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知识
  • 电脑入门
  • 电脑技巧
  • 网络知识
  • 操作系统
  • 工具软件
  • 电脑安全
  • 硬件知识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1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练习与答案

    时间:2021-04-14 12:21:17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难点: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二、整体感知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要想理解这篇演讲辞的内涵和意义,必须先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北大的发展历程。

    北京大学创办于 1898 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 年 5 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 1917 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大,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

    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兰思想的集中体现。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

    分析文章思路

    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点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人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条,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
    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大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朗读并积累词语

    干禄

    终南捷径

    肄业

    容有底止

    当轴

    日偷

    相勖

    訾詈

    【提问】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明确】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提问】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

    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总结、扩展

    理清本文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理解这篇演说辞的思路是怎样一步步变化发展的。理清了思路,既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对写作也有帮助。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会晤 晤 wù

    数载 载 zài

    指摘 摘 zhāi

    孜孜求学 zī

    B.商榷 榷 què

    殷勤 yīn

    聘请 pìnɡ

    砥砺德行 dǐ

    C.訾詈 詈 zǐ

    弭谤 mǐ

    造诣 诣 yì

    道义相勖 勖 xù

    D.切磋 磋 cūo

    肄业 yì

    敷衍 衍 yǎn

    能 裨实用 p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怡误

    自趋正轨

    根基深固

    以诚相待

    B.详悉

    道德沦丧

    无动于衷

    旁稽博采

    C.提携

    细微末节

    光阴虚渡

    力矫颓俗

    D.卓绝

    大相背弛

    精旨奥义

    潦草塞责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超女经济”的烘烤下,现在的超女已经不再是第一届第二届里那种简单的“想唱就唱”了,它已经成了一条走进娱乐圈演艺界的“ 终南捷径”。

    B.执法部门只要真正做到了严格执法, 问心无愧,就丝毫不应该惧怕相反还应欢迎媒体的监督,乐于将自己全方位地暴露在舆论监督的阳光之下。

    C.专家们普通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 责无旁贷的责任。

    D.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也可能被埋没;
    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任何再好的城市规划都有可能被 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4日在伊朗的纳扎巴拉德城发表演讲,伊朗不会在核问题上后退一步,制裁也不能迫使伊朗中止铀浓缩活动。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参众两院回答各党代表质询时再次表示,要改变处于冷淡状态的日中、日韩关系,为构筑日本与这两个国家面向未来的关系而努力。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还不相适应。

    D.针对频繁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对高污染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彻底整顿。

    二、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
    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
    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 年 12 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

    5.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A,载:zǎi;

    B,聘:pìn:D,裨:bì)

    2.B.(A,怡-贻;
    C,渡-度;
    D,弛-驰)

    3.C.(“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累赘,可改为“政府责无旁贷”)

    4.D.(A 句成分残缺,应在“演讲”后加上“说”。B 句搭配不当,“改变……关系”应为“改善……关系”。C 句语序不当,“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与公民的文明素质”应为“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

    5.因果关系。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1)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智识,③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④有根本判断力。(2)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7.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
    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8.设问、排比、呼告等。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

    第 11课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结合文本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理解主旨,明确作者观点。

    3.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4.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

    本文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辞,也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

    在执掌北大之初,蔡元培先生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对在校大学生乃至所有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勉励他们抱定宗旨,研究学问,砥砺德行,尊敬师长,以民族兴亡为己任,把自己塑造成栋梁之才。其用心之良苦、理想之高远,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1.从清代的翰林到革命民主主义者。蔡元培(1868—1940),字卿鹤,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但他忧民族危难,愤清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弃官南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并倡言反清革命,创立光复会,参加同盟会,成为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2.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他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民国建立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初步建立了中国新式的、与共和政治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从而揭开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新的一页。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3.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学贯中西,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不仅如此,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深为世人所钦仰,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厚重的学府。因为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官宦子弟,他们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蔡元培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提携(

    )

    ②弭谤(

    )

    ③訾詈(

    ) ....④冶游(

    ) .⑤敷衍(

    ) ..

    ⑥砥砺(

    ) ..⑦相勖(

    ) ⑧会晤(

    ) ..⑩旁稽博采(

    ) .

    ⑨商榷(

    ) .

    孜孜求学(

    ) 力矫颓俗(

    )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贻(yí) 裨(bì) 磋(cuō) 殆(dài) 稗(bài) 槎(chá)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

    (1)毕业·肄业

    毕业:学生在学校或训练班修业期满,达到规定要求,结束在校学习。

    肄业:在校学习,指没能毕业或尚未毕业。

    辨析:①他今年北大研究生

    后,就到了我们这所大学担任讲师。

    ②该校规定,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研究生,学校发给

    证书。

    (2)指摘·指责

    指摘:指出错误并加以批评,语义较轻。

    指责:指出错误并予以责备,语义较重。

    辨析:①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对教育

    评点,那么,每个人也应发挥主人翁意识,对教育改革给予宽容和空间,立足建设而非拆台。

    ②上周四,一份公开报告将70岁的NBA球员工会执行董事比列·亨特推向了风口浪尖,一向犀利的篮网控卫德隆

    其任人唯亲。

    (3)商榷·商量

    两者都有交换意见的意思。“商榷”即商讨,是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带宾语。“商量”,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

    辨析:①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针对“先看病后付费”的试点,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产生社会福利病,造成财政负担过重。在中小城市可以推广,但像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就值得

    了。

    ②两个人既然走在一起就是要互相依赖着过日子,这样才能使对方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遇到问题一定要跟他

    ,不要总是自作主张。

    4.,解释下列词语。

    (1)砥砺: (2)弭谤: (3)冶游: (4)相勖: (5)訾詈: (6)干禄: (7)时阅数载: (8)姑不具论: (9)容有底止: (10)敷衍塞责: (11)责无旁贷: (12)旁稽博采:

    1.作者为什么要首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这一要求具有怎样的针对性?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2.为了论述求学必须“抱定宗旨”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

    4.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目的?

    5.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②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6.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7.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在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演讲稿及其特点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稿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针对性。首先,作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2.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众来说要好听。

    3.鼓动性。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同时,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4.整体性。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主体、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撰写演讲稿时,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剥离出来。

    5.口语性。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所谓入耳,就是听起来非常顺畅,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

    6.临场性。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交流和沟通。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及时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反对,或饶有兴趣,或无动于衷。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它的临场性,应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留有伸缩的余地。要充分考虑到演讲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付各种情况的对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结合全文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2.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段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4.下面是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请写出该校徽中除字母和数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作者回顾昔日对本校之贡献,猜度诸位学生的进步,明确履新演说之义,既可表达久别重逢之喜悦,对本校及学子的关切,也可表现对本次演讲的郑重态度。

    2.①学生不为求学,专为做官发财而来;②学生败德毁行,不能束身自爱;③学生不敬爱师友;④学生学习太依赖老师,不注重一己潜修;⑤学校图书陈旧,新书太少。

    3.①劝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劝学生砥砺德行,束身自爱;③劝学生敬爱师友;④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潜修;⑤筹集款项,添购书籍,多购新书。(注意与上题的对应关系) 基础知识梳理

    1.①xié ②mǐ ③zǐ lì ④yě ⑤fū yǎn ⑥dǐ lì ⑦xù ⑧wù ⑨què ⑩jī zī

    tuí

    2.贻误/殆尽 裨益/稗草 切磋/浮槎

    3.(1)①毕业 ②肄业 (2)①指摘 ②指责 (3)①商榷 ②商量

    4.(1)磨炼。(2)禁止非议,制止指责议论。弭,止、息。(3)同“游冶”。四处游玩。(4)相互勉励。(5)指责,诋毁,谩骂。(6)求功名利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7)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8)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9)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10)做事不负责,敷衍了事。(11)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12)广泛地考查引用材料,进行论证。

    思维探究与创新

    1.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深受污染,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学风腐败。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蔡元培在演说中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首先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相关语句如下: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

    2.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当时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3.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

    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

    4.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

    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其次,一方面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

    可见,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

    5.①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②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6.(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融合二者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时,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语言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文言文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此外,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7.近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与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是摆脱现实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也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他们不知求学,急功近利。

    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似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把升学率看作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溺于网吧等娱乐场所,荒废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近些年,常有校园或与学生有关的家庭恶性事件发生,造成极坏的影响。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辞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技能应用与拓展

    1.“宗旨”指的是求学的目的(目标)。

    求学者应当“为求学而来”,光明正大,而不以“做官发财”为志。因为“宗旨”偏斜,就会唯分数是争,潦草塞责,虚度光阴,而难有真才实学,从而导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

    2.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

    3.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晋升阶梯。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4.北大精神是以服务于国家社会为人生理想,作人民思想的先导,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即使斧钺加身也毫无顾忌的牺牲精神。

    5.当时,浙江在财政统

    一、金融平稳、军队统

    一、教育优良、战争损失不大等方面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优势。但是浙江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存在吏治不良、道德堕落的现象,作者认为浙江还应在政务与党务方面学习北大之精神,进行内在的改革。

    6.其意思是“生命活力”,即人的生命应该朝气蓬勃,富有活力,人应该勇于主动去做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批评某些官吏与留学生的浅薄和缺乏生气,号召大家积极发扬北大精神,努力为公,勇于牺牲。

    7.(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是马寅初先生在杭州北大同学会举行的纪念校庆二十九周年集会上的演讲,面对的是北大同学,谈的是当时的浙江的利弊,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2)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围绕着“北大之精神”和这种精神如何在浙江发扬展开,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3)在语言上,演讲用浅易的文言文,于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4)排比、对比、类比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量和表达效果。(任选两条即可)

    相关关键词: 高中英语 作文 大全 英语 初中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