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
  • 数学教案
  • 英语教案
  • 政治教案
  • 物理教案
  • 历史教案
  • 生物教案
  • 美术教案
  • 音乐教案
  • 地理教案
  • 化学教案
  • 科学教案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

    时间:2020-08-08 10:52:4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选修1—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二课时)

     2.2.2反证法

     05甲 李娜 数学科学学院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A版数学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二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反证法部分。

     “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与证明贯穿于高中数学的整个体系,也是学数学、做数学的基本功。这一部分的学习是新课标教材的一个亮点,是对以前所学知识与方法的总结、归纳,并对后继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

     证明一般包括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它们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维方式;“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反证法,但是反证法的应用需要逆向思维,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所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证明的过程中体会反证法的思维过程,建立应用反证法的感觉。

     重点

     反证法的理解和定义

     反证法的基本步骤——反设、归谬、结论

     应用反证法进行简单的证明

     难点

     反证法的理解

     关键

     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例子体会反证法的思维过程,培养应用反证法的感觉

     教学目的《标准》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注意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本课将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解析反证法,并在解决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反证法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自然地接受新课。

     知识教学点

     理解反证法的思维过程

     理解反证法的定义

     掌握反证法的基本步骤

     能力训练点

     掌握反证法的基本步骤,并能够应用反证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证明

     通过反证法的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通过半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使问题出现转机。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条件支持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直观解析例题,给学生以直观、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引导语:

      如何证明“世界上至少有两个人的头发根数相等”?

     师生活动:

      上一节已经学习了直接证明的两种方法,但是这个问题无法从正面直接证明,从而引出本课内容——一种间接证明的方法——反证法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更容易地进入新课。

     讲授新课

     反证法的思维过程

     引导语:

     分析以下事件的真实性——

     一位心脏病患者,做梦梦到自己中了500万大奖,结果由于兴奋过度心脏病突发死在了床上。

     师生活动:

     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分辨这个事件是假的,但是说不清具体的推理过程。

     教师点拨:

      = 1 \* GB3 ①假设这个事件是真的;

      = 2 \* GB3 ②根据事件的叙述:中奖是梦境,所以只有做梦的人知道梦的内容(中奖);梦的内容被流传,肯定是做梦的人说出去的;做梦的人死在了梦里;所以是死人说出去的。这个结论与常理不符。

      = 3 \* GB3 ③假设是错误的,这个事件是假的。

     以上的思维过程就是反证法的内容。

     设计意图:

      通过对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例子的解析,为新知识设置一个“载体”,引导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新知识。

     反证法的定义

     引导语:

      现在趁热打铁,通过上面的实例,总结反证法的过程。

     师生活动:

     引导学生通过 = 1 \* GB3 ① = 2 \* GB3 ② = 3 \* GB3 ③的分析,总结反证法的定义:

      = 1 \* GB3 ①假设原命题不成立;

      = 2 \* GB3 ②从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得出矛盾;

      = 3 \* GB3 ③由矛盾说明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

     注:简单地说,反证法就是 = 1 \* GB3 ①通过否定原命题 = 2 \* GB3 ②导出矛盾 = 3 \* GB3 ③从而肯定原命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实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反证法的定义,并且也训练了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过程。

     反证法的基本步骤

     引导语:

      通过对反证法思维过程及定义的解析,很容易总结出反证法的基本步骤。

     师生活动:

     通过反证法的定义讲授:

      = 1 \* GB3 ①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反设;

      = 2 \* GB3 ②从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得出矛盾——归谬;

      = 3 \* GB3 ③由矛盾说明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析,体会了应用反证法进行证明的基本过程,水到渠成,因此此处已无需多讲,可以直接总结出反证法的基本步骤了。

     应用举例

     引导语:

      应用反证法进行证明都是严格地按照反设、归谬、结论这三步进行的。

     师生活动:

     已知,证明的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根。

     分析:

     “有且仅有”的含义是“存在且唯一”:“存在性”显然,而“唯一性”则很难直接证明。正难则反,故采用反证法。

     证明:

     存在性:由于,因此方程至少有一个根

     唯一性:

     解法一

      = 1 \* GB3 ①反设

     假设方程不只一个根,则不妨设是它的两个不同的根,即

      = 2 \* GB3 ②归谬

     两式相减,得

     因为,所以,所以应有,这与已知条件矛盾。

      = 3 \* GB3 ③结论

     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即,当时,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根。

     解法一设计意图:解法一中的矛盾是“与已知条件矛盾”

     解法二

      = 1 \* GB3 ①反设

     假设方程不只一个根,则不妨设是它的两个不同的根,即

      = 2 \* GB3 ②归谬

     观察两式,得

     因为,所以,这与假设矛盾。

      = 3 \* GB3 ③结论

     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即,当时,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根。

     解法二设计意图:解法二中的矛盾是“与假设矛盾”

     例1设计意图:

     常见的矛盾大概有以下五种:

      = 1 \* GB3 ①与已知条件矛盾;

      = 2 \* GB3 ②与假设矛盾;

      = 3 \* GB3 ③与定义、定理、公理矛盾;

      = 4 \* GB3 ④与客观事实矛盾;

      = 5 \* GB3 ⑤证明过程自相矛盾

     证明“唯一性”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学中向学生指出,解决“唯一性”问题,往往采用反证法。除此之外,遇到以下情况也常常应用反证法:

      = 1 \* GB3 ①命题结论是用否定形式出现的;

      = 2 \* GB3 ②命题结论是用“至多”、“至少”及类似的词语构造的;

      = 3 \* GB3 ③命题结论的反面比原结论更具体、更容易的;

      = 4 \* GB3 ④命题是用唯一性(如本例)、存在性表述的;

      = 5 \* GB3 ⑤命题表述简单,没有更多公理、定理、法则可供论证的证明“世界上至少有两个人的头发根数相等”。(方案1、教师提供材料供学生选择;方案2、让学生分小组探究,自主搜集资料)

     资料一、如今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

     资料二、各国人口头发密度(每平方厘米的头发根数)的相关信息:

     欧洲人根/平方厘米;

     中国人根/平方厘米;

     日本人根/平方厘米;

     非洲人根/平方厘米。

     分析:

     “世界上至少有两个人的头发根数相等”的反面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人的头发根数都不相等”。

     证明:

      = 1 \* GB3 ①反设

     假设世界上任何两个人的头发根数都不相等,那么我们可以按照头发根数将人编号:秃顶的人编为0号,一根头发的人编为1号,两根头发的人编为2号,“三毛”编为3号……

     根据资料一,一定有人的编号大于60亿,假定中国的李四就是其中的一个人,于是李四的头发有根。

      = 2 \* GB3 ②归谬

     设李四的头发密度为,头皮面积为,

     根据资料二,根/平方厘米,

     则

     即,李四的头皮面积大于2000平方米,这显然与客观事实矛盾!

      = 3 \* GB3 ③结论

     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即,世界上至少有两个人的头发根数相等。

     设计意图:

     本例中的矛盾是“与客观事实矛盾”;

     对于课前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予以解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本例印证了“命题结论是用“至多”、“至少”及类似的词语构造的“常常应用反证法证明。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个著名的论点: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时,一定是重的先着地。在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提出反对的论点以前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都深信不疑。伽利略认为,如果忽略空气阻力不计,应该是同时着地。为此他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上,让重1磅和重100磅的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果然是同时着地。这是科学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它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点。请问:是否可以用数学上的反证法来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论点呢?

     分析:设想有三个物体自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忽略空气阻力不计),一个是重1磅的铁块,一个是重100磅的铁块,第三个是与上面所说的那两个铁块重量相同的铁块用铁丝焊在一起(形如哑铃)的组合体。

     证明:

      = 1 \* GB3 ①反设

     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是正确的,即,轻重不同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时,一定是重的先着地。

      = 2 \* GB3 ②归谬

     如果上述三组铁块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那么重1磅的落得慢,重100磅的落得快,那个用铁丝焊在一起的哑铃似的铁块要比重100磅的那个慢些,比重1磅的那个快些。(因为重100磅的那头落得快,重1磅的那头落得慢,这就像快马拉着小羊跑一样,快马被牵扯住了)。因此,上述三组铁块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100磅的先着地,重101磅的第二着地,重1磅的最后着地。

     但是,同样是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同一理论,1磅、100磅、101磅的三组铁块同时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根据重的先着地的原则应该是101磅的那块先着地,这与前面所说的重100磅的先着地矛盾。

      = 3 \* GB3 ③结论

     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即,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是错误的。

     设计意图:

     本例中的矛盾是“证明过程自相矛盾”;

     此例中反证法的证明简洁、有力,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美!

     总结新课

     说明

     说明

     推理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

     假设错误(原命题成立)

     得出矛盾

     反设

     结论

     归谬

      = 1 \* GB3 ①与已知条件矛盾;

      = 2 \* GB3 ②与假设矛盾;

      = 3 \* GB3 ③与定义、定理、公理矛盾;

      = 4 \* GB3 ④与客观事实矛盾;

      = 5 \* GB3 ⑤证明过程自相矛盾。

     课外探究

     以同桌为单位,从一下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道试着进行论证。

     证明是无理数

     证明质数(也称素数)有无穷多个

     三个古希腊哲学家,由于争论激烈和天气炎热感到疲倦了,于是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躺下来休息一会,结果都睡着了。这时一个爱开玩笑的人用炭涂黑了他们的前额。三个人醒来以后,彼此看了看,都大笑了起来,因为他们都以为其他两个人在互相取笑。突然,一个人不笑了,因为他发觉自己的前额也给涂黑了。那么他是怎样觉察到的呢?你能想出来吗?

    相关关键词: 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