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 社会实践报告
  • 申请报告
  • 研究报告
  • 党政报告
  • 可行性报告
  • 情况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报材料
  • 述廉报告
  • 调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整改措施
  • 整改报告
  • 整改方案
  • 考察报告
  • 结题报告
  • 竞聘报告
  • 请示报告
  • 社会调查报告
  • 自查报告
  • 报告写作指导
  • 学习报告
  • 学校德育方法的反思与创新

    时间:2020-02-15 07:44:54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世纪之交,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更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尽管各方面对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是,对有效地达到道德教育目标的方法研究却未能有很大的进展。本文从活动教育的角度对此做了一些思考,希望在促进学校德育实践方面有所裨益。

    一、传统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般地说,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系统道德知识学习、行为规范训练、重视教育者人格示范和现实生活中榜样典型的诱导、集体的影响和舆论的扬抑以及奖惩措施强化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今天仍然还有一定的效果。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的核心是道德规范的识记、模仿和训练,它们强调道德的外部环境的制约作用,注重他律,对于培养学生在某一静态时空条件下的良好品德的表现有一定作用。但是,从德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活动理论的角度来看,它们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片面性。 首先,传统的德育虽然在内容上顾及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能逐步做到由浅入深,由简至繁,但是在方法方式上却忽视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就拿道德规范或知识学习来说,在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初期,还未有完善的理性思维,其人际交往活动区域和与外界有效交流量较小时,直接向儿童传授具体的行为规范,先入为主,排斥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影响,使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也许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当儿童成长到一定年龄,逻辑思维开始发达,人际交往频繁,对外界社会交流和了解增多,单纯地进行灌输,容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进而则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可以说,学生中出现对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药性”与此不无关系。总之,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在内容上,也应该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适应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心理发展变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学生一个样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劳而无功。 其次是忽视了儿童发展的时代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特有的心理倾向。对上一代人极为有效的方法,若全盘照搬,对下一代则可能收效甚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德育方法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有效而在另一个阶段或另一个时期又不那么有效的现象。当今的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与他们时空距离较远的内容,对他们作用自然十分有限。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递减。 第三是忽视了道德的内化过程,学生的道德认知过于感性化而理性程度不足。对中小学生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道德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明规范有很大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因为他律必然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当学生处于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中,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与在家、教师在与教师不在表现不一样,在国内与出国后道德言行判若两人的根本原因。即使是在他律的环境中,学生对行为规范的遵守也并非完全是出于内在良知的需求和自身的道德责任感,也可能在不道德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符合道德规范或貌似道德的行为。如有的学生将自己的钱物上缴,以博得拾金不昧的美名,有的学生撕破自己的衣服,自伤身体,谎称是见义勇、与坏人搏斗等等。 第四是存在忽视道德教育形式和本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有机联系和统一的倾向。在道德教育中,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们只是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手段。单纯的活动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活动一定要和必要的事先和事后或进行当中的道德诱导和启发密切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如在开展学雷锋活动时,有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做好事,而忽视了必要的思想引导,没有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学雷锋活动的实质。再比如过去的野营拉练,虽然这是一种极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但如果以为通过这个形式必然会使学生达到锻炼意志和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目的,而缺乏明确细致的道德教育目标和启发和诱导,效果也可能并不显著。在情感教育中也存在片面性倾向,如仅仅强调了教师这一头以情感人,却未能很好地研究如何激发学生那一头的道德情感升华。 第五是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学生到达一定年龄,自我意识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他们逐步形成自我评价标准,并根据这些标准逐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世界,自我评价逐步成为他们行为的主要调节器,并开始调节、控制自我。当然,学生的自我的认识、评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片面性,他们评价别人的品质比较清楚,但评价自己的品质则显得模糊和软弱无力,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如果学校、教师能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角度正常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他们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潜力,逐步深入地剖析自己个性品质中的优缺点,并设计和调节自我,加强自制力,就能推动他们的自我道德的发展和完善。但在我们学校目前的道德教育活动中仍存在由教师布置、组织、安排等包办代替、从头管到脚的现象,致使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不是有严惩的依赖性就是有很大的随意性,而缺乏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制力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二、构建活动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策略体系 新世纪的太阳已经升起,信息时代扑面而来,改革和创新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了。笔者认为,当前的道德教育,在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应用活动教育理论作指导。

    活动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皮亚杰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活动在伦理范畴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在道德领域中,活动特别是协作能够促进道德的发展,主要在于通过协作发展了儿童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在互惠的基础上发展了相互尊敬、公正感,培养起了“批判态度、客观性和推理思考的行为形式”,从而使其能够逐渐摆脱成人和外在的强制,真正执行通过协作得来的规则;活动加深了儿童对道德规则的理解,为道德的真正获得提供了基础。任何道德都以一定的规则、原则的方式客观地呈现着,它蕴含了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应有关系、人在社会中应有之地位的基本要求,而要真正认识和理解这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只有在活动中、只有在体现这些要求的社会关系中并实际地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实现。在协作和活动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形成和发展学生团结协作及集体思想。活动更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而自我教育是衡量道德教育是否成功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成功的重要标准。促进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从而为自我的道德教育提供基础的,只能是儿童本人的活动,只能是儿童间的交往。因此,“活动教育”理论可为现阶段德育方法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具体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四性二化”。 科学性,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比如,同样是故事叙述方法,小学生与中学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一般是从直观的、具体的、比较肤浅的感知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最早形成的道德概念,主要是依据成年人对各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从大量的道德情境里抽象概括出来的。利用道德故事的情境进行教育有着悠久而广泛的历史,在许多情况下,通过讲故事进行道德教育要比单纯地要求学生背诵《小学生守则》效果要好。要教育儿童诚实,教师无须大叫大嚷“要诚实、要诚实”,而只需讲述《伊索寓言》中那个牧童大喊“狼来了,狼来了!”的故事;要教育儿童尊重长者,只要让他们去读“孔融让梨”的故事;要想让儿童如何懂得面对逆境,只要给他们讲述爱迪生成才故事和张海迪的故事等等。这种方法比仅仅记忆行为规则条文印象要深刻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对于知识阅历相对较多,自我意识逐步完善的中学生来说,再重复他们已经知晓的故事可能会使他们感到把自己当作小孩而不屑一顾,改由学生叙述自己经历过的道德故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理解道德经验和道德发展的手段。然而这种方法常常在道德教育中被忽略了。实际上,要求学生对自己经历的某事从道德角度加以叙述,能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反应,通过讲述对自己当时道德标准选择的此时和彼时内心感受的阐述,他们能更深地理解自身行为的道德意义。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有关的道德观点也易于为其他的同学所理解和接受。 时代性,即要注意学生个性心理的时代特征。当今的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自立意识非常强烈,特别是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他们摒弃权威,厌恶别人对他指手划脚,而要自己探索和追求。他们认为,教师没有权力命令他们相信什么,怀疑什么。对于许多事情,假如明知是自己分析错了,宁可要自己思考后改正,而不要即使是正确的现成答案。对于这样的学生,教育的方法主要在于提出某个道德问题,启发引导他们进行思索。比如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个简短而没有结尾的道德故事,并使学生与这些道德故事中涉及的人物相互发生影响,让他们有机会去面对真正的社会道德问题,通过学生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发展其道德认识和升华其道德情感。教师提供的材料一定要有情境性和现实针对性,尽量结合学生身边的问题和事物,并来源于对学生的调查,使学生有切身体验和感受,触及其深层意识,最好是他们所处的情境。要促进学生融进情景当中,使他们做出各种不同的道德行为反馈,并激发他们产生材料所要求的道德基本动机。教师的引导要不露痕迹,避免过于直露的倾向性。同时,还要注意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学校和不同类型学生的具体情况。 理性化,即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反省,使之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便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正确地应付千差万别的具体的道德情境。国外比较成功的促进学生道德理性思维的方法就是道德困境讨论,提供一个学生易在道德认识上产生混淆的道德问题或品质问题,如诚实与朋友义气、逞强鲁莽与勇敢等以及一些正确的道德动机与不恰当的道德行为之间的两难矛盾现象,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大胆讲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或材料展开讨论,教师不断根据讨论的进展提出可供进一步思索的问题,将讨论引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并逐步地导向正轨。最后教师可对学生的讨论结果,针对不同观点展开细致的分析,水到渠成引出较高道德层次的、让学生充分信服的观点,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更适用于有一定抽象思维能力的高年级学生。 内在化,即道德教育活动方式方法要抓住内在本质,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现在的学生,大量的并不是没有道德认识,而是“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比如学雷锋活动,他们也会去参加,但未学到本质的东西,在活动日或活动月里,大家表现不错,但过了这一段时间,依然如故。德育方法要有成效,就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后,通过让学生经常把自己置于对方的心理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处理人际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以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和情感融洽的品质。在日常教育中,一些学生虽然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但由于缺乏情感的推动力,不能躬身实践。如有位学生看见一位盲人撞在树上,忍不信笑了起来,还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教师问他该怎么做才对,他心不在焉地回答:“应该同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可见他是懂得同情人,尊重人的道理的,但还未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就让他设想、体验一下盲人的心理反应和感受,然后启发他:“如果你是盲人,也撞上树,同时还遇到旁边人的嘲笑,这时你的心情如何呢?”这时才可能让这位学生认真思索起来,甚至可以蒙上眼睛让他走一段路或生活学习半天,这样就能对其真正有所触动,亲身的体验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具有重要作用。要真正让学生“心临其境”去体验,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启开他们的情感之门,达到“理达情通”,言行一致的要求。我们也可以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社会公用服务性机构,如环卫所、残疾人服务机构等,让学生了解为社会默默无闻工作的人们,在无私的奉献中所经受的苦恼和劳动中的艰辛,体验社会上不守公德的人为他们增加的工作负担以及社会上浅溥的人对他们精神上损伤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们的同情心与乐于奉献精神。 自主性,即发展学生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道德完善。比如利用假期,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山区或农村住上一段时间,教师先组织学生自己制定出严格的纪律,并以此为约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日常生活、开展活动或劳动均由学生轮流自己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生根据规定的作息时间、规则和安排展开活动,晚上进行自我小结,让学生谈自己的苦和累以及心里的感受,教师加以指导。要求学生互相鼓励,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增进相互感情和友谊,体验劳动者的艰辛。同时也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并介绍劳动全过程及感受,教师与同学视其效果予以评分,以密切学生与家长间的感情交流,体验家长的辛苦,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同时以实际成果引起父母对德育的重视。当然在这里,活动或劳动本身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体验生活和培养良好品质的一种手段。 反复性,即要使道德认识内在化、理性化,道德教育就一定具有重复性。只有经过反复认识、反复感染,才能真正从心灵深处产生道德信念。而且,必须使这种重复教育每一次都能根据新的情况、结合新的内容,使学生有新的切身体会。开展的活动最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多次才能完成的项目,使活动的成效能与学生的个人努力相联系,并通过时间的延续,使学生对之产生感受,并产生一定的审美情趣或心理满足感。如开展“美化家乡的一片绿土”活动。让学生在家乡某一较荒凉的空地上种植花草树木,要具体划定各个学生的具体负责范围或对象,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学生的劳作情况进行评比,要求学生予以经常性的关照,对植物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有关书本知识或请教有经验的长辈加以解决。 教育本无定法,更不可能一文尽言之。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运用先进的德育理念,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来构建二十一世纪的德育方法模式。  

    章 明简介 简历: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章 明 地址: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 章 明

         


    相关关键词: 学校德育方法的反思与创新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