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策略谈

    时间:2020-03-06 07:48:21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浸入其中 润泽灵智——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策略谈
      
      作者/沙华中(特级教师)
      
      古典名著是人类共享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对历史形象化的恒久记忆。它似坛坛陈酒,越久越香浓,越品越有意蕴。将古典名著选编人语文教材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对于这类课文的教学,教师忽视不得,马虎不得,往往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教师感兴趣,学生也很感兴趣,此类课文常常是学生拿到教材首选的阅读内容;担心的是教不好,生怕影响了名著以及学生的期待。笔者以为,“浸入其中,润泽灵智”既是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的总体策略,也是此类课文理想化的教学境界。
      
      一、研读与预设:把握好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的基本态度
      
      任何课文的教学都少不了课前的文本研读与教学预设。古典名著课文的教学更是如此,且尤为重要。
      
      1.在课文文本与原著文本的比较中全面解读教材。
      
      名著在节选人教材时往往有所变化,一般是改写或删减。改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阅读的需要,使语言更符合现代人阅读的口味,更符合白话文的规范要求,但若把握不好,反而会丧失原著所特有的情境与时代背景下的表达效果。因此,如果不读原著,就难以体会到其中特有的隐含意义及作家语言表达的个人与时代风格。删减,主要是减去一些枝叶,目的是使故事情节更紧凑,更简洁,更流畅。但有时也会减去言外之意,破坏了名著的整体感及章回之间的照应与铺垫。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选人教材时,一是“文”、“白”相间的语言变为了全白话文,二是在内容上进行了删减,主要删减了比武前“柴进一来要看林冲本事,二者要林冲赢他,灭那厮嘴”,以及林冲解木枷前与洪教头的打斗,其内容为:“山东大擂,河北夹枪。大擂棒是鳅鱼穴内喷来,夹枪棒是巨蟒窠中拔出。大擂棒似连根拔怪树,夹枪棒如遍地卷枯藤。两条海内抢珠龙,一对岩前争食虎。”从删减的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柴进要林冲杀杀洪教头的威风,让他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别总瞧不起人;二是突出了洪教头也是有一定本事的。因为,如果林冲面对的是一点儿本事也没有的人,他就根本不需要解木枷,而这也更好地衬托了林冲的本事,但教材却删减了。(语文教学论文 www.fwsir.com)如果教师不将课文与原著相比较,这些信息就不知道了,就误以为洪教头全无本事,洪教头自己才是“骗吃骗喝”。这样就会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也会对原著造成一定程度的误伤。
      
      2.在某一事情与其他事情的关联中深入理解人物。
      
      绝大多数古典名著都是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事情的描写来塑造典型人物。但教科书只能选取名著中的一个片段,这个片段往往是一两件事情,而这一两件事一般只能反映人物的一两个特点,且特点未必能够得以典型呈现。因为人物稳定的性格特点,往往要通过一系列事情的反复强化方能形成。因此,深入理解人物特点,必须要将课文内容中呈现的一两件事情与原著中的其他事情相关联,在关联中体会人物的主要特点与次要特点,体会人物特点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形式。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集中表现的是林冲的“忍”,但从文中我们无法看出这个性格特点的形成原因,也看不出在不同情况下“忍”的不同表现。因此,必须要结合原著中“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以及上山后的“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等章节来全面、立体地感悟林冲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在阅读教材与处理教材的过渡中心怀敬畏之心。
      
      教材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处理是备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怎样处理,是一门学问。笔者以为,处理教材必须要对原著怀有敬畏之心,尤其不能违背原著的本义。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处理得确实不够好。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其主要教学活动是围绕“把故事讲好”展开,他重点指导学生讲述第4—9自然段(草船借箭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把这一部分讲得更丰满些,他请学生想想当时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及神态:一是鲁肃听了周瑜要他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心里会怎么想?二是鲁肃答应借船给诸葛亮,面对周瑜时会怎么想,怎么说?三是鲁肃见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没有行动,会怎么想?四是第三天四更时候,鲁肃被诸葛亮请到船上,会怎么想?课堂上,学生确实补充了不少,不仅说了当时人物的内心、语言,还说出了神态及动作,将很简洁的故事内容补充得“丰满”起来。这样处理教材行吗?显然是不太合适的。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些内容原著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如果真写出来,那还是《三国演义》吗?显然不是。因为这样写不仅冲淡了主要人物的表现,还破坏了《三国演义》行文简约的风格。《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史诗特质的作品,讲究的是大刀阔斧,讲究的是大处着眼,作者罗贯中不会像陀斯妥耶夫斯基那样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他更多是通过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动作以及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来表现人物形象及当时的社会风貌。所以,我们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一定要对原著怀有敬畏之心,不能损害原著的思想及风格。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古典名著课文教学策略谈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