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探究 正文

    问题导学,探究高中语文教学

    时间:2023-02-01 15:55:05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钱国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创设是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1]“问题导学”就是新的教学情境,以问题引导学习,是基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创新的教学体系,该体系以构建主义教育理论为依托,通过教师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本领,帮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完成语文和人文知识的吸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建起自己的学习体系。[2]

    一个耐人寻味且创新的问题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问题导学中,以“问题”为核心,实现了“导”与“学”的联姻,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需要创设创新的问题,学生利用自身经验和日常知识积累进行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方法很好的诠释了“学在问中,以问导学”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方向。

    问题导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和教学理论,以科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根据其基本内涵和实践来看,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源于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指出学习是主体主动构建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搬进”自己的脑海中,而是在已经具备的经验中,利用外部刺激构建起新的认知体系。该理论颠覆了传统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主张“以生为本”,指明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是引导者和监督者。该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帮助者,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形成自己个性的学习体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

    唯物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主要理论内容之一,该理论指出事物的发展受外因和内因的双重影响,其中外因是客观原因,内因是主观原因,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高中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利用问题导学可以实现学习的质变。问题引导是外部因素,学习是主要和内部因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习的质变。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个体多元智能协同发展,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项智能,比如语言、音乐、运动、逻辑等,教学活动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灌输,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以及他们的擅长点,协助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设计出更多有助于学生多元智能协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导学”以“问题”为线索,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多元智能的提升与发展,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并且与高考直接挂钩,因此历来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高中语文课堂实施问题导学实践需要贴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抓住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实行“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课堂氛围枯燥、无聊,学生机械的学习,导致课堂毫无生机和活力,更别提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导学课堂就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在以“问题”为核心中,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参与、合作和探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该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模式化、规范化的问题,真正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文本对话,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互动,共同探讨问题内容,完成问题的解答,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二)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转变传统语文教学观念,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问题导学模式的构建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问题”是课堂的“引线”和“导火索”,生动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思考,提升语文课堂学习效果。当然,对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不断创新问题类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该模式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和角色定位,设定高质量的“问题”,以“问题”为指引,激活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思考、主动探寻、积极合作,最终培养出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三)注重学习的合作与探究

    高中语文中的问题导学以“问题”为导向,教师提前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学习中的合作与探究。该模式实现了“以问促学,以学导问”,语文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退居课堂之后,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出现,利用“问题”勾连起学生与文本,帮助学生开展对话和交流机制,甚至有时候教师需要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利用多元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养成解题能力。当然,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与理念,扩展学生的视野,完成高质量教学。

    (四)体现学习过程的层次性

    借鉴心理学中的“登门槛效应”可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需要一个递进的过程。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要兼顾所有学生的情况,进行层次化设计,否则问题太难,中下水平的学生思考费力,久之会产生抵触和厌学的心理,若问题设计太简单,对中上水平的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会失去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的动力,所以“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和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问题设计要全面且合理,包括整体感知和合作探究等多项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使是同一水平的学生,面对梯度性问题,同样可以激发探索的欲望,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问题导学的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问题导学需要科学的流程和规范的操作,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基本学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路径的构建。

    (一)提前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课堂的预习和学生的质疑对于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上课前老师应该提前设计好预习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就会慢慢的建立,视野和思维也得到了扩展,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科学的预习问题设计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教学的经验可知,利用问题导向预习的形式,具有很好的效果。语文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和文本内容,以“层次化”理论基础进行预习问题设计,把问题单(导学案)下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和思考,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学生需要及时记录或标记,然后在学习的时候集中精力解决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氛围。这样,针对这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深挖和延伸,增加知识积累,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完成优质课堂的构建。

    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该文文字内容较多,情感塑造较丰富,主题深刻,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围绕该散文,教师可以提前设计预习题目,以问题单(导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完成预习任务。比如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那么除了“地坛”以外,史铁生还描写哪些内容?文章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结晶,请说一下,文中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最终获得了怎样的收获?循着这些问题,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去重新审视这篇文章内容,提前把握问题的重难点,为正式的学习夯实了基础。

    (二)师生互动答疑,增强课堂活力

    问题导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答疑可以更好增强课堂活力,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答疑的过程是多向的,在教师和问题的引导下,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课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助于课堂疑惑的解决。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都可以利用该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完成高质量课堂构建。

    比如在讲解《祝福》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进行导学:祥林嫂的前半生是如何度过的,请根据小说内容合理推测?为什么说“祥林嫂一生中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对比分析一下祥林嫂、柳妈和鲁四婶的女性形象?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提醒,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若小组讨论无法得出结果,那么就进行全班的讨论,全班也无法解决的时候,教师就需要给予适当的提醒。比如从“祥林嫂”被婆婆抓走卖掉推测她“逃”出来的原因;
    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中解读“春天”和“冬天”的意涵和象征意味,完成“没有春天”的讨论;
    从社会制度和女性地位来解析三个女人的异同点,完成形象的分析。如此,学生在教师的提醒和引导下完成问题导学,活跃课堂氛围,深化理解,强化彼此的交流与互动,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

    (三)教师精讲排疑,深化文本理解

    问题导学课堂的构建并不是否认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相反是对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再次肯定与强化,教师角色由“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学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还需要教师的精讲和排解,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循着问题走的更远、更深。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层式问题设计,争取精讲的内容要少,将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只有在学生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进行精讲,始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保持学生活跃的思维,加强学生思考和挖掘能力的培养。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针对白居易和琵琶女“泪”的意象解析这个问题,很多同学看到了白居易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而落泪,却忽视了白居易对自身命运的感叹,这里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准而详细的解析,强化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人物的理解,夯实学生的解题思维和质疑能力。

    (四)课堂练习反馈,强化问题意识

    课堂练习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练习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情况,找到学生潜在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做到查缺补漏,强化问题意识。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的时候同样具备“问题意识”和“层次化设计思想”,要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问题设计,注意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课堂练习反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堂练习完成以后,教师要积极的评阅和点评,不仅仅是关注练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及答案,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练习反馈环节是为了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经过预习和课堂讲解,学生基本上解决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练习中可以发现他们对知识和问题的掌握情况,对问题进行再次的答案整理,强化学习效果,强化问题意识。在讲解《哦,香雪》时,小说中出现了“铅笔盒”这一道具,很明显,该道具具有符号化特点,此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课文中的“铅笔盒”有哪些象征?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提示,利用“铅笔盒”不同的象征内涵,重新梳理文本内容,让学生强化理解,加深印象。

    (五)课后作业拓展,培养解题能力

    作业的设计与安排是问题导学模式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延伸,也是课堂练习的延续,在作业的设计与安排上要结合具体课堂内容,凸显教学重难点,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作业的安排一定要贯通课堂内外教学资源,要具备“问题意识”和“层次化理念”,可以安排几套不同的作业题目,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在解答作业的过程中,继续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并且利用课外教学手段和资源,进行查缺补漏,培养出自己的解题思维和能力。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学习完该小令以后,教师布置如下作业内容:第一,请寻找出小令中的“意象”;
    第二,归纳总结小令中的“意境”;
    第三,请概括诗人的情感内容。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由“意象”到“意境”再到“主体情感”,学生在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答案的整理,这样就实现了课堂内容的延伸,也强化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猜你喜欢 课堂练习导学高中语文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新教育(2022年32期)2022-12-16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三角函数考点导学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20年3期)2020-04-21“概率”导学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20年3期)2020-04-21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博览群书·教育(2016年9期)2016-12-12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小学科学·教师版(2016年4期)2016-05-06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相关关键词: 物理必修1第五章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识点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 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 探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探究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语文教学 高中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