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机评测
  • 专项体验
  • 对比评测
  • 拆机
  • 手机
  • 5G
  • 软件
  • 发布会
  • 小道消息
  • 专题
  • 导购
  • 行情
  • 手机报价
  • 产品大全
  • 品牌大全
  • 当前位置: 天一资源网 > 加强学科间渗透 正文

    加强学科间渗透,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时间:2020-02-14 08:33:5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加强学科间渗透,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一、该题的特点──运用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思维方式解答历史问题

    1999年高考历史试题第43题(以下简称第43题)是通过1919年6月、1940年6月、  1949年10月三个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的三幅地图,要求学生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对德国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从内容上看,此题考的是考生较为熟悉的内容,不偏不怪。从题型上看,此题属于典型的说明型问答题。命题专家们把地图引入到这道题中,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考查有关德国史的知识体系。由于切入的角度新颖,给此题平添了平中有奇的色彩。第43题虽未直接考查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但学生却必须有较好的历史地理知识,运用历史地理观进行分析后才能答好此题。首先,题中的三幅地图是学生能否准确答题的基础,因为学生必须先要明确图的来源,才能运用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历史地理观进行分析。而且,这三幅地图都来源于课本,但与课本上的地图并不完全相同,需要考生冷静地运用平时掌握的历史地理知识和历史地理观进行分析判断。其次,由图中所给出的三个时间判断这三幅图分别属于一战后、二战初期、二战后初期;而它们的空间范围是德国在这三个时期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的区域,另外还包括题设中德国本身和欧美大国的空间限制。通过这样的分析,就使学生有了较为明确的时空观,再进行具体分析就容易得多了。总的来说,第43题是通过以历史地理知识为支撑点,运用综合思维去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其切入角度非常新颖,当然也就有利于选拔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该题的效应──多角度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将成为高考的发展趋势

    以往我们在历史地理教学中,由于历史地理的考查功能未能充分发掘出来对于历史地理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于具体地名的沿革变化和国家疆域的变化情况等基本的历史地理知识。因此,在历史地理的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识图记图等一些基本的地理教学方法,这种旧思维没有体现出历史地理的基本特征。而通过对近年来的高考中有关历史地理试题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对历史地理的考查学生识记的比重在下降,而采用迁移的原则,尽量把课本插图转换成文字,把文字转换成地图,或者是几幅图组合变化成一幅图等题的比重在上升;第二,把历史地理作为考查学生知识体系的中介,间接地考查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从而把历史地理与考查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结合起来。而第43题的出现,一改以往的考查模式,以全新的时空综合思维模式去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历史高考史上又一次重大革新。这个革新,既考查了考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又有助于改变多年来中学历史课教学忽视历史地图的情况。

    广东省自1999年开始实行“3+X”科目设置改革方案,2000年,浙江、江苏、山西、吉林四省也全面实施,人们预见的中学教学革命终于拉开了序幕。2000年广东省高考改革中又提出了“综合科”的新概念,它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等形式,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测试。“3+X”突出“3+综合”,“3”本身也将突出综合。综合科目的命题思想总体上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命题从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以致用;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强调加大考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力度。注重考查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因此,“当代大学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这类人才的选拔,对试题内容要求是综合性要强,即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因为只有相对综合,才能造就多角度、多层次、结构复杂的事物,才能考查人们对事物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二 该题的启示──教与学都必须重视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第43题的设计,突出了要运用时空立体思维去分析和说明历史问题,含有了历史与地理的结合,这只是一个信号,它是“3+X”高考方案在历史科的试探,预告将来的高考将是中学各科目的综合,将是更大规模的综合。因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就必须适应高考新形势的需要,在教学中走出狭隘的学科壁垒,与其它学科渗透、兼容,走综合思维之路,进行大历史教学。马克思也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学科,即历史学科。”历史涉及的范围包括经济、政治、科技等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历史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历来就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政治学科中哲学常识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历史、地理学习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史地作为具体学科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个案和证据。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普遍地经常地要用马克思主义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如原因和结果、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必然与偶然、阶级分析法等去分析历史事件,评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和地理学科的联系自古就十分密切,古代学者在研究历史时,十分重视地图的使用,有“左图右书”的说法,认为应该“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这也道出了历史教学必须加强时间和空间概念教学和史地学科联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重大问题谜底的揭开,确实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例如1999年全国保送生综合测试题:“从自然和社会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该题的解答就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又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学采用独特的案例授课法,通过对800多个经营的实例进行教学,它没有多少正式的教科书,而是以全世界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哈佛商学院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教材,正是这种独特的教学法,使得哈佛学生毕业后都像金子般闪光。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在立足于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自觉进行多学科渗透,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而教师综合素质则变成这个改革至关重要的一环。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思维素质的学生,所以中学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地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合作,做到:教学内容,主动渗透;教学方法,互相借鉴;能力培养,齐心合力;教学难度,共同研讨。 同时,中学历史教师为了适应“3+X”方案的改革,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历史教师已深深地认同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这里的“渔”就是学会学习和学会研习,前者是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后者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X”的试题因其集灵活性、现实性、综合性和创造性于一体,更需要学会综合思维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适应“3+X”教学的需要,教师们应设置开放式的教学气氛。这种开放式有双层的含义,第一层是课堂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即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如台湾问题,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从地理学科角度上可联系台湾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气候类型、地形特征、经济发展特点等内容。从历史科角度上可联系台湾在历史上与大陆的关系、近代台湾人民抗争与救国、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等内容。从政治学科角度上可联系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国策,当前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等内容,通过多学科渗透问题的设置和解决,学生对台湾问题形成的认识就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孤立的、平面的认识了,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多侧面的了,这样,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慢慢就培养出来了。类似的例子还有“科索沃危机”问题、中东问题、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等等,历史教师都可以精心设计,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不断养成综合思维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是突破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索性学习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古人说:“学而无疑,是谓大忌。”又说:“疑者不安于故,而进于新者也。”问题就是疑点。它是指中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因而对培养中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问题是除旧布新的桥梁,是认识深化的阶梯,是创造发明的先导。

    第43题的出现,充分显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培养和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重要和紧迫。

    ──────

    ¬ 刘 《现代教育测量启示》。

    ­ 郑樵《通志》卷十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91页。

         


    相关关键词: 加强学科间渗透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