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创造性思维游戏

    时间:2020-11-28 16:09:3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思维游戏 乘公共汽车 游戏方法:

    主持人朗读下面一则小故事,要求参赛者听见“站”字坐下,听到“坐(包括“座”)”站起来,做错者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故事:有一次,小明和妹妹乘公共汽车。上车后,小明发现一个空座位,他丢下妹妹赶紧跑过去坐下。这时,过来一位老奶奶,她扶着拉手,站在小明身边。妹妹对小明说:“哥哥,你看你,你坐着奶奶站着,多不好啊!你赶快站起来,让奶奶坐吧!”小明挨了批评,心里很不高兴,赌气说:“你让我站着,我就偏不站,我要坐嘛!”老奶奶听了笑笑说:“没关系,你坐吧,我不坐。”妹妹站在小明身旁气得噘起了小嘴,说:“你真不懂礼貌,我再也不愿站在你旁边了!”这时,汽车到站了,那位老奶奶下了车。望着老奶奶远去的身影,小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觉得自已是错了,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悄悄地离开了那个座位,嘴里自言自语地说:“哎,怎么搞的,坐和站,站和坐,坐坐站站,站站坐坐,坐站坐站,站坐站坐,坐站站坐,站坐坐站,到底是站还是坐,今天我怎么糊涂了!” 游戏目的:培养反应敏捷性及社会公德 胡思乱想 游戏方法:

    1.分组,每组人数4人。

    2.主持人先把题目想好,给每组暗示,让他们轮流问一个只能有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能借着暗示与问题来猜答案。

    3.每题3分,总分最高者那一组获胜。

    题目:西瓜;

    辣椒;

    玉米;

    爸爸去哪儿;

    筷子 暗示:夏天;

    出汗;

    黄色;

    电视;

    吃饭 游戏目的:发散性地思考问题,迅速转动大脑搜求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其意义在于能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更有创造力地去解决问题。

    头脑风暴 游戏规则:

    1.确定一样物品,比如可以是铅笔、报纸等,让学员在2分钟以内想出尽可能多的它的用途。

    2.每4人为一个小组,每个组选出一人记载本组所想出的主意的数量,在2分钟之后,推选出本组中最新奇、最疯狂、最具有建设性等的主意,想法最多、最新奇的组获胜。

    3.不许有任何批评意见,只考虑想法,不考虑可行性,想法越古怪越好,鼓励异想天。

    游戏目的:(1)培养产生创造性的观点    (2)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总结 1.人的大脑是一个无比奇怪的器官,它所蕴藏的力量是世人所无法估量的。在短时间内,聚精会神努力搜索会有助于许多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2.不要嘲笑人们想法的异想天开,要知道科技和人类的进步正是建立在一项一项的异想天开的基础上的。试想,如果不是古人一直希望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又怎么会有莱特兄弟 历 尽艰辛去制造飞机?如果没有千里传音的想象,又怎么会有现在电话的产生?   一圈到底(合作) 活动程序:所有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一圈,在其中两个人中间放入一个呼啦圈,让呼啦圈穿过所有人的身体回到原位。在活动过程中,只能以语言为交流工具,相互拉着的手不能放开,也不能用手指去够呼啦圈。重复几次。

     建议:

     此游戏可以用于小组合作、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主题。 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问题:

     1)小组刚才是如何完成目标的?  2)在传圈的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动作是什么?  3)你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是否也能这样互动,相互模仿学习?  4)你认为刚才的活动过程中对团队最有帮助的一点事什么? 合作无间 目的:合作精神 时间:30-40分钟 材料:绳或胶纸、剪刀、报纸、橡皮圈 内容:

    1. 每组3人,中间的组员与左右两人面向相反方向,排成一直线。

    2. 中间的人交叉双手,与左右两旁的人其中一只手相互用绳或胶纸捆绑着。3人只剩下一只左手及一只右手。

    3.3人同做以下事情:

    A.用纸折一只飞机。

    B.用剪刀将纸剪一种形状,如圆形、三角形等。

    C.用橡皮圈将报纸捆好。

    D.左、右两人解开中间组员的鞋带,再重新绑好。

    E.从起点跑到终点。

    4. 做得又快又好的获胜。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是最常见的思维形式,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可能比较“常规”,只是延用了常用的解法,而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则可能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性质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具有新颖性,它通过富有新意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观点见解,或者做出了新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流畅性: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能产生、联想起更多的观念,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
    第二,灵活性:是指能超越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开创各种不同的思路,展示众多的思考方向,体现了思维的广度;
    第三,独特性:指善于对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产生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见解;
    第四,精密性:指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

    (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称为辐合思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的思维,追求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聚合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则试图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与聚合思维不同,发散思维是一种无确定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它不依赖于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因而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两个侧面。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而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的答案;
    而发散思维则围绕着问题从多种角度来寻找解决思路。聚合思维强调在已有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推理,从已有信息推演出结论,而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关注于“新信息的形成”。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造成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之间严重的不平衡。由于这种不平衡,学生常常过分依赖于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着的、常规的心理准备状态去应付各种问题,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富有新意的想象。所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平衡发展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瓦拉斯(Wallas,1926)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这一分析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活动的印证。新近的研究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方式做了更深入的探索和解释,对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认知活动做了专门研究,这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

    类比思维涉及到两种观念之间的对应映射,其中一个观念是“源领域”(比如上面的“太阳系”),另一个观念是“靶领域”(比如这里的“原子”),类比思维就是把源领域中的观念框架映射到靶领域中,从而形成对该领域的新理解、新洞察。

    在类比映射过程中,我们所迁移、推论的是那些融会贯通的、整合性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只言片语式的“小零碎”。

    (二)假设检验与科学发现

    类比思维是生成新假设、进行科学发现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科学发现还需要其它活动,尤其是假设检验活动。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完成科学发现任务时常常会犯各种典型的错误,比如,很多学习者在设计实验时不是去“检验”自己的假设,而是总想“证实”自己的假设,他们只是用实验去获得那些符合自己的假设的资料。

    另外,很多学习者对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缺乏了解,常常在一次实验中改变太多的因素,因而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任何规律。

    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在传统教育中,实验教学片面强调操作程序的训练,强调对已经学过的结论的验证,学生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假设,也没有真正抓住科学实验的核心思路,他们只是按照课本上要求的操作步骤去做实验,好象根本不需要去“探索”,去“发现”,因为结论早已经定好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

    三、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一)智力与创造性思维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力条件,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总体而言,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趋势,但随着智商越高,智力与创造性之间的相关越低。

    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者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
    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创造性和智力具有一定相关,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品质,高智商并不必然带来高创造性,反之亦然。

    马斯洛提出,人的创造性可以分为作为特别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与科学发现和发明联系在一起的,是有个体差异的,而后者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教育应该认识和珍惜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二)知识与创造性思维

    知识经验的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决定创造性思维的水平,理解的深度以及知识经验的组织方式对创造性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对知识形成了深层的理解,而不只是表面的理解,只有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才是灵活的,才可以广泛地迁移应用。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良好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环节。

    (三)个性因素的影响

    首先,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

    其次,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思维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积极的心理承受力,不怕错误和失败,善于在挫折面前进行自我调整,以及有决心,敢于前进,好表现,等等,这些也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个性特征。

    (四)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大量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①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②过于严格、过于要求服从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③过于强调纪律和规范、过于强调唯一标准答案、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的学校环境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④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尝试、探索那些失败可能性比较大的未知事物,个体创造性就会被限制。如果团体压力过大,不能容纳那些标新立异的人,那个体就会有更多的从众行为。另外,在一个社会中,工作和游戏常常被截然分开,使工作现场过于严肃,过分紧张,这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因此,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空间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这是创造性培养中的另一重要环节。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问题也许是教师对创造性的积极态度,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希望他们能有越来越多的创造性的表现,而在这个课堂中,学生的任何创造性的想法都会得到认可和鼓励。

    (一)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

    脑激励法,又称为头脑风暴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想法的产生和对想法的评价分开。

    (二)吉尔福特的创造性培养方法

    吉尔福特在总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前后有序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他强调,创造性思维中有两个关键的智力活动:发散思维和转化(即对信息的重新组织),所以他的培养方案着重对学生的发散加工能力和转化能力进行训练。

    吉尔福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这包括:

    1.拓宽问题

    2.分解问题

    3.常打问号

    4.快速联想,暂不评价

    5.持续地努力思考

    6.列举属性

    7.形成联系

    8.捕捉灵感

    (三)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条建议

    1.接受并鼓励发散思维

    在班级讨论中,经常问“谁能对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

    鼓励学生用不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其结果并不完美。

    2.容纳异议

    要求学生尊重、容忍不同的见解。

    确保唱反调的学生能得到尊重、得到鼓励。

    3.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

    学生问教师一个问题,实际上他往往自己有可能回答上来,这时,教师要重复或明确该问题,把问题推给学生,鼓励他形成自己的分析判断。

    布置一些不做对错评价的作业

    4.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

    避免过分夸大艺术家或发明家的才能,仿佛他们都是超人。

    承认每个学生在作业中的创造性的努力,有时可以对作业的新奇性、创新性做等级评价。

    5.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刺激

    一有可能,就在班级或小组中采用脑激励法进行讨论。

    给全部学生提示不平常的解答方法,演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推迟对某一个具体建议的评价判断,直到所有的可能想法都被提出来为止。

    6.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自由开放的气氛

    放宽对思考活动的时间限制。

    适当放宽创造活动中的纪律约束。

    为学生提供沉思的机会和场合。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想真正的做到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的老师创造性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四节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一、智力及其培养

    (一)智力的定义

    智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机能。一般认为:①智力是认知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兴趣、爱好等其他非认知领域的心理特性;
    ②并非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智力,智力是指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

    (二)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

    心理学家对智力结构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

    1、二因素论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任何一种智力活动的进行,都有共同的一般因素,同时各自又有独特的特殊因素,任何一种智力活动都必然有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

    2、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人类智力由七种主要因素(或称心理能力)组合而成:①语词理解能力(V);
    ②一般推理能力(R);
    ③语言流畅性(W);
    ④计算能力(N);
    ⑤记忆能力(M);
    ⑥空间关系(S);
    ⑦知觉速度(P)。

    3、智力的层次结构论

    英国心理学家弗农(Vernon)在斯皮尔曼和瑟斯顿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他把斯皮尔曼的一般能力因素作为智力的最高层次,在次级层次上又存在两个大的组因素:言语-教育方面的因素(v:ed)和操作-机械方面的因素(k:m)。两大组因素下又分出几个较小的组因素。弗农的层次几个理论事实上是二因素论和多因素论的结合和进一步深化。

    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Guiford)认为,由于任何一种智力都不过是对一定内容(对象)进行操作产生一定产品(结果)的过程,所以,对智力结构的分析应该从智力活动的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区考虑。

    5、智力理论的新发展

    (1)多重智力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认为现代的智力测验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事实上窄化、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

    他认为,智力应该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据此他认为,人类的智力应该至少包括以下的七种类型:

    语言智力,即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力,即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空间智力,即凭知觉识别距离判定方向的能力;

    音乐智力,即对音律之欣赏及表达能力;

    技能智力,即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人际智力,即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自知智力,即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2)智力三元论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乃是个体对内外情景中信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包含三个子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

    实用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其日常事务、适应环境的能力。

    这一理论从人的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及经验与智力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智力的结构,并集中强调了元成分在智力结构中的核心作用,代表着当今智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6、我国学者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一般性认知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五种基本因素组成。但它又不是五种基本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其中以思维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每一因素的水平都会影响着整个智力的水平以及其他诸因素作用的发挥。

    (三)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

    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

    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二、创造力及其培养

    (一)创造力概述

    1、创造力的定义

    目前,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这一定义主要根据结果来界定创造力,其判断标准有二:一是产品必须新颖或独特,或者是前所未有,破旧立新(相对历史而言),或者是不同凡俗、别出心裁(相对他人而言);
    二是产品或者具有社会价值,或者具有个人价值,如果某一产品或设想既无社会价值又无个人价值,我们就只能称其为空想或胡思乱想。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推孟、吉尔福特、托兰斯发现:①低智力者难以有创造性;
    ②创造力高的人,智商多在100~130之间;
    ③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创造力;
    因此说,智力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1)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喜欢钻研一些抽象问题;

    (2)自信心强,看问题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解;

    (3)独立性强,常独自从事活动,对自己的事有较大责任心;

    (4)有较大的主动性,对新信息的接受较少防御;

    (5)有较大的坚持心和恒心;

    (6)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与抱负,希望能面对更复杂的工作,能摆脱传统和习俗,不怕风险和压力。

    (二)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分享

    0

    相关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训练小游戏

    相关文章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