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机评测
  • 专项体验
  • 对比评测
  • 拆机
  • 手机
  • 5G
  • 软件
  • 发布会
  • 小道消息
  • 专题
  • 导购
  • 行情
  • 手机报价
  • 产品大全
  • 品牌大全
  • 中国古代形形色色间谍

    时间:2020-08-14 08:07:13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中国古代形形色色的间谍

     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曝光了美国代号为棱镜的监听计划,全球为之哗然。

      间谍,在中外历史上一直是相当活跃的一个特殊群体。

      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兵书的《六韬》中已出现间谍一词,其中的第三卷《龙韬》里曾记载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夏代女艾是中国古代间谍第一人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使女艾谍浇

     间谍,不论是此名词,还是具体的人,在中国出现的时间都很早。

      在托上古周初姜太公之名而写的古兵书《六韬》中,已经出现了间谍一词,第三卷《龙韬》中有这样一句话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在战役开始之前,选派八名游士到敌国侦察,收集政情资讯和社会舆情,了解敌人真切意图,进行间谍活动。

      由此可见间谍在中国出现时间之久远。

      实际上,《六韬》中所记的间谍,并不是中国最早的间谍,在比周代更早的夏代就有了间谍。

      中国公认的间谍第一人,是夏代前期出现的特工女艾。

      他是夏国君寒浞之子,生活于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

      《左传·哀公元年》中少康使女艾谍浇一语,说的就是他。

      夏国君少康利用女艾,成功杀掉了政敌浇,恢复夏朝正统,实现了少康中兴。

      女艾谍浇,是古代中国间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清代学者朱逢甲在《间书》中认为,中国古代用间始于夏之少康。

      古代间谍都是靠什么来活动的?从史料记载来看,早期间谍的一大利器,是以色诱人,早期使用女色更为普遍,中国兵书称之为美人计。

      西方间谍的鼻祖,也是一位女性,她是生活于公元前十世纪前后、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人,但中国女谍更早于西方。

      这也是人类间谍史上最古老的搞情报手段。

      如夏朝,其因间谍而中兴,也因间谍而亡。

      这个亡夏的间谍名叫妹喜,她是夏末代国君桀的宠妃。

      对于妹喜的间谍身份,有两种说法一是,她是被夏灭掉的有施国暗派的女特工,借性贿赂的便利,成功地打入了夏王室内部;另一种说法是,她是被中国历史上著名间谍伊尹策反的。

      伊尹又名伊挚,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早期的名谍,还是中国厨师的祖师爷。

      伊尹曾先后两次进入夏境内进行侦察活动,第二次时妹喜说出了夏王朝的兵力分布情报,商汤就此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作战方针,一举灭夏。

      这类通过女谍进行情报搜集和暗杀活动的,史上事例有很多。

      最为香艳的女谍故事,当属西施。

      有沉鱼落雁之容的西施,和另一美女郑旦,带着越国大夫范蠡的密令,成功完成了搞垮吴国的使命,将女色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子贡间邻之法属于间谍外交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贡出马乱齐破吴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间谍的黄金年代。

      在国家军事间谍之外,集中出现了一批为诸侯国和利益集团服务的私家间谍。

      当时非官方特工十分活跃,几乎各个阶层都有间谍。

      当时私人间谍的招募有养士和收弟子两种主要方式。

      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这战国四君子都曾养士数千,这些士,有的是专门负责搜集情报的特务;有的相当于现代间谍中的暗杀特工,专门负责灭口和破坏。

      养士是当时流行的间谍培养方式,而收弟子则较为隐蔽,甚至不少现代间谍史研究学者都未能注意此现象。

      相传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72人最优秀,人称七十二贤。

      孔子是鲁国人,一生最主要的经历是带着众弟子周游列国,搞外交游说。

      孔子生前亲手安排和导演的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一轮游说,是选派子贡出访齐、吴、越、晋四国,搞间谍外交。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其天生就是搞外交、做间谍的料能言善辩,办事干练。

      这么说孔子,可不是一种猎奇和想象,而是有充分史实根据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在自己的祖国鲁国存亡之秋,孔子适时启动了间谍外交。

      结果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意思是,子贡一出马,保全了鲁国,搞乱了齐国,吴国因此灭亡,晋国得以强盛,越国称霸一方。

      子贡采用了何种手法,得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清人朱逢甲引用《李卫公·兵法》的说法,认为是间邻之法。

      间邻之法,实质上就是离间计。

      古代中国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孙子曾将间谍划分为五大类型,即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

      所谓生间,与死间相对,通俗说就是能活着回来的间谍,子贡属于生间。

      孙子强调,生间对人选要求严格,最重要的一点,要有贤才智谋。

      子贡正是这样,可以说子贡是古代中国间谍中的智慧超人。

      孔子当时选人时,第一个请缨的并不是子贡,而是子路,孔子未予同意;随后子张、子石分别要求前往,孔子也未同意,子贡请之,孔子许之。

      岳飞为何被称为反间谍专家

     《宋史·岳飞传》记载蜡丸密信致使金兀术杀刘豫

     秦汉以后,间谍便成封建皇帝维持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与前期不同,这之后从事间谍活动的人员中出现了新角色,即宦官身份的间谍。

      宦官即太监,一直到晚清,太监谍影都未消失。

      到了武则天当皇帝的唐代,间谍活动泛滥。

      由于武氏大开告密之门,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弄得人心惶惶,谁也不敢说话。

      随后的宋代,因宋、辽、金、西夏对峙局面的相继出现,军事间谍再显神威。

      两宋时期,间谍活跃异常。

      所以,宋代始终极为重视反间谍工作。

      那句著名的反间谍名言——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便出自宋太祖赵匡胤之口。

      遗憾的是两宋到灭亡都没有少了间谍。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间谍技术出现了第一轮飞跃,阴书阴符、原始窃听器听瓮等一系列传递和获取情报的手段,都是这一时期的发明。

      在宋代,间谍技术也出现了新的突破,发明了类似于现代密码技术的字验。

      当时,间谍与反间谍都空前激烈,出现了不少著名间谍和反间谍专家。

      秦桧和岳飞这对历史上的冤家,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岳飞的间谍智慧表现在反,而秦桧则表现在做。

      岳飞是史上相当出色的反间谍专家,其杰作之一是杀刘豫。

      《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一直想除掉金国的儿皇帝、伪齐皇帝刘豫,岳飞侦得金国四太子金兀术不喜欢刘豫,觉得机会来了。

      刚好,宋军逮到了金兀术派出的一名奸细,岳飞故意将其误当给刘豫送信诱杀金兀术的自己人,剖开其腿肚子,将蜡丸密信塞进去,要其再送往刘豫处。

      这名奸细自然跑回了金国,把蜡丸交给了金兀术,得密信后,金兀术吃了一惊,果然杀了刘豫。

      秦桧是金国纵之南归的间谍?

     《宋史·秦桧传》记载金兀术密令必杀岳飞

     岳飞虽然精于反间谍,但最后还是栽在间谍的手里。

      此间谍,就是中国历史上藏得最深、伪装得最像的金国大间谍秦桧。

      秦桧,属于孙子所说五间中的内间类型,他随徽、钦两位被掳皇帝进入金国,被金国策反变节。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所记,金国在军事上一时无法征服南宋的情况下,决定派特工打入南宋高层,于是选中了秦桧,纵之南归,使主和议。

      秦桧逃回南宋临安后不久,果然向高宗赵构上书,提出南自南,北自北议和方案。

      当年,南宋官场上很多人怀疑秦桧是金国间谍。

      《宋史·秦桧传》记载,不少朝臣认为桧与金人共谋。

      枢密院编修胡铨甚至给皇帝上书,数列秦桧的间谍卖国行为,请斩桧。

      民间对秦桧的身份质疑更多。

      《朱子类语·本朝五》记述,有一天,秦桧前往寺庙,一棵树上出现了一条标语,上面写着秦相公是细作。

      但是,由于皇帝的昏庸无能与个人势力的庞大复杂,秦桧不但未因间谍受惩,反而窃取了南宋的相位,进而控制了南宋朝廷的间谍组织。

      最后的结果人所共知,秦桧干脆干掉了抗金代表人物岳飞。

      秦桧是接到金兀术的密信后才动手的。

      据岳飞的孙子岳珂编撰的《金佗稡编》里披露,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兀术看到南宋抗金势力越来越大,遂写了一封密信,通过间谍送到秦桧的手里。

      密信中要求秦桧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

      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

      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如果不是秦桧这个深藏南宋朝廷的大间谍,南宋也许收复北方失地不是问题,中国历史或许也会随之改写……

     至于宋以后,间谍就更多、组织更庞大。

      明清两代则到了极点,搞情报、暗杀、缉捕、刑侦、逼供……间谍无所不干。

    相关关键词: 间谍罪名的背后宣传片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