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安全
  • 硬件知识
  • 高中美术鉴赏——外国美术鉴赏部分课时教案

    时间:2020-08-08 10:54:0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第二课 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教学目标:

     1、了解希腊和罗马雕塑、建筑的突出成就、重要地位及对西方美术的影响。

     2、初步掌握欣赏西方雕塑、古建筑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西方古典美术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希腊人物雕塑的写实与理想化的结合,追求和谐的理想美。难点: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审美取向。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视频材料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学生讨论:

     ①、希腊的地理环境。②、希腊的气候。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A、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寻找并发现问题。

     B、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教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并讲授希腊的地理环境。

     知识要点:

     ①、三面环海,一面临山。温和的气候条件。为希腊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条件。

     ②、大理石的盛产,为希腊雕塑提供了材料的保证。

     课件: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学生展开讨论。

     (二)历史背景:

     1、了解古希腊的历史史实、神话传说。

     2、阐述自己的观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有关希腊的历史实。

     (2)知识点:

     古希腊人: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从事体育运动。

     播放课件:展示有关的图片。

     ◆播放背景音乐。

     (三)感知作品:

     1、学生观察分析代表作品:

     2、学生讨论作品的特点和造型特色,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理解雕塑的造型美、原始意义,理想与现实结合。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2)形成对作品的感知。

     ◆知识要点:建筑与雕塑的融合;理想与写实的结合;美学观念:“和谐的理想美” 。 ◆展示图片:《三女神》、《掷铁饼者》、《胜利女神》、《维纳斯》。

     (四)分析作品:21世纪教育网

     1、雕塑作品分析:

     (1)学生观察分析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

     (2)学生分析讨论作品,比较雕塑作品间有何艺术特色。

     (3)学生发表交流自己的观点。分析古希腊人的审美取向。

     (4)掌握雕塑人神合一、现实与理想的结合。感悟作品的健美、庄重、和谐。

     A、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古典时期的雕塑作品:《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等。

     《拳击者像》: 造型生动,赋予了内在人体的生命。

     《掷铁饼者》:体育运动在艺术上的体现。迅速变化的运动感。

     《维纳斯》: 感受自然与理想的优美与崇高。

     B、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作品间进行比较。

     知识点:

     ①、古典时期是造型艺术全盛时期。

     ②、美术成就主要是:建筑、雕塑。

     ③、艺术风格特点:现实与理想化的结合。纯真而高尚的人体美。建筑与雕塑的融合。

     展示图片:《拳击者像》《掷铁饼者》《维纳斯》

     2、建筑作品分析:

      学生分析作品,感受古希腊人对建筑的严格比例,追求庄重和谐统一的效果。

     1、引导学生分析《帕特农神庙》

     知识点:多立克柱式,比例匀称,饱满挺拔。

     展示作品:《帕特农神庙》

     (五)体验作品: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体验活动。

     2、学生谈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体验作品。

     体验要求:形式不限,重在感受雕塑作品的艺术美,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展示作品,播放背景音乐。

     (六)知识延伸:

     学生认识身边的艺术,发现身边的美。

     1、让学生感受身边的雕塑作品。理解身边雕塑的艺术美。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2、展示学生身边的雕塑作品。

     3、播放课件了解古罗马建筑的伟大成就。

     三、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本课的小结。

     2、谈自己对古希腊雕塑作品的整体感受。

     教师总结:

     四、课外延伸:

     进一步搜寻希腊雕塑的资料,了解希腊雕塑的发展过程。

     理解雕塑兴盛的原因。?

     第四课 “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和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的突出成就。

     2、了解和研究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艺术风格。

     3、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和挖掘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从作品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欣赏意大利“三杰”、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的美术作品。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感受

      1、学生回答外国美术作品的多种形式。

     师:同学们,你平时看过外国哪些美术作品?研究过哪些外国美术作品?

     学生回答,出示课前准备的各种形式的外国美术作品。

      2、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外国美术作品可分为:壁画、雕刻、板上油画等多种形式,你最喜欢看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外国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名人名作。恩格斯在评价欧洲文艺复兴这个伟大的历史时代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板书]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二、学生欣赏外国美术作品,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看法。

     1、达·芬奇(1452年-1519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发明家和科学家,他的两幅最著名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奠定了他在世界美术上的重要地位。

     (1)《最后的晚餐》(壁画,484×880cm,1495年-1497年米兰圣马利亚·格拉契修道院)(参见P177页样画)

      这是一幅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耶酥被他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出卖的宗教故事,是欧洲中世纪流行的绘画题材。

      这幅画以怎样的表现形式?人物的姿态和心理反应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构图?采用一种什么透视法?你对这幅壁画总体感受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人物姿态各自不同”、“心理反应当然也不同,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爱憎鲜明,犹大与众不同”、“体现多样统一构图原则方法”、“表现文艺复兴时期发明的平行透视法”。

     (2)《蒙娜丽莎》(板上油画,53×77cm,1503年-1506年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被称为“神秘的蒙娜丽莎”的世界名画,画中人物画的是谁,说法不一,永远是后人讨论的重要话题,我们无法说清,而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出色运用的透视法则以及表现人文精神绘画手法是我们永远讨论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自由组合,交换自己赏画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梦幻般的风景”、“成角与平行透视相结合的方法”、“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她耐人寻味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

     教师小结:达·芬奇的作品深沉、含蓄、富于理性,犹如深不可测的大海。

     2、米开朗基罗·波那罗帝(1475年-1564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巨人。他的雕刻名作《大卫》和《摩西》,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以及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设计的拱顶,体现了他在美术领域中的突出成就。

     (1)《大卫》无论是青铜像还是大理石像都是世上一绝,你们喜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作简单介绍)

     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是基督教圣经中的少年英雄。他以全新的艺术形象,体现了高度的人体造型技巧,它一直被列为人体造型的范本。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青铜像是先制模再铸造,大理石先选石材,造型,再雕刻成型,工艺非常精巧。

     (2)《摩西》(大理石,高225cm,1545年,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藏)

     摩西是基督教圣经中的英雄人物,是带领犹太人摆脱埃及人奴役的解放者,是犹太人崇敬的最伟大的先知。作者创作的摩西雕像是教皇朱利安二世陵墓中最重要的部分。

     “欣赏雕像作品,一是要看雕像的整体造型;二是要看雕像的工艺;三是要看所雕人物的气势。”(要求学生根据图像大胆发表自己欣赏作品的感受和艺术品味)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整个雕像有一种气势磅礴的力量和威严”、“凝视的目光和垂胸的美髯进一步衬托出他大义凛然的气概”“右手紧紧地保护着象征‘摩西十诫’的石板,意味着他对保卫人民的忠诚的信心”、“极其复杂的衣纹和质感的处理,摩西的双臂肌肉和静脉的刻画,使人忘记了这是冰冷的大理石,分明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显示了高超的雕刻技巧。”

     (3)《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创世纪》(壁画,13×36m,1508年-1512年,罗马梵蒂冈宫内的西斯廷教堂)

     教堂天顶画:面积468平方米,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花了四年时间完成,天顶中部长方形共画了九个场景,按照先后是:光与夜的分离、创造日月、创造天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诺亚祝祭、大洪水、诺亚醉酒等九个画面。长方形画面四周画的是圣经中的先知、女神、祖先等。如此宏大而复杂的画面,与教堂天顶的复杂结构融为一体,这是史无前例的的伟大创造。

     画面中所画的人物和事件虽然源于宗教传说,但这些人物不是基督教所宣扬的逆来顺受的奴仆和罪人,而是身强力壮、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先知、英雄,是对人的创造力的歌颂,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作者对宗教传说的再创造和再造化。

      教师引导学生对P182页部分放大作品欣赏、品味,从而挖掘米开朗基罗创作的深刻内涵。

     教师小结: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雄健有力,充满激情,犹如高山峻岭的雄伟。

     3、拉斐尔·桑西(1483年-1520年),从多才多艺这一点来讲,拉斐尔不如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但从善于吸取名家之长集于一身,创造出清新、宁静而又幽雅秀美的艺术风格来讲,却又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何况他又是英年早逝(只活了37岁)。拉斐尔创造的一系列圣母像,体现了古典艺术所追求的理想美,成为西方古典美术女性美的典型。他为罗马梵蒂冈宫签字大厅创作的三幅大型装饰壁画,即《小考佩尔圣母》、《椅中圣母》、《雅典学院》,显示了年轻的拉斐尔无与伦比的艺术才华。

     这里我提示同学们的是《雅典学院》又称《雅典学派》或《哲学》,画中描绘了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及其弟子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五十多名各方面的著名学者,以真实写照歌颂人类对智慧的真理和的追求和向往,赞美人的创造力。

     教师小结:拉斐尔的作品优雅、秀美,犹如广阔而又明朗的原野。

     4、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1390年-1441年),论知名度,扬·凡·埃克显然不如意大利的“三杰”,但谈及欧洲油画发展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到扬·凡·埃克,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发明了油画颜料的新配方,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解决画家运笔流畅、色彩更加丰富的问题”、“他的肖像画有重大创新意义不受前人的影响。”

     《阿尔诺非尼夫妇像》(木板油画,81.8×59.7cm,1434年伦敦国立美术馆藏)

     扬·凡·埃克《阿尔诺非尼夫妇像》这幅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你能说与前面欣赏“三杰”作品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男女组合的全身双人肖像是史无前例的”、“肖像的背景是极其真实的室内景也是罕见的”、“这幅画不仅极其写实,而且充满象征意味,如,新娘的白头巾表示纯洁,小狗象征对爱情的忠诚,红色的帐幔代表性的和谐,室内的吊灯和烛光象征上帝之光,壁上的镜子代表基督教宣扬的天堂等。”

     5、德国画家阿尔布莱希特·丢勒(1471年-1528年)

     恩格斯把丢勒看作是和达·芬奇一样的杰出人物之一。他说:“阿尔布莱希特是画家、铜牌雕刻家、塑像家、建筑家,此外还发明了一种筑城学体系。”

     《四使徒》(木板油画,单幅215×75cm,1523年-1526年,德国莱尼黑志绘画馆藏)

     师简述:这是丢勒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四使徒”指的是基督教的四个门徒即约翰、彼得、保罗和马可。丢勒将他们也作为“使徒”,显示出他强烈的新教色彩,同时,画中的四使徒,实际上代表了四种性格:乐观、冷静,暴躁和忧郁。从画面上你们能辨别四种性格的人吗?

     三、课堂总结

      文艺复兴美术界辈出的名画家很多,如意大利波提切利,代表作《春》、《维纳斯的诞生》;乔尔乔内,代表作《入睡的维纳斯》;提香,代表作《花神》;尼德兰·彼得·勃鲁盖尔,代表作《雪中猎人》等等。这些都是文艺复兴美术界精品之作,是我们欣赏研究的永恒话题。

     四、拓展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教学目的:

     ①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

     ②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

     ③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问:17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巴洛克艺术?

     二、新授:

      1、通过课件了解文艺复兴后的社会现状。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引导学生鉴赏:贝尔尼尼的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和鲁本斯的绘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各有什么共同的艺术特征?

     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在绘画中强调光线。戏剧性、豪华、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指名说说委拉斯凯兹《宫女》的特色。

     3、“荷兰小画派”:

     著名的“荷兰小画派”: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霍达。他们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特征?(世俗性)

      重点赏析伦勃朗作品。

     通过课件了解:

      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从而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订货。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1634年他与富商小姐莎斯基亚结婚。自此至1642年他创作了许多肖像画,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1642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终使他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停步。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公会理事》后,他的后妻和他唯一的儿子相继离开人间。1669年10月4日,这位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也终于在极端贫困中与世长辞。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写)。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幅至100幅之间。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课本所选的伦勃朗的《夜巡》一画突出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绘画风格。

      《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订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

      4、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

      A、先通过播放古典和浪漫主义代表音乐来让学生感知流派特征。

      指出: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洛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延续和发展,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代表是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有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兰的肖邦。浪漫主义音乐终结在瓦格纳和勃拉姆斯时代。

      B、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是,力求恢复古希腊、罗马古典美术的传统,多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和对称、和谐的构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宣传一种理想化的崇高境界。在技巧上,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精确的素描技术和微妙的明暗色调。

      三种不同的艺术倾向:

      a、以普桑为代表的崇尚永恒和自然理性的古典主义。

      b、以达维特为代表的宣扬革命和斗争精神的新古典主义。

      c、以安格尔为代表的追求形式完美和典范风格的学院古典主义。

     结合相关具体作品理解:

     建筑:

     凡尔赛宫?(1661年—1756年,勒沃、孟莎、勒诺特尔等先后设计)

     原是法国王宫,在巴黎西南,是欧洲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占地300公顷,集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之大成,集中体现了十七八世纪欧洲艺术和技术的成就。凡尔赛宫镜厅(1678年始建)

     凡尔赛宫最豪华瑰丽的大厅,又称“镜廊”。由建筑师孟莎设计。整个大厅长73米、宽10米、高13米,室内用乳白和浅紫大理石贴面,廊柱则用绿色大理石贴面,柱头和柱础镀金,檐壁和各种花饰都用金色。厅的拱顶是由当时著名画家勒布伦绘制的巨幅油画,表现路易十四在位时的功绩。大厅一侧是17扇朝花园而开的巨大拱形窗门,另一侧则是17面落地大镜子,由483块镜片镶嵌而成,它把对面窗外的蓝天、园景映照在镜子之中,使室内显得更加丰富,“镜厅”之名则由此而来。当年厅内燃烧蜡烛时,几千支烛光经镜面反射,使大厅显得无比辉煌。此厅之所以如此豪华,因为这是宫廷举行大型招待会和国王接见外国高级使团的场所,相当于中国北京故宫的太和殿。

     绘画:

     达维特《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油画,330×425厘米,178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达维特(1748年—1825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代表。古罗马历史题材的历史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有力地歌颂了古罗马人为了共和国的利益而勇敢地去格斗的英雄主义精神。

     油画《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原是法国皇帝路易十六的订件,但达维特并没有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去画,而是赋予这一古罗马历史故事(罗马城和邻城阿尔巴交战,双方各派三兄弟格斗,以定胜负。而双方之间有着姻亲关系。但是,代表罗马城的荷拉斯三兄弟毅然挺身而出,大义灭亲)以鲜明的主题──个人情感要服从国家的利益。画面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这两种矛盾情感的冲突。中心位置上的荷拉斯三兄弟在出征前,从父亲手中接过武器并庄严宣誓;画面右下角的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和姐妹则陷入个人的情感而感到哀伤,笼罩在一片忧虑和悲哀的气氛中。她们的行为反衬出三兄弟出征前的英雄气概,突出了画的主题。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均衡对称,造型坚实,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

     安格尔《浴女》(油画,146×97.5厘米,1808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安格尔(1780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绘画的主要特点是线条工整,轮廓准确,色彩明快,构图严谨,具有一种典雅的美。他一生画了大量作品,其中以肖像画、女性人体画和素描最为突出。

     这是安格尔早期的代表作,但它已经清楚地显示出安格尔的艺术追求。安格尔年轻时就非常崇拜古典艺术。十五岁时他看到一张从意大利带回来的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的印刷品,激动得热泪盈眶。以后他就决心要创造一种符合古典原则的理想美。这件女性人体作品便是这种艺术追求的具体体现。画家以准确的线条、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尤其强调女性人体背部的圆润与柔美。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单纯的形体美的欣赏。当然,从中也看到了安格尔坚实的素描功底,简洁、流畅的线条所包含的韵律和音乐感。

     C、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想主义”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鉴赏:

     席里柯《梅杜萨之筏》(油画,489×718厘米,1819年作,现藏巴黎卢浮宫)

     席里柯(1791年—1824年),是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先驱者。他的《梅杜萨之筏》是一幅使当时画坛引起强烈争议的作品。席里柯以幸存者的叙述作为他创作的素材,并对尸体、重危病人等画中要描绘的场景画了许多写生,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一作品。描写筏上的幸存者突然见到远处一艘轮船时,挣扎着起来呼救的一刹那。席里柯通过上升的金字塔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挣扎升华到希望得救的激情上,激起观众的种种联想。加上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增强了这一悲剧事件的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当时许多习惯于旧传统的美术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作品。当然,不久就证明,这幅作品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冲破古典传统的束缚开辟了道路。

     戈雅《1808年5月3日的屠杀》(西班牙)(油画,266×345厘米,1814年作,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重点: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油画,260×325厘米,183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德拉克洛瓦(1798年—1863年)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他的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把绘画艺术从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他的创作是以人民争取自由的题材、对于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大胆的构图和绚烂的色彩为主要特征的。他的《自由引导人民》一画是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之一。

     德拉克洛瓦在这幅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自由的女性,她那强壮的手臂毫不费力地持着装有刺刀的步枪和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她虽然袒开胸部,但毫无温柔或淫荡之嫌。她那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虽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只有她头上的那顶弗吉利亚帽(摹仿古罗马时期解放了的奴隶所戴的帽子,法国第一共和国时期曾以此作为自由的象征)和几乎是一种古典风格的人物造型,体现了她的寓意象征。她是法国人民争取自由精神的化身,正是她引导人民走向胜利。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群众性。她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手持滑膛枪。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不过是以波旁宗族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在画面下方的阴影里,受伤和即将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一位战士目视着自由的化身。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的激情,色与光相融合的对比,奔放有力的笔触,这一切就是这幅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

     吕德《马赛曲》(大理石,1270×600厘米,1833年—1836年作,巴黎大凯旋门)

     吕德(1784年—1855年)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最著名的雕刻家。安放在巴黎大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是他不朽的杰作。这一作品原名《1792年义勇军出征》。它表现1792年法国人民在反抗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封建帝国的战争中,马赛的一支义勇军开赴巴黎参加战斗的历史事件。当时这支义勇军是高唱着一支斗志昂扬的军歌雄赳赳地开赴巴黎的。巴黎的市民们称这首军歌为《马赛曲》,1795年这首歌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吕德的这一浮雕也简称为《马赛曲》。这是一件结构严谨统一、人物情绪激昂奔放、运动感急速有力、极富艺术感染力的高浮雕。整个浮雕分为两层:上层是右手执剑、左手振臂高呼象征法兰西和民主自由的女神,下层的各种人物与上面的自由女神相呼应,并且突出男女老少万众一心,奋起保卫祖国的主题思想。它充分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昂扬的斗争精神。它与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总结: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绘画分别有什么重要特征?

     四、拓展:

     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全面了解这一时期自己喜欢的画家或音乐家

     第六课_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目的①了解并感受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②初步掌握欣赏和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

     2.内容结构

     本课按照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分成“现实主义的旗手──库尔贝”、“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画家们”、“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三部分,另有“相关链接”,介绍同时期的其他重要的现实主义美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掌握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的主要成就和主要特点,能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本课的难点,主要在于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现实主义美术与浪漫主义美术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资料

     1.关键词语解释

     现实主义? 原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课文里是指19世纪中期前后欧洲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或称“写实主义”),是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洲。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等人首先使用“现实主义”(也有译成“写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于1856年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艺术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种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创作思想,便是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重要特征。这一艺术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这是因为,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并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对浪漫主义一味强调主观情感和主观理想的抒发,忽视以致脱离社会现实的创作思想表示不满,从而逐渐转向现实主义。受这一思潮影响并在绘画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首先是法国,其他如俄国、德国等也有重要的成就。

     巡回展览画派? 又称“巡回画派”。它的产生要追溯到1863年11月9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发生的“14人抗议事件”,即14个非贵族出身的学生,为了抗议院方规定题目进行创作,要求自由选择题材,毅然离开了美术学院,自己组织“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他们按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中所描写的“公社”的原则生活进行创作。他们的中心人物就是著名油画家克拉姆斯柯依(1837年—1887年)。

     1870年11月2日,以克拉姆斯柯依为代表的彼得堡的进步美术家,与莫斯科的进步美术家,如彼罗夫(1833年—1882年)等人,正式发起成立“巡回展览艺术协会”,并制订了协会的章程。明确地规定了通过巡回展览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广泛传播自己的艺术,对人民进行社会教育。他们把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唯物主义美学观点,作为自己进行美术创作的指导原则,广泛团结了俄罗斯几乎所有的进步美术家,成为俄罗斯艺术活动最主要的中心之一。

     1871年10月28日,他们举行了第一届巡回画派展览会,以后几乎平均每年举行一次,一直延续到1923年,共举行展览48次。这一画派成员之多(先后吸收了六十多个成员),活动时间之长,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罕见的。这一画派的成员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克拉姆斯柯依、彼罗夫、列宾、苏里柯夫、希施金、列维坦、谢洛夫等。

     2.美术作品

     库尔贝《画室》? (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它的题目原来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就坐在画布前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画室,更不用说去欣赏库尔贝正在画的风景画。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东西”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事实上,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象征着当时的社会现状;在画的另一边,则是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

     库尔贝《奥南的葬礼》? (油画,315×668厘米,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库尔贝(1819年—1877年)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领袖式人物,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他被选为公社委员并任艺术家协会主席。公社失败后被捕,以后流亡瑞士,最后贫病交迫客死异国。他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当时墨守陈规的学院派绘画,也反对浪漫主义画派的异国情调的幻想,主张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他的艺术中描绘的人物是普通老百姓,以表明他相信真诚和真情只能存在于劳动人民之中。《奥南的葬礼》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最初给它起的题目是《人物画,历史性记录在奥南的葬礼》。它的构图就像它的这一题目那样不合正规,而且画幅惊人的大。所描绘的是库尔贝家乡奥南普通村民的葬礼。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画中人物同真人一样大,并且赋予他们以严肃高贵的形象。正是这样,大大地触怒了当时官方的美术家们,使他们感到难以忍受。这说明这幅作品在选择题材和画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库尔贝《打石工》? (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毁)

     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并请其中的人物到他画室里当模特儿画成的。正当官方艺术极力追求所谓崇高的题材、华丽的场景而内容空虚的艺术创作时,库尔贝却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平民的极其普通的劳动生活,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正由于这样,库尔贝以坚实的手法画出了采石工人雕刻般的立体感。画面上的岩石、卵石、铜锅等物体给人以可以触摸的真实感。与真人一般大的人物形象则给人以庄严雄伟的感觉。

     康斯太布尔《干草车》? (油画,129.5×185.5厘米,1821年作,伦敦国家画廊藏)

     康斯太布尔(1776年—1837年)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他的风景画的重要特点,是忠实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感受,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尤其是自然界的光、色效果,具有朴实、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干草车》是他最著名的风景画,1821年在法国巴黎沙龙展出时,许多法国画家为之倾倒。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

     柯罗《茂特芳丹的回忆》? (油画,65×89厘米,186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让·巴蒂斯特·柯罗(1796年—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终生热爱自然,终生坚持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艺术主张。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的风景画具有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这就是:真实亲切而又富有诗意,微妙而又含蓄,色彩比较柔和,善于运用透明的银灰色调子,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茂特芳丹的回忆》一画,是柯罗风景画的代表作之一。茂特芳丹是巴黎以北桑利斯镇附近一个风景优美的花园,柯罗曾经在那里写生。那里的风景之美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回忆。这种回忆促使他创作了这一风景画。它描写茂特芳丹花园晨雾初散、清风和煦的早晨的优美景色。整个画面意境清幽,生意盎然,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是柯罗最精致的田园画之一。这种来自画家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既真实,又比实际的更美。它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画家终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灵的写照。

     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 (油画,142×197.5厘米,1849年—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卢梭(1812年—1867年)是19世纪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一画派的画家因聚集在巴黎近郊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村,专门从事农村风景画创作而得名。他们的风景画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描写客观景物。卢梭是最早在巴比松村定居的画家,他坚持室外写生,几乎以毕生的精力描绘枫丹白露森林的景色。这幅《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具有很深的空间感,通过参天巨树的空隙,人们可以想象出森林背后深远的世界。中间一片广大的平原,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使人感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从而感到明天将会更美好。只有对大自然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才会对枫丹白露的黄昏,唱出如此美好的赞歌。

     米勒《拾穗》? (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米勒(1814年—1875年)又译作“米莱”,法国以画农民题材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生在一个自耕农家庭,自幼参加田间劳动。18岁开始学画。23岁赴巴黎深造,师从学院派画家德拉罗什。因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学院派的宗旨不相适应,不久便离开德拉罗什的画室。为养家糊口,不得画些当时社会需要的肖像等作品。1846年—1847年他先后认识了专画农村风景的法国巴比松画派的画家特鲁容、卢梭等人,向往农村生活。1849年起,他带领妻儿到巴比松村定居,从此跟繁华的都市生活绝缘,直到在巴比松村逝世。由于他出身农民,后来又长期生活在农村,并且亲自参加劳动,所以,他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描绘农民的,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和切身体验真实地反映农民的劳动和生活。就反映农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来讲,美术史上的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他相比。在艺术风格上,米勒的作品也很有特点,那就是形象朴实,寓意深长,发人深思。它证实了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米勒一生的代表作很多,著名的如《拾穗》、《晚钟》、《小鸟的哺食》等,都是在巴比松村完成的。

     《拾穗》一画通过刻画三个贫困的农妇到农场主的麦田里拾收割后剩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我国唐诗中的名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他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无怪乎这幅作品一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当时的《费加罗报》惊呼:“在这三个突出于阴沉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民众暴动的长矛与1793年的断头台!”当然,米勒本人并不理解当时最先进的政治理论,但由于他具有朴素的劳动人民的立场和思想情感,他在作品中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如当时占法国人口75%的农民的极度贫困和繁重的劳动,因而使他的作品的思想内容能超越他本人所能意识到的范围,甚至因而使站在与他相反立场上的人感到害怕!

     米勒《晚钟》? (油画,55.6×66厘米,1859年作,巴黎卢浮宫藏)

     这是米勒定居在巴比松村后创作的优秀作品之一。它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一对正在田里劳动的青年农民夫妇,劳动了一天,当暮色降临大地的时候,突然远方传来了教堂里晚钟的声音,他们便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无语,完全沉浸在虔诚的祷告之中。这时大地一片宁静,只听得见晚钟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全画充满了肃穆的气氛,使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米勒之所以创作这一作品,既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为了宣扬一种宗教情绪,也不是为了表现农民安于天命的思想,他只是想描绘生活的真实。而《晚钟》中所描绘的这对质朴、勤劳、善良的青年农民夫妇及其劳动生活,便是他亲眼目睹并且亲自体验过的。他怀着深厚的情感,去精心地描绘长期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不值得表现的卑贱的农民,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创举。

     莱尔米特《收割的报酬》? (油画,215×272厘米,1882年作,法国蒂埃里堡市政大厅藏)

     莱尔米特(1844年—1925年)是19世纪法国另一位以画农民生活见长的画家。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米勒的影响。他经常到农村搜集有关农民生活的题材,风格近似米勒。《收割的报酬》(原文直译应为《雇农的梦想》)是他的成名作品。此画曾于1978年在北京举办的“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览”中展出,给我国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油画《收割的报酬》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杰作之一。从1882年初次展出起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赏。此画除了用近乎摄影那样逼真的手法描绘农民劳动的工具外,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法国农民生活的贫困和沉重的劳动。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发人深思,和米勒《拾穗》一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罗丹《加莱义民》? (青铜,高230厘米,1884年—1886年作,法国加莱市里席尔广场)

     奥古斯特·罗丹(1840年—1917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雕塑家,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普通职员的家庭。幼时家境贫寒,14岁时考入非正规的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学习。19岁起靠制作装饰用的石雕维持生活。后来给一个雕刻家当助手。1875年的意大利之行,扩大了罗丹的艺术视野,以后又在法国北部旅行,研究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和雕刻。所有这些,使他在艺术上获得了很大进步,奠定了他以后雕塑创作的基础。他早期的作品,如著名的《青铜时代》(1876)等,已表现了他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独特的艺术构思,摆脱了官方学院派的脱离实际的虚假的程式,树立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塑作品,如《青铜时代》、《思》、《地狱之门》、《思想者》、《美丽的欧米哀尔》(旧译“老妓女”)、《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等。他的作品的主要特点:一是非常高的艺术技巧,特别是刻画人物心理的技巧;二是对人体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娴熟的表现能力;三是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革新的精神。因此,他和古希腊的著名雕刻家菲地亚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被誉为世界雕塑史上三位雕塑大师。他们的作品标志着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高峰。

     雕塑《加莱义民》(又译作“加莱市民”),这是1884年罗丹应法国加莱市政府的委托,为纪念在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军围困,为了避免被英军屠城,六位加莱市民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全城人的生命的历史事件而创作的纪念碑雕刻。罗丹为了更好地表现这个真实而又崇高的历史事件,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纪念碑雕刻常用的象征手法,选择了一个如实地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场面,即六位加莱市民根据当时英军提出的苛刻条件,光头、赤脚,以绳子锁颈,并带上加莱城门的钥匙,走出城去任凭英军处死。罗丹在创作中,紧紧抓住这六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牺牲前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作了深入的刻画。由罗丹口述、葛赛尔记录的《罗丹艺术论》一书中,葛赛尔曾经当面对罗丹谈了他对雕塑《加莱义民》中六个人物不同的心理刻画,罗丹当时完全肯定了葛赛尔的看法。这些记录是我们欣赏和理解这一作品最好的解释。

     葛赛尔说:“你的群像,位置在中间的那一个,最先引人注意;用不着怀疑,这位就是欧斯达施·德·圣彼埃尔。他低下头,须发长长的,严肃而可敬;他毫不迟疑,毫无恐惧。他从容前进,眼睛转向自己身内的灵魂;如果他有些蹒跚,那是因在长期的围城中他受到种种困难和饥饿。是他鼓舞了其他的人──他第一个挺身而出,甘愿牺牲,作为六义士之一。按照战胜者的媾和条件,这六个人的死可以避免屠城。

     “在他旁边的那一位也同样勇敢,虽然他不为自己伤心,但全城的降服使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他手里拿着将要交给英国人的城门钥匙,挺直身子,想找到一些力量来忍受这不可避免的屈服。

     “和他们并列在一起的,靠左边的那个人,比较缺少勇气;因为他走路过于匆忙,好像下了决心以后,但求尽可能地缩短那分隔自己的生存与死亡的时间。

     “在他们后面,有一个义民双手紧捧着脑盖,沉溺在极端的失望中;也许他想着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亲友──将要遗留在无依靠的生活中的那些人。

     “第五个义民用手遮眼,好像要驱散一个可怕的噩梦。他东倒西斜,因为死亡使他如此的恐惧。

     “最后,第六个义民比其他几个都年轻,他似乎还犹豫不决。他愁眉苦脸,无限忧伤,是不是念念不忘情人的倩影呢……但是他的同伴往前走,他在后面跟随着,好像向那‘命运’斧子伸长颈项。

     “此外,虽然这三位加莱义民不如前三位那样勇敢,他们应该同样受人尊敬;因为他们的牺牲越大,他们的爱国热忱越显得有价值。

     “所以,通过你的《义民》,可以看到他们由于欧斯达施·德·圣彼埃尔的威严和榜样,随着各人不同的气质而产生的或快或慢的动作;可以看到他们逐渐受到他的影响,一个个决心前往。

     “无可置辩的,这是最好的证据,来说明你对艺术的戏剧性的那种见解。”

     罗丹说:“亲爱的葛赛尔,如果你对我的作品的好意并不过分的话,我会承认你完全识破我的用心。”

     “尤其是你根据他们勇敢、义愤的程度,很好地指出我的《义民》的安排。从前我为了更加强这种效果,想把这些雕像──你一定知道这件事──一个接着一个依次安置在加莱市政府前面的广场上,好像一连串苦难和牺牲的活念珠。”

     “这样,我的人像似乎从市政府走向爱德华三世的军营;而今日的加莱市民,几乎要和他们摩肩接踵,也许更能感觉到这些英雄烈士的优秀传统与自己联系在一起。我相信,这样必然会使人常常感动。然而我的计划不被采纳,定要我加上一块石座,既不好看,又是多余。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引自《罗丹艺术论》中译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三、教学建议

     1.现实主义是美术史上的重要流派,它的特点鲜明,并创造了许多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对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欧洲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不仅在当时,即使在现在,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都可以感受到它的艺术存在。因此,教材所展示的经典作品,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观摩,并掌握它的艺术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的艺术主张及实践,对社会及文化发展,产生的积极意义。

     2.我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成为美术文化的主流。直至今日还有较大的影响。许多优秀作品在我国广泛流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搜集教材以外的作品图片、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如有可能,组织学生讨论,作一个探究性学习专栏,介绍现实主义创作思想对我国的影响。

     3.教学中可与浪漫主义比较,区别其艺术特点,在比较中了解现实主义美术的艺术现象、作品、风格。

     第七课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的外国美术鉴赏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主要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部份进行论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分为“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三部分。

      鉴赏教材在外国美术鉴赏部分,是以西方美术的发展史为主要脉络。本课印象派是欧洲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变的重要过渡;而后继的后印象派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西方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转变。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概括地说我校高一的学生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是美术生,这方面特点更加明显;二是对西方现代美术感兴趣,特别是对于西方现代的作品更加感兴趣,渴望深入了解,这些都是我上好本课的有利因素。

      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有所了解,所以在学习上感兴趣,抓住学生关注的作品深入的鉴赏。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形象思维占主体,因此直观性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

      (2)了解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区别。

      (3)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着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着重主观的表现。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鉴赏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美术作品,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

      教学难点:为什么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

      五、教法、学法

      多媒体课件直观性教学方法辅以讲授法、提问法、读书指导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思路:

      (一)导入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把握脉络

      1.提问:看两幅作品,说出画家、作品名以及属于哪个美术流派。

      学生回答:席里柯《梅杜萨之筏》-浪漫主义美术

      库尔贝《奥南的葬礼》-现实主义美术

      2.回忆总结,西方美术史脉络

      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希腊和罗马美术

      宗教建筑

      文艺复兴美术

      巴洛克

      洛可可

      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现代绘画、雕塑和工业设计

      课件出示课题

      (二)新授

      (1)印象派及其代表人物及作品

      (2)后印象派及其代表人物及作品

      (3)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比较

      印象派

      1.教师介绍印象派的产生及其背景

      2.提问:什么是印象派?印象派的由来?

      学生:学生通过看教材回答问题。(教材107、108页)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义,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画派。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

      3.教师展示课件

      根据课前预习学生介绍

      莫奈及其作品《日出·印象》《鲁昂教堂》《干草垛》。

      马奈作品《福列斯-贝热尔酒吧间》、《吹笛少年》等学生总结马奈作品特点。

      新印象派

      教师展示课件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的下午》--“点彩画法”,“新印象派”也被称为“点彩派”。此画正是新印象派的经典之作。

      小结:印象派--表现出一种重艺术形式,轻内容的创作倾向。

      对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有很大的影响(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开端)

      后印象派

      1.提问:什么是后印象派,为什么把后印象派叫做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

      学生看教材110页回答。

      2.后印象派三画家比较(课件)(欣赏作品同时比较)

     ? 塞尚 凡高 高更 作品 《静物》

     《圣维克托尼尔山》 《向日葵》、《自画像》

     《咖啡馆夜市》

     《星月夜》

     《麦田上群飞的乌鸦》 《塔希提岛的少女》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特点 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强调要表现“造型的本质”)与主观表现,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变革。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 运用连续不断、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即运动感很强。描绘的对象当作表现自己热烈激动的主观感情的媒介,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激情,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他用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部族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

     ? 共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美术写实的传统,转向以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形式的探索为主要目标,成为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奠基者,真正实现了西方美术从传统作响现代的根本变革。 (三)思考与研究

      从莫奈《日出o印象》-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凡高《自画像》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有怎样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

      表格比较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

     ? 印象派 新印象派 后印象派 ?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莫奈

     《日出·印象》

     马奈

     《酒吧侍女》

     雷诺阿

     《红磨坊街的舞会》 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毕沙罗

     《蓬图瓦兹的雅莱岗》 凡·高

     《向日葵》

     塞尚

     《苹果和橘子》

     高更

     《塔希提妇女》 ?

     ?特 点 强调对光和色的表现

     具有直观性

     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 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

     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

     (四)知识拓展(表格比较)

     欧洲现实主义绘画 印象派

     后印象派绘画 现代绘画 传统的绘画更注重科学和理性,绘画技法严谨,画面内容与形式统一,不管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三杰”的作品,还是欧洲现实主义绘画,都在画面的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人和物的造型严谨、写实。

     米勒《倚锄的人》 印象派绘画强调对自然光和色的表现,打破了最传统固有色描绘的观点,从此强调画家视觉的直觉性,描绘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瞬间景象。印象派绘画进一步扩大了绘画的表现题材,丰富了绘画表现的形式

     开创了新的色彩画法,成为欧洲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变的重要过渡,在西方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莫奈《撑阳伞的女人》 现代主义艺术,一般是对20世纪上半期,欧美国家中那些表现出了绘画表现的形式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的总成,又称为现代派艺术。

     夏加尔《小提琴家》 客观写实 客 观 写 实

     主观感受

     客观写实

     主 观 感 受 主观感受 以此能看出我们今天学习的《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一课在整个西方美术史中起到了

      ——继承发展创新的作用

    相关关键词: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