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小升初
  • 中考
  • 高考
  • 英语
  • 考研
  • 四六级
  • 单元
  • 节日
  • 母爱
  • 诚信
  • 父爱
  • 环保
  • 家庭
  • 感动
  • 成长
  • 感恩
  • 梦想
  • 爱国
  • 写景
  • 写人
  • 叙事
  • 状物
  • 议论
  • 说明
  • 抒情
  • 观后感
  • 诗歌
  • 读后感
  • 想象
  • 素材
  • 名言
  • 段落
  • 哲理
  • 诗词
  • 成语
  • 赏析
  • 基础
  • 演练
  • 教学
  • 美的本质及其言说方式

    时间:2020-03-06 07:53:10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美的本质及其言说方式
      
      谭诗民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论、客观论和主客统一论三种,其各有得失。比较而言,李泽厚“自然人化”的美学观对我们仍有较大的启示;在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上,应该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对美的本质做出正面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否定美学”;对美的本质言说应该转变思路,采取分层言说的方式。
      
      关键词:美;本质;言说;方式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53-02
      
      一、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柏拉图说“美是困难的”,一方面,美是一种和人相关的、神秘的情感体验,是难以把握的;另一方面,美的言说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言说尽管层出不穷,却总不能令人满意。概括起来,对“美是什么”的概括大志有以下几种。
      
      首先,主观论,即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不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而是审美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评价。并且,美的评价没有一个固定的、通用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休谟的观点代表了这种看法,他通过类比的方式举出圆的例子来说明美在于人心。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个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显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每个人应该默认他自己的感觉,也应该不要求支配旁人的感觉。要想寻求实在的美或实在的丑,就像要确定实在的甜和实在的苦一样,是一种徒劳无益的作法。此外,还有康德主张美是不依赖于存在的主观判断,叔本华认为美是主观意志的客观化,克罗齐认为美是直觉的成功显现等。
      
      主观论美学在中国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美是人的概念”。高尔泰更为直接地说客观的美并不存在,只要美被人感到,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到,它就不存在。
      
      其次,客观论,即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美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不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评价。不管人们是否看到它,或如何看待它,美始终不会消失,也始终不会变化。
      
      古希腊柏拉图最早提出著名的“理念”说,认为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并用比喻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是对“理念”的模仿。同样,他认为理念的美创造了实在的美,只有理念的美才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论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观点,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哲学理论论文 www.fwsir.com)此外,神学美学家如普洛丁、圣·奥古斯丁等也认为美是“由分享一种来自神明的理式而得到的”,美的本质根源于上帝,或因为上帝在事物中的显现。
      
      客观论美学在中国以蔡仪为代表,认为“自然美的主要的决定条件,是自然事物的种属的属性条件”,“我们认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于我们的意识作用。”美是客观的,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的。
      
      最后,是主客统一论,即认为美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也不是纯粹的主观意识,美是一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狄德罗首次提出“美是关系”的命题,认为人们认为一个事物美是因为人们觉察到它身上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想象力移植到事物上的智力的或虚构的关系,而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实关系。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事物自身实在的关系。他指出,“能够在我的悟性中唤起‘关系’这个概念的叫做外在于我的美;凡是唤起这个概念的一切,我称之为关系到我的美。”
      
      这种观点在中国以朱光潜为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方面的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即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此外,还有从形式的角度来定义美的,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特征,如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秩序、比例的和谐。其开创者首推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与比例”。其后有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等,最具影响的是贝尔的著名论断,“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派别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众多的关于美的界定中,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仍是较为中肯的,值得我们深思。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仍是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美学思想,但是他更为强调美的社会性因素,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在对马克思《巴黎手稿》进行解读的基础上,结合车尔尼雪夫斯基将美同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经验,建立了“主体论实践哲学”(人本学本体论)的美学观,认为美的根源在于“自然的人化”。在《美学三题议》中他指出,“美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朱(光潜)先生那种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相互作用上,才可说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进而指出,“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一方面他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另一方面在强调美的客观性的同时,又坚持美的社会性,强调美和人类自身的关系,避免了片面的和机械的认识美的本质。当然,过分强调社会性,也造成了在解释自然美等方面的吃力。
      
      二、坚持哲学美学的立场
      
      在对待美的本质的问题上,一方面,有人肯定美的本质的存在,力主对美的本质做正面的回答;另一方面,也有人否定美学,认为没有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假命题”,是一个无法回答的和子虚乌有的命题。
      
      摩尔最早否定对美定义,认为看到一个事物的美一般意指的是一种情感,因而,所有美是不能像对待科学事实那样用逻辑进行分析的。艾耶尔也认为美学的词与伦理学的词使用方法相同,不是用来构成事实命题,只是表达某些情

    [1] [2] 下一页

    相关关键词: 美的本质及其言说方式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