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中考备战
  • 高考备战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狂飙突进”

    时间:2020-03-06 08:13:0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狂飙突进”
      
      图宾根木匠(影评人、编剧)
      
      在上世纪80年代席卷全国的文化热潮中,电影界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度过了文化荒漠般的“十年浩劫”后,全国人民都对大银幕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从新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来看,80年代堪称是一次席卷电影各个领域的爆发期,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基本格局、美学特色乃至文化特征,在当时就已埋下了根基。
      
      【大众文化中的“电影热”】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视节目相对单一,电视机的普及率远不如现在;大众文化娱乐的消费形式也不够丰富,文学、戏剧、电影等较为传统的文化消费形式还居于主要地位。再加上漫长饥饿期的“铺垫”,国人对于电影的渴望几乎是报复性地反弹,当时的热门电影一票难求,据说在影院门口还出现过挤死人的悲剧。2012年,中国电影的总观影人次接近5亿,而在80年代初,这个数字居然能达到骇人的数百亿——当时的票房系统还没有联网,具体数字统计尚有困难,可能与真实情况存在出入,即便如此,观影人群的规模之大,恐在世界影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80年代的电影热,给了国人一次全民性的精神洗礼,看电影、评电影甚至拍电影,都成了普罗大众追捧的时尚。一个被后人多次提及的典故是:咸阳棉纺厂工人张艺谋在报考北京电影学院时,因年龄超标而被拒之门外;张艺谋大胆地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信,在黄镇的亲笔批示下,张艺谋最终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并于1982年顺利毕业。他与他的电影学院同级同学,日后成了闻名遐迩的“第五代”。
      
      当时还出现了大量的“现象级”电影,许多作品引发了民众广泛的讨论。譬如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庐山恋》,迄今还在庐山电影院里放映,是全世界放映场次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用坏拷贝数最多的电影。用现在的标准衡量,一部电影能有两个星期的街谈巷议就是“话题”大作了,而跟80年代的一众“大片”比起来,这绝对是小巫见大巫。
      
      “电影热”不仅表现在电影院的火爆,也表现在电影期刊、杂志的火爆上。1979年复刊的《大众电影》,在80年代初的发行量曾逼近1000万册,这在中国传媒史上是一个天文数字。《大众电影》当时的封面、封底照片,都是亿万青年模仿的“时尚偶像”。而电影文化的广泛传播,也表征着时代精神的解冻和复苏,关于电影的种种讨论,其实就折射出社会文化脉络的整体变迁。随着《庐山恋》中那轻轻一吻的光影飞扬,标志着对浪漫爱情、男欢女爱的大胆追求不再是禁区。而就在一年前,1979年第5期的《大众电影》在封底刊登了英国影片《水晶鞋与玫瑰花》中王子与灰姑娘接吻的剧照,一时引发了轩然大波,在短短两个月内,编辑部接到了超过2万封读者来信,对此事进行激烈的辩论。
      
      80年代的中国,信息流动仍显凝滞,大众文化的自我传播技能尚不完善。此时,电影就成为塑造城市大众文化底色的主要载体。甚至可以说,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时尚的风向标。仍以《庐山恋》为例,女主角张瑜在片中一共换了43套衣服,比现在大片里的女主角换得还勤,几乎每套衣服都成为了女观众追捧的热点,甚至有女青年连续观看了数十遍《庐山恋》,就为了记住里面的衣服样式,出了影院便依样画葫芦做衣服——电影在普通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基本电影格局的奠定】
      
      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废墟”上,中国电影迎来了一次全面复苏。首先是对电影艺术手段和理念的大胆探索,在当时铺天盖地的“文化热”裹挟下,中国电影也表现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其集中表征,就是“第五代”的隆重登场。
      
      1983年,张军钊拍出了《一个和八个》,被认为是“第五代”的发轫;尔后陈凯歌接连拍出《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三部影片,田壮壮拍出《猎场扎撒》《盗马贼》,吴子牛则交出了作品《喋血黑谷》《晚钟》。到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把第五代导演在80年代的辉煌推向了最高峰。应当说,大陆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地位,主要是由第五代导演的这批电影所奠定的。
      
      在第五代导演风生水起的同时,被蹉跎了数十年创作生命的第四代甚至第三代导演也同时发力。张暖忻的《青春祭》《沙鸥》,谢飞的《本命年》,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杨延晋的《小街》,黄蜀芹的《人·鬼·情》,第四代导演集体呈现出了一批力作。与第五代导演更多地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挖掘主题不同,第四代导演的作品更多呈现出与“伤痕文学”类似的“伤痕电影”特点,主旨大都是为了展现“文革”给个人、民族所造成的悲剧“伤痕”,重点在于对那个不堪回首年代的暴露、批判及时过境迁后的心灵抚慰和启蒙反思。不过“伤痕电影”的集大成之作,还得算第三代导演谢晋的“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这三部电影对“文革”伤痕的审视、反思及批判力度,在当时都达到了里程碑式的高度。
      
      与此同时,商业类型片也在1980年代取得了长足发展。所谓“商业片”这个概念,也是在80年代中期成为热词的,当时对“类型片”的概念讨论并不多,但类型片创作的萌芽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既有《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为代表的科幻片,又有《神秘的大佛》《东陵大盗》等动作片,以及《银蛇谋杀案》这类带有虐杀色彩的连环谋杀案电影。事实上,整个80年代的商业片浪潮风起云涌,其宽度、广度以及模式探索都为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87年,商业片的创作达到阶段性的高峰,《神鞭》《京都球侠》《金镖黄天霸》《黄河大侠》《二子开店》《最后的疯狂》等各种类型片的出现,全面掀起了电影院的商业娱乐高潮,影史上称之为“87年商业片热潮”。不过,商业片的泛滥也不免带来一些问题,一时间,各种“拳头”和“枕头”横飞,不少电影厂职工开始拍摄不在影院公映的“录像带片”,甚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1980年代:中国电影的“狂飙突进”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