师,那好吧,你再为我泡一遍茶。茶师想了想,很伤感,说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从容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很从容地把茶叶放在里面,洗茶、滤茶、然后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这个武馆的主人。这主人就这么一向看着他这个过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说:这是我一

    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这个时刻,我能够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茶师说:哦?你要教给我什么吗?他说:我不教你,你只记住,你用泡茶的心去应对那个浪人,我就告诉你这一句。这茶师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见那个浪人已经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嚣张,当时就拔出剑来,说:你回来了,那我们来开始比武吧。茶师就老在想着那句话,说我心泡茶的心应对他。所以他就不着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对方,然后从容地把自己头上的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放在旁边,然后解开身上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他还笑笑地看着对方,拿出绑带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再拿出绑带把裤腿也扎紧,他从头到脚,一点一点地在装束自己,一向气定神闲。对面这个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为不明白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给吓得内心心虚起来。等到这个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举动就是拔出他的剑来,欻,就挥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声,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明白再往下该怎样用了。他停在那以后,这个浪人噗通就给他跪下了,说我求你饶命,你是我这一辈子见过最有武功的人。

    论语心得读后感

    (六):

    最初明白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之后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向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于丹老师讲了个小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这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透过这个故事,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主动用心、坦荡旷达的胸襟投入工作;快乐愉悦、真实自然的情绪拥抱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充满阳光、自信,生命就会快乐豁达许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当然,要到达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务必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断地修身养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能够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让心灵找到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应对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就应向内寻求心灵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情绪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必须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应对,学会理解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理解,就应是以一种用心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应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论语》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凡人,把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齐,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虽然对于丹老师的观点不能百分之百的认同,但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真可谓服了一剂心灵鸡汤。

    最后借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但是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貌,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论语心得读后感

    (七):

    我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仅仅是上学的时候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过几则,感觉孔子是用很简练的话说一些很深刻的人生道理,显得很有学问。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喜欢用一两句话来阐述一种人生法则,似乎这样就和圣人有些相同之处,人也显得成熟些,结果却因为这样被同学们评论为大尾巴狼(比喻喜欢装深沉的人)。

    孟老师说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他是语文老师,熟读论文,颇有发言权。他说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读过她的论语心得,感觉孔子就像是邻家的长者,完全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运用生动地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也喜欢这样的哲理故事,不仅仅喜欢读,而且喜欢应用于政治课一些哲学原理的讲解,她引用的故事之中,就有我以前讲给学生听过的,但是她从另一种视角对故事进行了剖析,让我仿佛从自家的后院发现了一株珍稀植物一般惊喜。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现仅按照于丹心得的顺序,谈谈个人读后的所感所想。

    二、心灵之道。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能够改变自己的情绪和态度。本人并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却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在一个动画片里听到一个魔法师说过凡事有因必有果一句话,而把它作为自己人生的重要座右铭。这一观点并不是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此刻细想起来,但是是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我还清晰地记得动画片里的情景:一个男孩学会了魔法,立刻施展在平地上开了一眼泉水,以解口渴之急。却被魔法师制止了,他告诉男孩:凡事有因必有果,你在那里开一眼泉水,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就会有泉水枯竭的。我坚信魔法师的话,并把这句话化成自己心态的一部分,每当我遇到让人沮丧的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怀着一颗期盼的心,期盼着塞翁失马之后的福;
    而每当我有福可享的时候,也会提防着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失马之祸。这种心态让我变得超脱了,不会喜极也不会大悲,心态平和。

    三、处世之道。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思考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于丹讲述了一个孩子钉钉子的故事,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做事要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理。尽管我明白她立意的角度,还是不能理解她最后对篱笆不会复原的强调,自认为会让人放下对已经造成的伤害的挽回。也许是我这个人就是容易冲动,会无意间对他人造成伤害,个性是我的学生。但是,我个性自豪的是我懂得道歉(是我自作多情也说不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每次与亲人或朋友发生争执,无论错误处在谁身上我都会道歉;
    在我工作的过程中,每次误解学生或是对他有不公正待遇,我也有勇气向学生道歉,那是我认为挽回遗憾的最有效方式。篱笆不会复原的道理我懂,但至少把篱笆上的钉子都拔除掉,避免走近篱笆的人被钉子挂伤,不是更加辩证的处世之道吗

    四、君子之道。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很同意这句话,工作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做给自己看的。我在学校里算不上什么先进,而我对先进这种东西看得也很淡,我总觉得人追逐太多东西,必定会因为失败而感到沮丧,而且这种沮丧的情绪会蒙蔽人的双眼,让人失去发现美的潜力,看不到生活之美的人会获得很辛苦。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能从事我喜爱的工作,成为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当我真正站在这三尺讲台上的时候,我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了。我为能和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在一齐而感到快乐,为能帮忙他们战胜自我、体验成长而感到满足,为能传授他们丰富的知识而感到自豪。在校园里的每一天我都收获着成就感,孩子们每一个笑脸、每一个问候都是我的兴奋剂,能让我上8节课之后仍能对他们笑脸相迎。我爱我的工作,用爱这个词并但是分,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为学生辉煌的将来,为学校的发展而努力。也许在某些领导那里我不能获得公正的评价,问心无愧是我的工作准则。

    五、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能够给你带来很多帮忙,恶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我不明白那些会引人走上邪路的人怎样会成为朋友我很同意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本人刚正不阿就不可能与那些献媚的人成为朋友,倘若与这类人能相处的,也必然是同道中人。我的朋友不多,却都是真诚的挚友。我选取朋友没有个性的标准,脾气秉性大多与我相同,至少我们的价值观主线是一致的,否则,我决不会与之称为朋友。大多数状况下,我交友都会有一个筛选的过程,初次见面互相了解决定是成为朋友还是仅仅是认识。朋友是你主观确立的关系,他与同事、同学这种客观环境确立的关系是有本质区别的,我能够和同事、同学友好相处,但我们不是朋友。

    六、理想之道。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理想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我没有多么宏大的理想,就像一个成不了大器的市井小人物。记得第一年作班主任,班里每一个同学过生日的时候,我都送他一份小礼物,同时会让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送他一句祝福的话。结果到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们也如法炮制,最搞笑的是有个学生祝福道:祝您从班主任升到年级组长主任校长!哈哈,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笑,此刻想来,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人生理想很中庸,就是能认真的快乐的体会我的人生。我珍惜:作课前的紧张;
    作课后的简单;
    忙碌时的疲惫;
    简单时的畅然;
    感动时的泪水;
    愉快时的欢笑;
    亲人的关怀;
    朋友的调侃。我生活中每一个点滴都是我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每一天的生活中,我都持续着一颗欣赏生活、享受生活、珍藏生活的心,这就是我微不足道的理想,是我内心的声音。

    七、人生之道。人生但是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一个样貌,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我的人生究竟有多长,我不明白。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让我对人生的看法变得很平淡。我不在乎我的墓志铭上究竟镌刻些什么资料,我只关心在我的有生之年,有没有充分感受这个空间。三十能不能立起来,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我明白,和家人一齐努力创造的温馨生活是我人生的好处,和学生共度的愉快学习生活是我人生的好处,和朋友一齐携手的温情时光是我人生的好处。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乐在其中。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与其说是观后感,倒不如说是自我情绪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于丹的观点,但还是感谢她让我从几个方面全方位地审视了一下自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我算是给自己做了一次简单的精神分析,而分析的结果是,我更加热爱生活!从人生的好处,我觉得受益真的匪浅,人生以淡泊名义,享受生活,平淡中豁然开朗!

    论语心得读后感

    (八):

    《论语》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爱好。《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然而其中蕴涵的情理却很深远,细心品之,总会从中挖掘出良多实用,通用的道理,六肖,它以深刻浅出的情势告知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前一段时间,北师大教学于丹用它感性的脑筋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剖析,把其中的真理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接洽起来,在百家讲坛进行讲授并书写《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对这本惊动一时的畅销书,开端时我并不认为然,由于时下出书的作家如车载斗量,多不胜数,再加上一些作家常常用炒作的办法出书,波,闻名,所以素来没有自动去读此书的愿望。但是当学校要求读这本书时,我被那淡黄色的封面以及封面上那幅优美的丹青吸引,那幅山水田园画给了我难以相信的平静,于是急不可待铺卷读来,当一行行清爽的小字擦过我的视线,当一个个故事扫过我的头脑,我立觉茅塞顿开,通篇读后,播种颇多,受益匪浅,现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触。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说明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天然中的和谐。我们作为一名一般的老师,我们的协调是什么我想最基本的就应是先生与学生的和谐。我感到教师很学生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峙的组合。这就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后,我们就应寻求的和谐。

    孔子教育学生时立场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心的。我们作为一名技校的老师,我们应对的是一个个性的群体,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扎实的学习功底。这就请求我们在教导我们的学生的时候可能心态温和的教育学生,而且要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信念。能够发自心坎的确定我们的学生。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提到了恕和仁,并对其进行了解释。谈到恕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逼迫给别人干。我们在自己的工作、生活、教学中兴许已经遇到过相似的事情,我们怎样处理的我在教学工作中有过这样过错的意识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所以我不想干的事让你来干。此刻看到这样的一个恕字。我不仅仅对自己有这种思想而认为不该。这是没有正确懂得教师这个名词的成果。而仁解释是关爱别人,就是仁;
    了解别人,就是智。当看到那里我不敢问自己我对别人做到仁了吗我只问自己对自己工作、教育的对象做到仁了吗我真的从心里关爱我的学生吗真的做到懂得每一个学生吗我当真的审视并认真检查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争夺在以后的工作中以天地人之道的中和谐的思想实现教育教学工作。

    二、心灵之道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惟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光内接收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补充遗憾。因而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感沾染给学生。镇静自己焦躁的心境,于丹是这写到的当可怜来临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尽快的从前,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件,你才会活得更有效力,更有善意情。

    不仅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布出去教育学生在这天这么一个竞争剧烈的时代,持续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更加主要。要使学生清楚在这个时期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襟怀。

    三、处世之道

    当初咱们生涯的环境是绝对独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跟本人四周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友人仍是对引导,都要坚持必定的距离,控制好亲疏的分寸。间隔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敬即便在最亲热的人旁边也应当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准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斟酌一下自己是否有资历去评估别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就应时时刻刻要遵守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尽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踊跃,说话要谨严。在碰到问题和处置问题时谈话要用头脑,做事要思考成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束缚自己要求自己。并贯串到教养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点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当前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四、正人之道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以为做一个仁慈的人不仅仅是君子应存在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尺度。可能我们无奈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性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渡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埋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须要这种苛责。其次是第二种境界,我认为这句话很好理解是说没有永远的物质,永恒的是自己的追求。天天繁忙在这个环境中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是我们得到的物资还是自己心中的信念在读完论语心得后我们就应弄明白自己只有在一向的追求自己的幻想才会得到永远的快活。

    每个人读一本书,老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论语》心得这本书,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污染和升华,让我在安静中从新审阅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师的我能够潜下心来品出自己工作的无尽源泉。

    论语心得读后感

    (九):

    我要跟大家品谈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朋友们,或许都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认真工作着,应对繁忙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早已

    把烦躁变成无奈,把无奈变成习惯,总是多了几分负重,少了几分快乐,因而也经常把郁闷当作自己的口头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竟然让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虽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深深触动心灵。我的心似乎能更柔和些,平静些,包容些,仁爱些。

    我原本是不喜欢《论语》的,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那咿咿呀呀的之乎者也。还记得上中学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解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时,我就表现了厌烦情绪。那时,我就在想,孔圣人早已死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别说区区几句话,即使再精华的东西,也会被几千年的历史车轮碾的灰飞烟灭,我就不信他还能在几千年前指导影响现代的人类社会于此刻想来,是十分羞愧的,缘于我对文化的理解,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习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透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就像易中天老师在该书序言中所写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性。我想这也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原因吧!

    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人人都期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您内心的安宁。

    书中谈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以前夸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艰苦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它能忍受贫困,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活所累,才能始终持续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能够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老师品位的另一心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家看《济公新传》,济公在途中遇到一位晴天、雨天,天天都哭哭啼啼的老婆婆,便上前搭问原因。原先老婆婆有两个女婿,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晴天时,老婆婆担心卖雨伞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悲哀哭泣;雨天时,老婆婆又担心卖鞋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也悲哀哭泣。道济师傅开导她说: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果你想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女婿来了生意,赚到了钱;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女婿又来了生意,赚到了钱,你是不是就应为他们高兴才对呀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老婆婆喜笑颜开。快乐如此简单,活佛如此渡人,让我释然之后想到了更多。

    工作中,把个人的无名火撒向无数人,把上班的无名火带到下班,把单位的无名火带给老公,这是我常干的事儿,我想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事。我们颠倒了生活的本质,之所以工作,正是为了更快乐的生活。有人问佛主:什么是佛佛主说无忧是佛。快乐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班时尽心,下班时开心,我们就会在平衡中快乐地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那么于丹的《论语心得》,章章都会散发浓香。读罢之后所感悟到的,绝不仅仅仅是写下的这些,写下的也好,未写的也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我们都能为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一个出路,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论语心得读后感

    (十):

    最近一向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十分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透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明白了孔夫子的伟大,也明白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这天,仍然能够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寻找心灵的快乐

    ——读《论语》有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

    孔老夫子的《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在流传的2500多年中,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一直以来,我们也认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晦涩深邃。

    捧一杯绿茶端坐台前,轻轻翻开书页,仿佛感觉孔子已穿越前年的沧桑,静静地坐在我们面前,他是那样的朴素、那样的从容不迫。此时,他不再是我们须仰视才见的圣人,而是一位温和的教者,在跟我们商榷怎样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

    怎样才能寻找心灵的快乐呢?在我看来,孔老先生已经用最简单的四个字进行了阐述——仁者不忧。

    何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要有宽大的胸怀,其实我们想一想,人的一生中,可能面临职业的波折、情感的背叛、亲人的离去、钱财的散失,凡此种种。我们姑且把它当成生命中一寸长的口子,人人都可能遇到。但是相同的客观境遇,在不同人心灵上带来的伤害与反响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豪放的大小伙子。所以,那种不忧不惧的境界是我们心之神往的,只有达到内心的安详、坦然、镇定,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仁者爱人,除了有宽大的胸怀,还毕竟学会宽恕。学生问孔子,说:老师你给我一个字,让我终身行之乎。孔子跟学生讲:“其恕乎。” 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有一个字让你一辈子受用,就记住一个宽恕的“恕”字,也就是说,以忠恕之心去看他人。那又何谓宽恕呢?孔子的解释,八个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了。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也就够了,说说就如此简单,却很难做到。

    仁者爱人,我们还必须拥有爱的能力。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女性来说,爱别人的同时更是要学会爱自己。所以我们在把精力投入到事业和工作的同时,也应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有一个禅理故事说,一头驴子,从小拉磨,日复一日,唯一的动作是兜圈子。一天,它老得拉不动了。主人说:你工作一辈子,现在该退休了。从今天起你每天就躺在这里吃草、睡觉、呼吸新鲜空气。可是,这样的日子驴子活不下去,它每天还是绕着树兜圈子,依然日复一日。所以说如果我们每天只顾着埋头工作,而忽视了健康、亲人、朋友、理想等等,那我们与这只驴子何异? 仁者爱人,从我们教育的角度出发,更应该要学会怎样爱孩子。曾经有一个女学生送给于丹一幅十字绣,上面绣着一个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下面是一个脏兮兮的小孩,举着胳膊,女人抓着小孩的胳膊。起初于丹并没看懂这副绣品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意思,后来发现背面竟夹着一张女孩的字条,上面写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所以我想,在孩子的心里,我们老师就是这个可以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面对着孩子们的青涩、莽撞、唐突,我们要做到包容他们,用真心爱他们,鼓励他们。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呢?于丹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走进爱的误区。在书里,她告诉我们一个概念:爱,不一定意味着了解。所以说,爱必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而这里我们首先面对的应该是自己的心。这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惑。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弟兄两人,白天出去远游,晚上回来走在自己家公寓门口,哦,突然想起来,电梯检修,这一天过了12点不再运行。站在这里要爬楼了。那家住在多少层呢?在公寓80层上。那怎么办呀?总要回家呀!好在年轻,怕什么呀,背着双肩背包迈开大步哗哗就往上走。

    走个五层六层十层八层,问题都不大。走到20层,实在是太累了。两个人商量说,这样好了,我们把背包先存在这里,等有了电梯再回来取。放下行囊自然又步履轻松了,又往上走。

    再走个20层,那就没有背包也举步为艰。心里一急就难免抱怨,互相指责;
    这个说,你为什么不提醒我早回来?那个说,你为什么不想起今天停电?总而言之都觉得对方对不起自己,一路吵吵闹闹相互指责,又走了20层。

    走到60层呢,连吵架的劲又没有了,想想反正离得也不远了,就拖着疲惫的步子,缓缓慢慢悠悠逛逛,终于来到80层。

    站在80层门口,两个人面面相觑,觉得忘了点什么东西。一想,钥匙忘了。钥匙放哪儿呢?放在20层的背包里„„

    其实回过头想,这就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我们每一个人少小成长,老师、家长,鼓励我们荒废了多少青涩的愿望,那些勇敢的、荒唐的、充满浪漫迷思的童话般的心愿,被我们一个一个地扔进行囊,背着他就上路,觉得人生还长,让我们慢慢去实现。

    但是走到20岁是什么时候?读完大学,要走向社会去接受规则的制约了。一个新新人类,突然之间要上岗受到考核,才发现自己的少年的憧憬多么不切实际。所以大家会想说,唉把这个心愿存在校园门口吧。有一天终于可以成名立业了,在社会上可以调动资源了,我们再回过头来实现它也不迟。

    这样轻装上阵,新新人类去打拼,20岁、30岁,大家没什么可比。其实大家也没什么积累,也停顿不下来。只有到40岁的时候,大家看一看,彼此之间的差别出来了,心里不平衡了„„所以人到中年很容易抱怨,这就是所谓借支在斗的时候,心里不平衡嘛。那这种不平衡就会演变成相互攻击,吵吵闹闹。

    走到60岁,一看,要退休了,觉得打打太极拳吧,练练剑吧,散散步吧,节奏放缓了。悠悠逛逛走到80岁门口,回头一望,当你回顾所来尽苍苍横翠微的时候,才蓦然惊觉,你20岁的那个梦想,其实一天也没有真正伴随过你,你把它存在的那个门口,其实是一条不归路,你已经回不去了。

    我们的遗憾,往往就在于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在你了解的时候,才觉察丢失了最早的钥匙。

    那除了了解自己,我们又了解别人多少呢?譬如说:我们了解过孩子吗?我们了解他们内心渴望拥有的真正的快乐吗?有一个美国的小故事,讲到周末的晚上,一个小男孩让妈妈换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妈妈在厨房里准备一顿精美的晚餐,全家人想要过一个很浪漫的周末夜晚。这个时候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这个小男孩一头就冲出去了,然后就在泥水里滚啊、玩啊,全身像小泥猴一样,可孩子还一边啪嗒啪嗒地往高台跳,一边隔着窗子喊,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

    妈妈会说什么?反正中国的妈妈十个有八个会揪着耳朵拎回来饱揍一顿,这个晚上谁也别想过好。但这个妈妈就隔着窗子淡淡地说了一句:那好啊,别忘了从月球上回家吃晚饭。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从月球飞行器,迈出左脚踏上月球表面之前,从上面给自己的左脚拍了一张照片,他提了很骄傲的一句话。他说:“这对于我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却是很重要的一大步。”

    就是这个替人类迈出一大步的宇航员,他回到地面上,所有的媒体冲上去采访,说,此时此刻,你要对大家说什么?他对着镜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话:“妈妈,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要回家吃晚饭了。”

    这是个很温暖的故事。却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文化教育,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有用的东西,而忽略了这种快乐?我们是不是用一些有用之才的教诲,使得他们的一生变得急功近利?而这到底是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呢?

    还有个小故事很有趣,一对渔村的夫妇,两个人少年结发、恩恩爱爱。这个妻子从结婚那天起,就把这个鱼收拾好,每天把鱼的中段整整齐齐地打理出来,或者红烧、或者清蒸,做得很美味给他丈夫端去,她自己再厨房胡乱吃点鱼头鱼尾就算了。

    日子一过几十年。等到儿女长成,老夫妻暮年相对,一辈子没有红过脸。老先生很惆怅地叹了口气。他说:“这一辈子我也没跟你提过什么愿望,我现在再不提我估计就晚了。”他说:“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做顿红烧鱼头啊?”这先生说,你看哪,我从小就爱吃鱼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娶了你以后就再没见过鱼头。

    太太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太太说:“我从做姑娘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鱼肉。我一直认为鱼肉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所以我就是因为爱你,我每天都把鱼肉给你吃了,我吃了一辈子我不爱吃的鱼头。但从来没想过你是爱吃鱼头。”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子女,往往是以自己的方式爱他们,不见得是以他们要的方式。

    我们给自己的亲人买过多少他们不喜欢的礼物?那时因为我们喜欢。买得很昂贵,他如果不穿戴的话他怕你不高兴,但他用了他自己真不喜欢,是因为你并不了解他。父母都会爱孩子。我们经常在孩子选择志愿的时候告诉他说:嘿男孩子怎么可以学文科?没有出息!去报建筑系吧,或者学物理吧!言外之意就是说,孩子,一定要听爸爸的话,爸爸告诉你鱼肉是世界上最好的,你怎么能选择鱼头呢?儿子也不好意思说:爸爸,我这辈子就是喜欢鱼头。

    所以说,知者不惑,才能做到仁者不忧,这当中又包含了多少的哲理人生呀!大家都希望拥有幸福生活,而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尊重、了解每个人的思想,把微笑给自己,给家人,给朋友,给爱人,给同事,给每个人。因为人生苦短,珍惜拥有。

    不管世人对于丹如何评价,我还是感谢于丹,把灰色的孔子链接到多彩的世界来,姹紫嫣红的世界,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感谢于丹,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论语》,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

    《论语心得》读后感

    七年级八班

    高青林

    合上书本,心中升起一种充实之感,这感觉大概是读书所特有的吧!本书涉及方面较广,毕竟《论语》教给我们的是为人处世之道。以下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一、交友

    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己的朋友,而且他们中的大半乐于与人为友,俗语讲:多个朋友多条路。可见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朋友的言行举止也在影响着你。所以,交到一些益友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交些什么样的朋友呢?

    《论语》告诉我们:交友,要交正直之人为友;
    这种人刚正不阿,绝无谄媚之色,是益友。他的人格在影响着我们,在我们怯懦时给予我们勇气,在我们踟蹰不前时给予我们果决。

    交友,要交诚信之人为友。这种人诚恳,不虚伪,不做作。时刻都给予我们正能量,让我们有着脚踏实地之感,就能放眼未来,全力前进。

    交友,要交知识面广之人为友。这种人学识渊博,好比一位良师,但同时也是我们的益友,十分可贵!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学到非常多的知识,增长见识。我们在遭遇问题时他会给予我们一些帮助,不让我们无所适从。

    总之,交友,尽量交君子为友,即使我们筚路蓝缕,也会在他们的帮助下立足于社会,获得成就。交这样的友,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二、理想

    每个人都会有理想,而且理想大多也各不相同,并且都处于变化之中。这些理想,都代表着每个人心目中---至少是暂时的---追求的极佳状态。

    有的人想成为跨国公司的CEO,让自己国家的经济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有的人想成为科学家,在高科技领域里也有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有的人想当一名光荣的军人,保护好我们伟大祖国的领海、领空、领土不受侵略······我想:我应当要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

    现在我们努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将来可以建设自己的祖国,让我们的国家跻身为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国行列,中国人民再不是当年的东亚病夫,正如当年毛主席所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同时,我也把这定义为我生命的意义---这其实并不难,贡献的首要不是大小,而是有没有。我,则是尽量做出贡献,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三、人生

    人生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人生的价值如何体现?这取决于你的所作所为。我认为,我们今天所做的,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我想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有乐趣,有价值,就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首先要热爱生活,善于发现其中的乐趣;
    其次要热爱学习,热爱思考;
    更要多助人为乐。

    以上所述,看似容易,实则不然。如果从现在起你就这么做了,而且坚持下去(这个标准),那你一定会有所体会的。

    无论如何,《论语》教我们的,肯定是有益的,希望大家可以用心去体会,获得其中的真谛。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是对一本著作的一个总结及心得体会,一篇好的读后感能让让一个读者对未知的著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重要的内容和一览著作的好奇心,同时,读后感也是表达个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融合在一起,悲伤和幸福的文字产生更加激烈的碰撞,读后感思想和文学在对著作进行一个美好的文化传达的同时,也表达着个人内心的呼吁。欢迎参考读后感范文。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2....;《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一)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
    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
    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1 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
    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
    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二)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2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3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可以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现在,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进取,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论语心得读后感1000字(三)

    一部《论语》不过两万字左右,其中“君子”两字出现一百多次,另一个《论语》的核心范畴“仁”也出现一百多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

    孔子对君子的论述林林总总,有理有据,详细严谨,塑造出了一套完整全面的道德标准: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守护志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处事务实,“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重承诺,“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知书达礼,“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恪守本份,“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独立自主,“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坚持原则,“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善于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谦逊,“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乐于助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心胸宽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 ……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另一处几乎相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引用孔子的话:“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三达德。智为聪明智慧,仁为宽厚慈爱,勇为勇往直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而完美的人格品德。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孟子也说:“上有好者,不必有甚焉者矣。”顾炎武说:“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王夫之说:“国有君子,国可不亡”。儒家将君子教化黎庶看作建立政治秩序的关键,正如孟子名言:“君子之守也,修其身而天下平”。

    时光荏苒,春华秋实,千载沧桑。君子总是令人敬佩,传为美谈;
    小人依旧被人不齿,遭受唾弃。屈原是君子,郑袖是小人;
    岳飞是君子,秦桧是小人;
    高攀龙是君子,魏忠贤是小人;
    谭嗣同是君子,袁世凯是小人……君子小人之间的矛盾斗争湮没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风烟深处,君子形象却如傲雪梅花一般愈显高洁。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君子人格的()有益内涵是现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合理资源,当今社会也需要君子精神:诚信、正直、高尚、坚毅、勤奋、进取、自信、乐观、互助、奉献、公益、关怀。

    君子之人,可谓和善;
    君子之家,可谓和睦;
    君子之国,可谓和

    5 谐;
    君子之世,可谓和平。

    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千变万化,但是传统美德不能丢弃,做人不可忘本,生活需要文化,文化需要根基,否则岂非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还需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条君子正道继往开来。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语重心长、气象万千的由衷慨叹。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心得读后感500字

    6

    论语心得读后感

    论语心得读后感一:

    《论语心得》次要讲述的,就是于丹对于孔子的《论语》的感悟。内容分别有: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小人之道、交友之道、现实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终身最看重的,就是“恕”、“仁”与“智”。然而,快乐也轻轻地隐藏在这三个字中。

    “恕”,宽恕别人的错误行为,机能表现出本人博大的襟怀,又能感遭到在宽恕了他人之后,心中的那份愉悦和清新。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夫妇的儿子因车祸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机撞人后立刻驾车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妇俩悲痛欲绝,有人问:“你们恨那个撞死你们儿子的司机吗?”夫妇俩说:“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儿子命不好。”这一信息传到了司机的耳中,司机倍感惭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见,宽恕的力量如许强大!

    “仁”,爱一个人能够使那个人的心中充满。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堪称人之方也已。”能够从大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关爱他人,就是仁,所以,咱们应该尽本人的能力去协助一些需求咱们协助的人。

    “智”,了解他人叫做“智”。咱们应该做一个充分了解别人的人,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小人乎?”只管这句话是关于道德涵养的,但是也让咱们知道,了解别人是很重要的。当咱们意识了别人,且能够知道他需求的是什么,我相信,咱们一定能够感遭到快乐。

    “恕”、“仁”和“智”,三个字集中在一同就造成了一个美妙的人了。“予人玫瑰,手不足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咱们的心中充满幸福和快乐。人人都宿愿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知识一种感觉,与贫富有关,同心坎相连。

    其实,快乐就生活在咱们的心中。咱们的心觉得快乐,那么咱们就快乐;心不觉得快乐,那么咱们就不快乐。快乐是一种信心,咱们要相信快乐不断在咱们身边,让快乐永远生活在咱们的心中。

    论语心得读后感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一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您能通知我一字,使我可以一生实践,并且永世受益吗?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他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点就够了。

    在事实生活中,网,如果由于他人欺骗了你,你也就用异样的方法去骗取他人,这种处世方法实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经与财务经理说过,不能由于有客户不讲信用,不按合同领取车款,一拖再拖,心中产生怨气,就对咱们的供应商也采取异样的付款方法,也不讲信用,未来公司如何生存呢?无论何时,都要诚信为本,这样企业才能做得长久啊!

    所谓“恕”字,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他人形成伤害。弦外之音是假如别人给你形成伤害,你也应尽量宽容。事实生活中的我,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两个所谓的君子伤害过,虽然他们两个人目前的处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们能否还象以前一样天天算计他人,曾经我在心坎暗暗发誓,未来有一天我要报复,但随着锐意进取的学习和工作,心情始终地调整,时至今日,心情变迁,以往那种过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来,但心坎深处当时的痛楚还隐约记忆。

    现现在拥有一份宽容,奉献一份真挚,执着一份情节,,把持一份矜持,回头再想想过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当时的处境所崩发出来的想法却是成长过程的真实写照。所以如今想想,毛泽东主席的讲话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始终总结经验基础上日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总结得失而独断专行,必将走回头路,弄不好还会犯异样的错误的!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从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样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只安于贫贱,不只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心坎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由于富贵而骄奢,他仍然是心坎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小人。

    现现在,生活中仍有许多的人在进行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致力发展着本人的事业,忘我的工作,不要瘦弱,不要家人,遗记了朋友。支出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对照起来,我能否也有相反之处呢,心灵相照的快乐的生活似乎离我不是遥遥无期了?

    论语心得读后感三:

    总以为孔子是离本人很悠远的现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钻研的历史文明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咱们身边,读了于丹老师所写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遭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朴素、温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暖和的生活态度。

    初读了《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由于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如今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缓缓明白其中的深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致力发展着本人的事业,支出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其实,高官厚职的,生活得不一定快乐。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求调整心态,调整与别人的关系,提倡良性竞争而非恶性竞争。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多无能的人,缺少别人提供的协助,成功也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于丹传授分析的《论语—心灵之道》,读过之后,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每个人的终身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兴许咱们无力改变这个理想,而咱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异样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心态会不同,心境也会不同。就像平时开车,异样是红灯前的第一辆车,有的人会想:真倒霉,他人都能赶在红灯前过,怎样偏偏我过不去,心境就会变得很糟糕;而有的人会想:我真侥幸,下次变绿灯时,我能第一个经过,心态就会很温和。《论语心得》通知咱们,要用温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上去,不要纠缠在外面,要尽可能地用本人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用踊跃的心思暗示调整本人。

    感触较深的还有于丹传授讲的《论语—交友之道》。朋友有好坏之分,良朋益友可以带来很多协助,恶朋佞友却会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书中说到的“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朋友,顺便是那些身世煊赫,家境优越的人,周围更是不乏与其称兄道弟的人,但是,当他们得到了这些优越的条件,或是当他们身处困境时,又会有多少真正站在他们身边,肯为其两肋插刀的人?怎么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也给出了答案。要想交到好朋友,一要有仁爱之心,二要有辨别能力,都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有了一个好的朋友,人生便开启了一段美妙的生活。

    人活一世,草活一秋,能够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终身,这是每个人心中的梦。相信我只需踏虚浮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就会让本人的心灵变得完美、强大,就会享遭到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论语心得读后感四:

    在如今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维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传授以文言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古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归纳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踊跃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工作的专心固执,是对本人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如今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终身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兴许咱们无力改变这个理想,而咱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咱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是通知咱们,如何用温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由于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事实的无余之处,并经过本人的致力去弥补这种无余,这就是《论语》给予咱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本人的影子。其实人这终身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咱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需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内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本人心坎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爱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污染本人的心灵,清洗心坎的塌实,但这种借之外力的留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恬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品尝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欢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恬淡的胸怀,旷达的心怀,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本人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天然形状,这样才有愧与先人,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咱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心坎的安宁。

    论语心得读后感五:

    《论语》这部书,教给咱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经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通俗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言语,但在准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通知咱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准则。

    日常生活中咱们常常有很多困惑,论语“为人处世”的三种态度给咱们提供了正确方法,用你我的公正,用你我的率直,用你我的耿介,用你我的磊落,用咱们本人高尚的人格,安然面对所有。还有就是要怀着乐观和踊跃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本人快乐的心阳光般辐射着别人,让身边的人一样快乐着。

    于丹所谈的“现实之道”,就是给咱们一个淡定的终点,给咱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书中有一段对于现实与事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现实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事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阻碍;又有脚虚浮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本人行为的拓展,也如论语中所讲,一个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阳光、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这些外表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本人设定的关于现实的那个淡定的终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形式,于丹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

    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为人耿直,坦荡刚正,顶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疑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宽容的朋友,当咱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别人形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更容易让咱们从心坎找到本人的弊病,找到本人的缺失。学问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疑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可以协助本人做出选择。偏辟、善柔、便妄三种坏朋友,咱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求理智判断的时候,他却先自自觉下定了结论,形成永远无奈挽回的后果。犹疑不决的朋友往往会干扰了咱们的思想,让咱们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而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君子,往往会让你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交什么样的朋友,怎么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咱们的目光和智慧,《于丹论语心得》,不正是这样一位耿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吗? 查看更多[读书心得]

    读论语读后感(共18篇)

    论语读后感(共19篇)

    论语读后感 精选50篇

    论语读后感作文(共12篇)

    心线读后感(共7篇)

    相关关键词: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论语 小学论语全文 论语第十三章 小议周礼——读《论语》有感 读《论语》有感
    相关热词搜索: 论语 读后感 心得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