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视域 正文

    语境视域下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备考方略

    时间:2023-01-22 16:45:05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蔡安妮

    (石狮市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石狮 362700)

    教育部考试中心于涵指出,随着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演进,素质教育的变化重心逐渐转向了德育,高考相应地加强了对德育的考查和引导,增加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促使学生增强“四个自信”。[1]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内容,也是积极呼应高考评价体系“立德树人”核心功能的重要考查内容。《考试大纲》明确将“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作为一个要求,命题者采取删改、加注的形式化解疑虑,以减少偏差,使命题材料的选择既切合“浅易”标准,又适合命题作答。[2]然而,文言文阅读这道富含浅易性质的“大餐”却令不少考生“食不下咽”,直呼“读不懂”,甚至“心生畏惧”。当学生的反馈与高考评价体系的设题初衷产生错位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掌握应对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解决痛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过程,树立语言和言语的相关性和差别性的观念”,强化了在解读文言文作品时的语境意识。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点明:“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这里的“情境”实指语境。王宁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3]根据孔凡成对语境的分类,语境包含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在内的客观语境和认知语境、虚拟语境在内的主观语境。笔者拟基于语境,以2019-2022 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为例,摭谈文言文翻译题备考方略,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上下文语境也称为语篇语境,即文本语言内环境。从语义层次看,上下文包括语词环境、语句环境、语段环境、篇章环境、语体和风格环境等。从语言要素看,包括语音环境、语义环境、语法环境。[4]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的词义和用法,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强调了上下文语境的重要性。在语义与语言要素中省察上下文语境,将使翻译变得流畅准确。

    (一)在语义层面省察上下文语境

    学生沉浸于对文言文单个句子的研读时,生成的是相对微观、狭隘的理解,而在语义层面的上下文语境中,对文本的逻辑链条、前因后果等将有更全面的把握,这是语文深度学习更需要的宏观语境。

    2022 年全国乙卷考查《说苑·贵德》,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中“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和“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翻译“论而供秩焉”时,“秩”的词义成为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省察上下文语句环境,上文提及“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下文提到“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由“于是”可知该语句存在因果关系。晏子首先向景公揭示“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的社会现状,接着提出“请求”“论而供秩焉”等改变现状的措施,最后描绘“老弱有养,鳏寡有室”的治理良效。由此,学生厘清了语句的因果逻辑链条后,将准确把握“秩”的词义。

    除了引导学生关注语句环境之外,着眼于语段环境也较常见。2022 年浙江卷取材于苏辙《刑赏忠厚之至论》,翻译“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省察整个语段环境,通过把握苏辙在该语段提出的“君主应以孔孟的忠厚仁爱为本施行刑赏”这一中心论点,进一步理解所需翻译的句子。

    (二)在语言要素层面省察上下文语境

    文言文讲究结构工整之美,在语法环境中常见对仗、排比、对偶、并列等句法结构。在对举句中,对称位置的词汇往往呈现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等特征。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语言要素层面省察上下文语境,以便推敲生僻文言字词的词义。本文重点分析语言要素层面的语法语境和语音语境。

    如2019 全国Ⅱ卷考查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一句,学生在“法”字的翻译上踌躇不前。根据语法环境特征,“不法其故”与下文“不循其礼”在语法结构上对称,处在对称位置的词语“法”与“循”词性相同,既然“循”为动词,那么可推知“法”也应为动词,释为“效法”。

    此外,引导学生置身语音环境也使翻译变得准确。在2020 全国Ⅲ卷“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的翻译中,句中“易”与“疫”同音,可将“易”释为“疫”,而后带入上下文语境检验,这在翻译过程中降低了推敲词义的难度。

    新高考语文科不再对单个孤立的必备知识进行直接考查,而是将对必备知识的考查融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的过程中。[5]为此,翻译文言文时,教师除了强调学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等必备知识,还需引导学生在语义和语言要素中省察上下文语境,扎实提升关键能力和语文素养。

    文言文不单是一个时空概念,更重要的还在于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大致可分为文言和古白话两个系统,所谓文言,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包括先秦两汉的传世文献,也包括历代文人模仿文言系统而创作的作品。文言文作品写成于前代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着当时特有的历史背景,囿于作者的特殊性格与特殊环境,学生读懂文言文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据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中回归社会文化语境,一则遵循汉字规律,析字会意,二则神入历史现场,以古释古,方可有效避免因历史与现实文化错位或缺位所致的文言文翻译不当问题。

    (一)遵循汉字规律,析字会意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语言文字知识,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相关知识等;
    二是文学审美知识;
    三是中外文化常识。[6]汉字是表意系统文字,教师可引导学生遵循汉字规律,根据汉字构造推断生僻字义,进而突破文言文翻译上的难点。

    如2020 年全国Ⅰ卷第13 题“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中的“粜”字给不少学生造成翻译上的困难。“粜”在现代汉语的使用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属常用字,“粜”字上面是“出”,下面是“米”,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汉字造字特点,初步分析其义为“卖出”“出售”,但这样的分析缺乏理据。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遵循汉字规律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寻求更有利的证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粜,出谷也。从出,从米。”“粜”为会意字,本义为“卖出粮食”。《现代汉语大词典》也提及:“卖出谷物。与‘籴’相对。”又如2020 全国Ⅱ卷第13 题“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蠹”为翻译的重点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木中蟲,在木中食木者也。”“蠹”字为会意字,指在木中啃食木头的虫子,本义为“祸害”“毒害”。由此,学生遵循汉字规律,达到了析字会意的良效。

    (二)神入历史现场,以古释古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一个词在一定的时代表示一定的意思,是具有社会性的。某个人使用某个词,不可能随便给这个词另外增添一种意思。[7]文言文作品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时代的制度风俗、地理风貌、思想风向等社会文化必然对作者的思维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又间接地反馈于作品中。由此观之,提高文言文翻译质量,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神入产生文言文作品的历史现场,以古释古。

    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霸王项羽在擒获对手刘邦的父亲后,威胁要将刘邦的父亲烹了。面对项羽的发难,刘邦回答:“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许多学生在翻译重点实词“羹”时,依照现代汉语习惯,将其翻译成“汤”“羹汤”,实则背离了古代社会文化语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古籍,神入历史现场,在正确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理解“羹”字。《孟子·告子上》有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尚书·说命》提及:“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由此观之,在历史社会语境中“羹”就是煮熟的肉,是肉煮熟之后带点汁的,所以是带汁的、盐梅两种味道的肉。刘邦在处理对方设下的危机时并不那么客气,仅要分一碗汤。“则幸分我一杯羹”意为“希望你分给我一盘肉”。通过神入“羹”字的历史现场,学生把握了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避免了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在历史与现实中回归社会文化语境,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能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对提升文言文的翻译质量有显著作用。

    提升高考文言文翻译质量,不仅可依托上下文语境、社会文化语境等客观语境,而且可发挥学科认知语境的作用。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程度。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而教学。”[8]作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开发者的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程度有较全面的了解。根据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在文言文翻译层面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在关联与比较中激活学科认知语境,积极超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进入下一个发展区。

    激活学生学科认知语境的途径丰富,如关联比较课内文本、文化常识、成语等。2022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考查了《战国策·魏策三》,学生对第13 题“魏王折节割地”中“折”的词义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可提示学生关联部编版必修下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激活学生对“折”字的学科认知语境。文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折”为“弯曲”之义,那么“折节割地”的“折”字应为“弯曲”的引申义,释为“改变”。又如翻译2022 年浙江卷“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时,“忍”的词义成为难点,教师亦可引领学生重温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可寻得“狠心”的词义。除了关联比较课内已学文本,关联成语也不失为妙法。2022 年甲卷要求学生翻译《战国策·秦策二》中“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一句,教师可提醒学生关联成语“弭盗安民”“弭患无形”,在熟悉的学科认知语境中探究“弭”的词义。

    课程标准指出:“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也形成了个性化的语文积累库。但面对文言文翻译,不少学生无法自发地调用语文积累库中的有效信息,那么教师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在关联与比较中激活学科认知语境,促成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双向联动,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超越。

    综上所述,文言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考查内容,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始终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语境视域下进行文言文翻译是一种高效而准确的方法,通过在语义与语言要素中省察上下文语境、在历史与现实中回归社会文化语境、在关联与比较中激活学科认知语境,为学生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并带有普遍意义的难点提供了些许参考途径,以期提高学生的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词义语义语境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8期)2022-08-31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08-31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疯狂英语·爱英语(2020年9期)2020-01-07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疯狂英语·爱英语(2020年9期)2020-01-07西行学院成语班小猕猴学习画刊(2019年9期)2019-11-08根据认知语义学浅谈英语单词记忆法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9年10期)2019-11-05跟踪导练(三)2时代英语·高二(2015年1期)2015-03-16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大少不同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2014年9期)2014-10-11 相关关键词: 伽达默尔视域融合 长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形成到成熟的关键一环——从意识形态宣传视域的解读 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经济发展方式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中的社会平等思想及启示 “过密社会”视域下城市社会管理的误区和盲点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高考 文言文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