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正文

    春望教师说课稿

    时间:2021-04-25 14:07:22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以下是豆花问答网和大家分享相关的春望教师说课稿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春望教师说课稿一

    教学目标

    ①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时安排:半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②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春望教师说课稿二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教师说课稿三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 浑:简直 胜:承受 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 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 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

    春望教师说课稿四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习,初步学习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结合预习、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诗的意境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春望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中《春望》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分为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流程。

    第一:说教材

    说教材又分为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材简析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所作的感怀忧国之作,当时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也被叛军捉住,在长安城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民不聊生,诗人在第二年的春天独自走上长安街头,看见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杂草丛生,国破家散,诗人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体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度理解春望一诗当中杜甫忧国思家,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并结合学生自身对家国的感知感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阅读诗歌和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这首诗写作背景,理解并积累生字词,掌握朗读诗歌方法,和划分节奏。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千古名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领会爱国主义精神。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说教学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这首诗很适合朗读,所以我让学生多读,读出诗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深刻体会,自我感知。这一要求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和感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为:

    ①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 背诵诗歌,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2.说教学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掌握主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不是很强,掌握的技巧还不是很多,所以我把全诗教学难点定位:

    ①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中的写作手法,默写此句诗。

    ③ 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技巧。

    第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在选择教法上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据此我在教学该课时主要采用的是朗读的方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解,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慢慢的感悟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一上来就分析全诗,以至于让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会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的去解决问题,真正让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的教学方法 2.自由讨论教学法 3.联想教学法

    4.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文章感情的教学方法 (2)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并且我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真正达到 “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本文的思想内容,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

    ①、自主收集资料,增加课外阅读量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②、圈点、勾画、批注的学法。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三:说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听读、朗读训练、词汇积累、整体感知、品味问中的名句。

    主要步骤:
    1.导入

    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十分的重要,好的导语能奠定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与此诗的感情基调有关。这首诗我将用高亢但沉重的语气和同学对话,语速适中低沉: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一起去历史上感受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里历程。

    这样的介绍,首先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又给诗歌奠定沉郁的气息,顺利的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语境中去,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忧国思家情怀打下基础。

    2.品读感悟

    ① 首先,介绍写作背景 ② 其次,老师给同学范读一次,在读诗的过程中,强调学生找准字词,注意老师的读诗划分节奏.③ 然后,正音正字,强调:簪字和骚字;
    教学生朗读的方法:注意读诗的节奏,停连,重音,语气;
    教学生律诗划分节奏分为:221或212.④ 最后,让学生朗读全诗。

    3.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繁华的长安城昔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景象。让学生观察、留意,与诗歌当中诗人所写形成强烈反差,更深刻的让学生能领悟诗人的伟大。

    4.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大概理解全诗,在朗读诗歌。

    5.品读探究 (1)。题目:春望,春望是什么意思,在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色。那么是谁在春天的哪里看到的什么景色?学生齐读诗的前四句。

    (2)。进入诗歌诗人杜甫在长安看到的:山河、草木、花、鸟。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解释国破、深,在把国破和草木深联系起来,把昔日长安城熙熙攘攘、一片繁荣的景象与如今杂草丛生相对比,得到板书:国破城荒——凄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释感时、别的含义,利用别联系背景,诗人与谁别,为什么别?本来很平常的亲人分别在诗人这里却是永别、生离死别,本来鸟语花香是很美好的事物,在诗人眼中却是触目惊心,对花落泪,那么诗人落的是什么泪?为什么写花落泪,引出新的写作手法移情,解释手法,举例子让学生掌握这种写法。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收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解释烽火,强调三十复数的用法,一封薄薄的家书为什么抵过万两黄金?

    尾联: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而忧愁,因忧愁而搔头,头发也越搔越短,短的连簪子都插不上,解释古代发簪的知识,联系诗句猜诗人多少岁?诗人只有四十五岁,为何白了头? 6.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家国的感知感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7.课堂总结

    诗人杜甫在长安街头的所望所感、所感、所思、所忧,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心忧天下的伟大情怀。

    8.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四:板书设计 国破城荒 凄

    花鸟泪惊 悲 忧国 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 苦 忧民 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 愁

    这种板书设计既能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又能突破全文主体部分,更利于学生背诵此诗,领会全文主旨。

    相关关键词: 高中英语 作文 大全 英语 初中
    相关热词搜索: 春望教师说课稿

    相关文章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