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师资队伍 正文

    新疆大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时间:2020-07-16 08:17:56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PAGE

     新疆大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

     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们国家面对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自治区大力推进“科教兴新”和“人才强新”战略,加快实施优势资源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要战略资源接替基地,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为新疆大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地位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发展的“牛鼻子”,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新的形势下,新疆大学必须紧密结合新疆“十五”发展战略规划,适应新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合理规划学科布局,抓住机遇,加快建设,为新疆大学早日实现建设中亚第一流、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新疆大学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学校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特制定《新疆大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一、学科与师资队伍现状

     经过建校80年的发展,特别是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较全、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综合素质较高、实力较强、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学科与人才基础。

     (一)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涵盖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应用数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门史、物理化学、动物学、生态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7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新疆绿洲生态、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有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学科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基础扎实,某些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应用数学与系统工程2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等学科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在自治区具有较大影响。2000年底,原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为新的新疆大学后,学校加大了对工科等应用学科的发展力度,这些学科的发展,将在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48人,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47%。其中有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4人,占教师总数的8%,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44人,占教师总数的33%;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639人,占教师和科研人员总数的39%,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8人,占教师总数的7%。有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32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6人。

     (三)科学研究

     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纵横向课题659项,经费达5260万元。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863”项目、 “973”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239项,经费共计3700万元。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1项,鉴定成果13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7项。共出版学术著作128部,发表学术论文60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学术论文200余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0篇。

     (四)学位点建设与人才培养

     学校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含7个专业领域)、公共管理硕士(MPA)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数学学科、理论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3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自然地理学2个学科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可招收项目博士后;有74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25400余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2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9人,硕士研究生2231人。自1978以来,学校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0多万人,研究生近1400人,在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批毕业生已成为区内各行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杰出的学术带头人。

     我校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具备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但与实现学校战略目标仍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

     学科建设方面,高水平学科、高层次学科基地、博士学位授权学科较少;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有限,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专家较少,高水平创新团队数量不多,高学历教师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低;与内地尤其是沿海地区相比,教师待遇偏低,高层次人才流失还比较严重,学科带头人和年轻骨干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不够合理,“近亲繁殖”严重;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还需加大改革力度,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学研究方面,突破性和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不够多,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科研项目能力以及面向西部开发和自治区经济建设的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扩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在校生中研究生的比例;同时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教育为本,人才为本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先导,以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教师工作机制为动力,实现设岗、造人与做事的有机统一,形成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国家、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使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平台建设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核心竞争力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族繁荣做出新贡献,努力实现学校战略目标。

     (二)建设目标

     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创新管理机制,提升学科水平。在抓好优势学科发展的同时,加强工科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文、理、工等多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加快新兴、边缘、交叉、应用学科的发展,构建多学科相互支撑的学科体系,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能够更好地适应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群以及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汇聚一批作风扎实、富有创新、充满活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强团队建设;构筑一批条件优良的学科基地,逐步形成以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以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为支柱,以校级重点学科为依托,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更加鲜明,能较好适应新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使若干特色和优势学科保持和跨入全国一流学科行列。

     1.学科学位点建设

     到2010年,力争增加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00个,其中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4个;争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8个。

     到2024年前后,使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8个左右,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30个左右,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15个左右。建成3个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学科,成为代表自治区和我校特色的强势和品牌学科;建成10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成为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学科;有针对性地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发展若干具有前景和潜力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达到自治区领先水平。建成我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学科体系,显著提高我校解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

     到2010年,专任教师和科研人员达到2200人,生师比控制在14∶1左右。正高职称、副高职称的人员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5%、55%;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硕士导师总数达到500名,博士生导师总数达到90名;非本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50%,具有在国内外进修或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60%左右;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干、富有活力、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学科梯队。

     到2024年左右,教学科研人员达到2350人左右,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人员占教师和科研人员总数的80%,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占教师和科研人员总数的30%;大部分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到50%。力争两院院士取得突破,争取培养8名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形成若干以学科带头人领衔、学科骨干为核心、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团队,使新疆大学成为自治区人才汇聚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地。

     3.学科基地建设

     到2010年,力争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进一步增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加强和组建8个条件优良的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实验中心),使其中5个成为自治区的领头基地。

     到2024年左右,力争使5个学科基地成为国内外或西部地区同类学科中有影响力的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心,10个学科基地成为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代表自治区同类学科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

     4.人才培养

     根据学科建设进展,使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各层次相互衔接、特色和优势突出的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全面加强开放式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以高水平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确立长效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全方位工作机制,使本科教学工作稳定在优秀水准。建好研究生院,增强研究生培养能力,注重研究生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办好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地方培养大批急需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到2010年,本科基础性专业数与应用性专业数之比调整到2∶8,新开设5个双学士学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各建成3个具有国内影响、30个自治区领先的品牌专业、一批有影响的品牌课程和相应高水平特色教材。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规模控制在20000人,硕士研究生达到400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达到300人左右。

     到2024年左右,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规模控制在18000人,硕、博士研究生达到7000人左右。

     5.科学研究

     到2010年,争取新开各类科研项目8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0项以上,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研院所和产业界的合作,横向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新进展,科研经费在现有基础上年均增长20%以上。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理工科以SCI、EI等收录为代表)和学术著作数在现有基础上有明显增长。加强面向自治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民族文化繁荣的理论及现实问题的研究,取得有较高学术和应用价值的重要成果。

     到2024年左右,瞄准学科前沿,力争取得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进一步加大横向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产出一批高效益应用开发成果;针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争推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

     三、建设任务

     (一)学科建设

     紧密结合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建好原有“211工程”六大优势学科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这些学科群整体建设实力和水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民俗学、中国新疆与中亚经济文化研究、新疆资源、生态、环境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应用、应用化学与材料、应用数学与系统工程6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涵盖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经过进一步重点支持和向新疆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倾斜,力争使其涵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动物学达到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使信息、石油化工、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资源生态环境科学等高新技术类学科和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等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重点加强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历史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等11个具有良好基础和相对优势的一级学科建设,使其所涵盖的15个二级学科保持和达到自治区重点学科水平,成为我校有特色的高水平学科。争取在以上学科中新增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积极扶持土木工程、建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基础薄弱,社会急需,具有良好前景和发展潜力的工科建设;调整和强化政治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等历史悠久、基础较好、具有特色,能在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和社会多元文化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传统优势学科建设;培育和发展新的交叉学科和学科增长点,使其在保持或达到校级重点学科水平的基础上,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西部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学科基地

     进一步提高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建设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重点建设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新疆绿洲生态实验室、3S应用技术实验室、环境分析与模拟实验室、生物资源开发实验室、离子束生物工程实验室、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室、洁净能源实验室8个实验室,建好西部资源环境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新疆大学分中心、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2个研究中心,争取将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新疆绿洲生态实验室、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学品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在应用化学与材料学科群,重点建设先进功能材料实验室、精细化学品研究与开发实验室、以及材料成型实验室,争取使1~2个实验室成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在机械工程学科,重点建设CAD/CAE/CAM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快速成型工程技术中心、特种加工技术研究所、数控中心实验室,争取使1~2个实验室成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在信息技术与应用学科,重点建设多语种信息技术工程实验室,力争将其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重点建设洁净能源及智能控制仿真工程实验室,力争将其建成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三)师资队伍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要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抓好我校人才工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以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重点,构筑人才高地,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带动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选拔培养和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选拔具有高深学术造诣、良好科学道德和较强组织能力、能够正确把握学术方向、引领团队协同攻关的团队负责人,培养和建设一批以学科带头人领衔、学科骨干为核心的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创新团队,增强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创造重大成果的能力。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的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和发展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使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基地建设、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实现设岗、选人、做事的有机统一。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以优先发展学科为重点,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加强教师道德建设。

     (四)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贯彻“稳定规模、调整结构、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总体方针,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积极改造、加强基础性专业,大力扶持新增专业。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继续加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和管理,建设一流办学条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

     研究生教育按照“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快发展、注重创新”的总体要求,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注重研究生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尤其是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抓好工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积极申报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为自治区培养大批应用性高层次人才。

     四、建设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

     学校党委和行政把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一领导。将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业绩考核的核心内容,坚持“一把手”抓“第一办学资源”。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坚持以教师为本,不断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政策支持、精神鼓励和条件保障,不断改善教师工作与生活条件,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

     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积极发挥专家作用,加强学科方向调整与凝练、学科团队建设、重要研究领域和重大课题确定等方面的论证与评估工作。

     完善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分层目标责任管理,加强项目监督和审计,对重点支持学科实行遴选、评估考核、滚动调整制度,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管理员运行机制。

     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针对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岗位要求,以有利于创新和出高质量高水平学术成果为目的,不断完善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简化学术评价环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更加注重目标管理、聘期考核和成果质量。

     (二)凝炼学科方向,突出特色和优势

     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把握学科方向至关重要。要坚持以“211工程”建设的六大学科群为核心,辐射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规划目标,整合学科力量,凝炼学科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支持学科新的生长点,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主要是:

     集成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专门史(新疆地方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等学科,突出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民俗学和新疆地方史等的研究特色,适应时代发展,加强少数民族现实问题研究,增强其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俗学、专门史(新疆地方史)建成国内一流品牌学科。加强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民族民俗博物馆、新疆民族文化、基因与环境研究中心建设,使我校成为有影响力的西北少数民族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文献资料中心。

     以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点和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为主要学术平台;进一步整合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突出理论经济学学科优势,加强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将学科领域扩展到宏观和微观经济领域。紧紧抓住“入世”和西部大开发机遇,跟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亚各国经济、社会的动态趋势,为国家特别是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应对策略,为国家、地区的社会稳定,区域开发与开放以及国际合作等事关宏观大局的运作提供可操作的决策依据;为西部新疆现代化建设培养金融、经济管理、财务会计领域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力争把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学研究、咨询服务和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以地理学、生物学学科为主,整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动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学科,立足于新疆干旱区,力争在绿洲生态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3S技术应用、新疆特有植物抗逆育种、新疆特有生物资源、干旱区特殊基因资源和洁净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应用等8个重点研究方向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干旱区生态、资源、环境、生物技术和洁净能源开发利用研究领域,具有承担国家多项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的能力,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整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力量,依托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支撑,打造代表自治区领先水平的国内高水平信息工程学科。结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积极发展多语种信息处理技术及应用学科方向;研究新疆特殊环境需要的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开展光电子与光信号技术研究;与经济学和管理学结合,发展电子商务;加强计算机网络、智能技术、应用软件、信息与通信、控制技术等学科领域建设,取得一批有实用推广价值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成果。加强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积极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为提高自治区信息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建设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为自治区培养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

     整合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材料物理与化学等学科力量,结合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生物学学科,依托新疆资源优势,主要开展纳米材料与高分子材料的制备、表征与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和新疆地产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油品添加剂和石油化工产品的研究开发、激光技术及导体薄膜材料应用研究、快速成型技术中的新材料和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研究,加强相关实验室建设,尽快实现化学学科或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

     以应用数学博士点和数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为平台,巩固和加强应用数学、基础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学科,主要开展图论与组合优化、常微分方程与生物数学、应用泛函分析与排队论 、偏微分方程与应用、概率统计与金融数学等方面研究,为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系统、资源环境遥感技术等学科领域提供关键数学技术支撑。加强应用数学、数学学科文献信息中心建设,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参照系,致力于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有特色的国内高水平数学学科建设。

     加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综合优势,整合其他学科力量,尽快实现工科博士点“零”的突破。加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以凝聚态物理学科为龙头,整合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光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加强与生物学、化学学科的交叉,重点开展理论生物物理学、纳米材料、离子束生物工程等特色方向研究。争取在物理学学科内实现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零”的突破。

     加强以行政管理学为主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条件下,民族地方的公共决策工程、民族地方的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价、民族地方的政府经济管理、民族地方的环境管理工程、民族地方的组织人事管理、民族地方的公共行政管理等理论与现实问题。加强MPA教育中心建设,培养大批优秀的政府管理人才,努力打造代表自治区领先水平、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地区和民族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公共管理学科。

     法学学科重点加强国际法学、法学理论、民商法学、法律史建设。注重学科方向的凝练和延伸,立足自治区经济、社会、资源实际,不断提高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尽快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为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打下坚实基础。

     政治学重点加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外政治制度、政治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政治社会学、地方政府学及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建设,立足于国家和自治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注重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全与稳定、对外关系策略等问题,为解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在现有三个硕士学位点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关系、政治社会学、地方政府学、中外政治制度等方向的学位点建设,争取获得国际政治博士学位点。

     以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为重点,加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结合学校相关学科,在英美语言文学研究基础上,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现状、国情等方面研究,同时延伸到国际商务、国际经贸、国际法律、国际政治等领域;俄语语言文学延伸到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贸易、中俄文化交流等领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实际需要加强研究工作。力争本学科建设成为新疆地区外国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基地,满足自治区经济建设、对外交流对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要。

     加强哲学学科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为主线,重点发展经济哲学、社会哲学、生态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特色学科方向。大力加强哲学学科团队建设,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零”的突破。

     (三)汇聚优秀人才,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

     实施名师战略。以争创高水平、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和建设一流学科与研究基地及争取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研究项目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重点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天山学者支持计划”。到2010年,力争顺利引进“长江学者”,引进10名左右“天山学者”;每年引进博士后或博士10人,在职培养博士40人;培养和造就创新团队8个以上。

     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计划工程。着眼于培养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及青年学术骨干,有计划,分步骤地鼓励、支持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在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教师、博士毕业生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为我校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作出贡献。到2010年,支持学术带头人及青年学术骨干项目30项,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每年50项左右,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每年40项左右。实施学术交流基金每年50万元,科研奖励基金每年120万元。

     实施中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着眼于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以提高我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比例为重点,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培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到2010年,每年培养博士50人,硕士120人;青年骨干教师在国内进行专业研修40人,外语培训40人,国外专业研修20人,参加短期培训和学术会议50人;

     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制。根据我校发展规划中的在校学生规模,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进行定编设岗,实行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

     实施新的教师管理工程。改革教师聘用制度,逐步实行固定和流动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全员聘用制度;加强智力引进,扩大短期讲学、长期兼课、兼职指导研究生、合作研究等各种形式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在重要的科研基地、开放实验室、交叉学科及有突破希望的研究方向探索用人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设立关键岗位,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教授来校从事合作研究、短期讲学或开设前沿课程;通过人事代理、合约管理等方式,实行学校总量控制、院系自主聘任的用人新模式,逐步形成教师职务岗位聘任的体制框架。

     实施人才凝聚力工程。用学校的事业发展目标凝聚人心,稳定师资队伍并逐步实现人才合理流动。逐步改善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力争到2010年,人均实际年收入普遍达到全社会中等水平,部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年均收入达到社会较高收入水平。

     实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程。认真贯彻执行《新疆大学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新疆大学师德考评细则》和《新疆大学三育人工作条例》,把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促进广大教师增强团队精神和事业心、责任感。在发扬学术民主的同时,建立学术道德规范,加强教学督导制度,严肃处理教师中的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加强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爱岗敬业、学术民主、团队协作的良好职业道德氛围。

     (四)加强学科基地建设,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结合学科发展,根据科研高层次突破的需要,按照共享、互补、联动、开放的要求,做好学科基地整体规划布局,集中经费投入,以竞争选择方式分期分批提升学科基地仪器设备条件,改善办公场所,提高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通过重点投入,催生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

     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校内跨学科、跨学院的横向综合性研究机构,整合学科资源,构筑多学科联合攻关平台。进行创新团队的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打破人才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壁垒,基于多学科联合攻关平台,组建和发展跨学科、跨院系的创新团队。

     改革和完善学科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长短期岗位聘任制、课题合同制、开放课题制、客座研究和访问学者制度,增强学科基地活力。

     继续提升图书文献保障体系和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水平。加强基础性、开放性科研数据库建设,实现文献资源的数字化。

     (五)完善科研运行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级体系和科学研究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更加规范、灵活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扩大学科带头人、课题负责人组织和管理研究队伍、实用科技经费的自主权,加大科研项目预研费和科技奖励费的投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

     积极支持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学术活动,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研究基地,组织创新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力争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以承担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项目为目标,力争取得原创性理论研究成果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积极鼓励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横向应用开发研究,主动出击,加强联系,探索校企合作新方式,争取产出高效益应用开发成果;面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争推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成果。

     (六)依托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加强与支援学校间的合作交流

     紧紧抓住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不断加强与国内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依靠支援学校的学科优势,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口支援,使我校受援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位点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快发展。

     (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教育坚持全面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观念,全面实行和完善按学科大类招生、低年级按类教学、高年级分流培养模式。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综合改革为核心,继续实施课程建设计划。加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力度,不断完善三学期制度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强化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环节。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学分制,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优化教学过程控制,严格管理,确保质量。

     设立博士研究生创新研究基金,开辟研究生学术论坛,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水平。继续实行并逐步完善推荐免试、硕博连读等研究生选拔制度,实行弹性学制,强化中期考核筛选,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研究生导师岗位观念,破除研究生导师终身制,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评估机制,激励导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八)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建设经费投入

     通过多渠道,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学校发展性资金、“211工程”资金中用于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比例。通过积极组织争取国家和地方各类人才计划项目资金、科研项目资金、企业委托开发项目资金,以及加强社会服务、学校资产经营方式,增强自筹资金能力。

     紧密结合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配置资源,积极探索新型资源管理模式,调整相关政策,充分发挥人才、资金、设备、项目的综合效益。

     通过增加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各项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的实施,分层次支持学科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表彰奖励创新成果和创新团队。做好整体规划布局,集中经费投入,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扩大实验室开放,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率和利用率。精打细算,加强资金使用论证,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加强监督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相关关键词: 师资队伍不稳定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