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科
  • 数学科
  • 英语科
  • 政治科
  • 物理科
  • 化学科
  • 地理科
  • 历史科
  • 生物科
  • 高考试题
  • 中考试题
  • 高考课件
  • 中考课件
  • 高考教案
  • 中考教案
  • 工作散文 随感【感悟人性的随感散文阅读】

    时间:2019-05-30 05:14:09 来源:天一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天一资源网手机站

      人善于为自己找借口,也习惯于为自己找借口,“人性”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感悟人性的随感散文,供大家阅读。

    感悟人性的随感散文阅读

      感悟人性的随感散文阅读:人性的真、善、美

      人性的真、善、美是人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人的崇高和永恒的价值取向,追求真、善、美的交融是人性的需要;人文的灵魂是自由、独立、仁爱、尊严的和谐,人文的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价值和各种社会性需要,人有精神安抚、精神就有了归宿;而精神性诉求又是无止境的,永远处于不断诉求之中。正是人的不断追求真、善、美、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衡量一个现代化人才素质的基本标准。目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热爱祖国、崇尚真理、追求进步、努力学习、向往真、善、美的生活。因此,真是美的基础,善是美的前提,人通过审美活动,可以激发、提高对真善的认识和追求的水平,培养求真向善爱美的精神,美感的形成是以美启真和以美扬善的内在心理条件,以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从而提高人的文明基本素质。是人类的理想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性的真、善、美对于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历史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是由不同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人们一直各抒己见,争论不休,不曾也永远不可能达成一致的看法。人类讨论它,讨论了几千年;人类追求它,也追求了几千年。比如《周易》思想中作为:中华先人观物取象、格物穷理以求真;凝道、行道;以心循理来守真;观感化物而求善;至诚得天而至善;合天人以求美,天人合而尽美。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真善美相互区别、相互涵育,在序卦系统中浓缩为:上经之首示天道而求真,下经之首示人道而求美。上经止守真,下经止至善,天道人道合一,便有阴阳交感到升降的求美与尽美。这揭示出天人同构,生生不息,玄妙有常的世界图景。它的思想有促进当代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和把握。

      真,属于哲学范畴;善,属于伦理学范畴;美,属于美学范畴,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真是存在的本体,善是存在的趋向,美是存在的表征。美作为表征既包含了真,也包含了善,既包含了审美范畴,即美、崇高美、优美、丑等的表现形式及其渊源。审美观是以“向善则美”、“富裕则美”、“和谐则美”的观念。其原因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完整、坚实,也包含了存在的秩序、节奏、和谐。它既是人生的抒写和营造,又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力。人的真实情感,是把内心的喜悦、苦闷、愤懑,大胆地抒发出来,袒露自己生命的真实,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爱,关心,并通过情感美、心灵美和描绘大自然的美及健全的人格美等方面来表达自己对美的追求。

      我认为,人性的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形成的忠、信、诚等道德观念可谓影响深远,它们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集真、善、美于一体。把追求“以中国人文主义为前提,以道德伦理为中心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界定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类的天性。“真”是为人的基础,真而后才能“善”,也才能“美”。真是人的生命脉搏,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善是人的道德准则,是对世间一切“假、恶、丑”的鞭挞。美是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精神价值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觉,是人的心灵情感乐曲。因此,一个追求真、善、美的人,才能成为文明人,“真”是基础、“善”是本质、“美”是目的;真是人的认识之和谐,善是人的道德之和谐,美是人的情感之和谐。真,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一致;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实现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则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侧重于协调自由。人正是通过求真、求善、求美确证自己的“自在自为”的生命本性,觉解自身的理想生命状态,丰富自身的思想视野和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的。

      从人性学上讲,求真、向善、达美是人性共同追求的品质;人性就是“求我幸福”,生命的本能就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幸福与欲望成反比,欲望越小,幸福值越大。幸福是一种丰富、和谐、传染、一种令人一生都无法忘怀的感情传递。幸福使人和人走近,走到了一起,结成了一个家庭、一个部落、一个民族。比如“广东省推出口号幸福广东”,这是一种人民追求的幸福意愿。幸福触动了人最底层的根基,是表现出最为深刻的人性。由于现代人的追求欲望值过大,得不到满足使人痛苦的主要原因,人就不能把痛苦转化成幸福。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各种“存在”都是有具体规定性的叫“在者”,即“变体”,人对‘本’的反思性的寻求无非就是人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人性的力量,就是不俗。这种不俗的本质,就是到位。人就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同时,这种个性又让人处在了“有根状态”。

      从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向来说,以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合理内核,科学方法以求真施巧为人的目的服务,科学精神以求善化美来提升人的境界。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因现代科技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而否认科学技术真、善、美统一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不能用消极的支流与现象否定积极的主流与本质,不能让一些人对科学技术的错误使用败坏科学技术真理,不能以偏概全地把科学技术可能误入歧途用来否定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科学探索真,以自然替代文明、以情感僭越理智,自然使人善良,社会使人邪恶,自然使人幸福,社会使人痛苦。在经济领域我们奉行“互利双赢”的原则,讲承诺,守信誉。因此,美育可以直接美化人、间接美化社会生活,进而培养优良公民群体,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我们生活的理想与目的,就是不懈地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完善境界,不遗余力地去消除假、恶、丑的事物与现象。人们越来越感到,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少不了这三个字。社会经济发展引发的功利化思潮使生命存在单面化、物欲化;而礼废乐坏造成信仰缺失,精神危机加剧。生命主体性理论毕竟是从孤独的个体出发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自我心的占有性主体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后现代对主体性的消解。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价值理性的指引,现代化就会缺失人性的意蕴,就不能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发展观。因此,求“真”是求“善”与求“美”的基础,求“善”是求“真”的价值范导,而求“美”则是求“真”、求“善”的最高旨意。美的心灵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是人的本质美。它包括美好的理想,真挚的情感,坚贞的情操,诚实的品质,忠诚的友谊,助人为乐的精神等。这样,就可以使人经常生活在美的海洋里,获得审美的赏心悦目的愉快,达到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化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哲学最高目标是追求真、善、美,本体论是关于一般存在的哲学,它是真、善、美的统一。真,侧重于主体对客体的一致;善,侧重于主体自身实现性和必然性的尺度;美,则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侧重于协调自由。但是“真”不一定美,“善”也不同于美,“美”却是真、善的结合,“美”算得是人类文明的主体。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真、善、美:一个历史之谜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古往今来,许多哲学流派各有各自的不同立场,一些极端的哲学家完全割裂了真、善、美之间的联系,把其中之一直线化、绝对化,发展成自己的哲学体系。一些唯心主义者仅仅以善或价值为出发点建立哲学体系。而一些唯物主义者绝对排斥价值判断,仅仅以真或实事作为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现代一些艺术家则绝对排斥真和善的内容,从而使得真、善、美的界碑混然,关系朴溯迷离。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理清哲学真、善、美的在不同民族、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且有不同的内涵或迥异的解释;但真善美无论怎么界定,它都是一种最高的境界。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儒家理想也是如此: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

      笔者认为文学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文学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是给人类输送新鲜的“血液”,其最终的指向就是要在真善美三位一体的理想人性上,而人性之于人情,人情改造人性。人心生于形气,易受外界物欲的影响,易趋于恶和私。因此,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无论自觉与否,都必然反映着人类社会特定阶段对人的本质和生存状况的认识,在直面人与现实的诸种关系中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承载人的思想品德。只有不断地优化人性,优化人生,塑造健康的人格。例如: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作家,都竭力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社会的真、善、美的东西,他们讴歌它,赞美它,从而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又揭露和鞭挞社会的假、丑、恶的东西,以激起人们对之痛恨和鄙视。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之产生了人的物欲追求,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贫富差距、环境恶化、道德滑坡、人情淡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一个道德沦丧、缺失的国度,不可能有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也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发展、基本社会秩序的存在,也不会走的长久。一个没有道德,不懂得遵守道德的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中饱私囊、唯利是图、置民族国家利益于不顾。另一方面,由于体制障碍与道德价值观发展滞后,使其价值紊乱和道德失范、个体精神出现道德迷失、价值混乱、现实生活世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流俗主义等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人的价值遭到忽视或有意无意的回避,既造成了理论上的严重缺失,同时也导致实践中的重大失误。

      从教育角度看,长期以来,教育失真、失善、失美。人自身的危机,即人性人心的危机,救人之本在于救心,即教化人心、改变人自身。教育的危机带来现代教育价值的断裂:教育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的观念危机,“理性人”观念是现代教育危机的深层根源所在。“理性人”观念发展到现代蜕变为工具理性人,生活危机的实质是教育中人文价值的失落,使现代教育陷入到工具理性主义危机。是教育生活本体的危机。现代性危机主要原因表现为教育的追求效率、追求量化、追求确定性以及追求可控制性。从实体到关系、从塑造人到生成人的转变。人的实践生成是生命的生成,生活的本质即生性的激活,在生活的生性域中的生成,是在交往中的生成,而且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始终的过程,关怀生命、回归生活、趋向交往、走向终身教育和学习。比如我平时写文章,文章写好了,做人的标准也在无形中得以提高,对于自身的要求也趋于严格,人品自然会变得高尚,也就是文品即是人品。相对而言,人品高尚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是给人以真的启迪,以善的感染,以美的享受。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章是人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是灵魂的升华。

      从道德的角度讲,道德指向是导人向“善”,道德的支撑是以人为中心,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社会的发展需要道德的调节,人类的进步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起着引导、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人的自由和权利便自然成为法治的永恒主题。法治长成既离不开以人的现实利益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底蕴;也离不开道德对其优良品格的塑造,以及为其提供必要的观念、秩序的支持。人们往往重视道德教化的“外求”与“他塑”,是一种灌输与强迫,缺乏个体的觉醒,使得道德教化的效果差强人意。如何改变这种现状,道德教化审美化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这里的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与行动。因此,心理学表明:“情感教育是一切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它是一切丑、邪、恶的克星”,积极良好的情绪是可促进人智力发展,形成健康人格的必要因素。道德教化的过程不止于认识的过程,还是一个情感塑造、性格陶冶、习惯养成、整体精神涵养的过程,它要求人的全部精神要素的投入。道德的指向不是“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而是“真正的道德精神”;而这里的道德教化审美化也主要是指灵活、有效运用审美因素于道德教化的过程中,使道德教化即显示一种内在规律的美,又有一种外加形式的美。文学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功能的理论论证;文学道德教化的实现途径与实践过程;加强文学道德责任建设,改进道德教化,建设社会伦理道德的现状等。例如:老庄指出生命价值的本质即自然。自然就是生命之真、善、美。在老庄思想中,“道”即自然,自然之“道”与生命密不可分。“德”是“道”的主体化和个体化,是具体生命对形上之“道”的禀受,“自然”是其最高表征。追求生命之自然与自由的契合。因为“真、善、美”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当人类社会存乎真诚、友善、信义时,我们才会拥有美好的生存空间,才能保持和谐、友善的氛围。

      从人性学上来说,由于人性是被基因决定的,而基因又决定人心智,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质,也就是说明了人性是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人性进化产物。因此,道德的支撑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言行建立于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之中的。道德不同于法律,但它和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们具有内在的联系和功能互补的基础。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是一套硬的方法措施,是人类精神的“他律”。而道德则是依据社会舆论、生活习惯、传统伦理,特别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驱使和维持的一套软的行为规范,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法治长成既离不开以人的现实利益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底蕴;也离不开道德对其优良品格的塑造,以及为其提供必要的观念、秩序的支持。因此,法律的他律与道德的自律,以及它们这种表现为“硬”与“软”手段,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维护,是相辅相成的。法治作为强制性的惩罚手段是对道德约束的补充,但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道德约束人的作用。

      笔者认为“真”即科学性,包括规律、真理、方法三个层次;真是人生美的基础,善是人生美的前提,“善”是核心,其内涵是以人为本和与民共享;“美”是目标,体现的是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真、善、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的思想整合。由“真”的价值的绝对化,导致了被获得真知把持的学习,它表达的是没有边界的知识僭越;由“善”的价值的绝对化,出现了被修养道德垄断的学习,它表达的是没有边界的伦理控制;由“美”的价值的绝对化,造成了被体验意境操纵的学习,它表达的是没有边界的情感泛滥。人是一个“真”、“善”、“美”的结合体,人生一方面是主体的自我生成,主体认知主导着境界的“求真”维度;主体意志主导着境界的“向善”维度;主体情感主导着境界的“审美”维度;人生境界内化于人的精神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通过思考人类命运、我们要清楚的了解三者各自的意义,回答真、善、美相统一的现实意义。

      感悟人性的随感散文阅读:人性与狼性

      初中的时候,我读过一本书,很厚很厚的一本书,这本书是姜戎老前辈所著,看了这本书,我想我明白了,狼和人真正的区别,狼图腾,狼的精神,狼的信仰,以及狼的智慧,我想我再也没有机会与狼共舞了。

      啊,我渴望奔腾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允吸着自然中最美的空气,看牛羊群奔舞,看飞鹰在碧蓝的天空下翱翔,望着草原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腾格里美丽的神话。

      我想在皑皑白雪中,窥望狼的身影,我想如同,书中所说的,同狼居住,同狼生活,如果可以,我愿意活在腾格里淳朴善良的世界里,活在充满神奇与奇幻的草原中,感受狼的豪放,感受狼的精彩。

      如果说,人,可以不贪婪一点,可以善良一点,可以,学会生存的道理,我想,我可以,重温姜戎老前辈所写书中的景象,在腾格里草原上,望,祖国大好江山,与纯天然的环境,看,动物们是如何生存。

      人,总是自以为是,总是那么自信的以为他才是世界上的骄子,没有任何物种可以超越,起先,我也是这么认为,后来,我看到真正的狼,才明白了,狼性与人性的最大区别,也明白了,狼智慧的真实性。

      如果,我们能同狼一样,团结,睿智,对于任何东西都保留一份不灭种的心态,知道存留,或许,中国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或许,曾经的那么多次侵略可以避免,或许在战争中可以获得胜利,不会付出那么多无辜的生命,不会令祖国支离破碎,人民四下流离,如果,我们能从狼身上多学一点,也许,我们便会没有忧愁。

      狼,也许,曾经我们对于狼的认识太浅短了,才会那么的不懂得珍惜,保护,一味的杀,直到最后,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狼,还是草原,还是美丽的生机,狼,死了,取而代之的是瘟疫,是草原沙漠化,是沙城暴,而我们,再也没有机会去那充满狼性的草原,身灵其境的感觉美得方式。

      人,最终没了狼,狼最终是消失了,给我们留下的只是回忆,只是那一页页文字与图片,我很感激,姜戎老前辈,为我们所留下的这本巨著,这本书,使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为什么,人类总是这么决绝,总是这么愚蠢,逝去的狼,给我们的子孙带来了什么?我想,带来的只是对于狼的瞎想,和对于狼的坏影响。

      图腾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狼的智慧层出不穷,却被那一杆杆枪,一个个子弹打得消失无影无踪,如果,我们能有狼一半的真性情,与军事头脑,我想,我们也便不会被欺凌,也便不会如此残忍。

      在那高山雪域之上,我想我仿佛,是看到那一头头狼,在对月凄凉的嘶喊着,一声声那么的悲伤,那么的无助,它,是否是迷失了方向,是否是,与同伴走失,或者是,在寻找自己别猎人掳去的孩子!啊,我心目中的狼已不再漫漫草原奔腾,我只能幻想,只能靠着书中所说的去寻找,去发现。

      草原狼绝种,活着的狼,没有自由,没有快乐,它们被囚禁,被戏耍,被人参观,也只是这样而已,以没有很久之前的风采,这样的狼,令我们认为,老虎,狮子才是最恐怖,最充满智慧的。

      草原啊草原,是否多年后,世界将再无你的声影,是否多年后,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找寻你的踪迹,是否多年后,我们也只缅怀未来,羡慕那些见过草原的人。是的,多年后,漫天飞舞的将是沙尘,而美丽的草原不再存在。

      烽烟起,谁与我并舞?而我又能从哪里寻找久违了的激情与奔放的牧民,究竟怎样,人类才能学着善良,学着对动物,生物,树木,学会保护,究竟要怎样,人类才能不那么贪婪,不那么愚蠢。

      感悟人性的随感散文阅读:梦想与人性

      一觉醒来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关了空调,拉开窗帘,房间顿时明亮起来。和煦的风裹着刺眼的阳光温暖了房间,心情也随之轻舞起来。泡了杯茶,点了根烟,懒懒的斜靠在椅子上,让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我的脸上,去熏化黑夜残留的余劣……品了一口猴魁,浓郁的茶香顺喉而入,芳香了整个身体。过来已经一个多月了,在焦急与无奈的双重压制下,我挺起胸膛欣然面对。凡事都有个过程,太容易得到的是属于意外;坚持了,努力了,得到的才算是真正的收获。我常常这样一边安抚,一边劝导自己。我相信自己选择的路,首先取决于我有着坚定的信念与信心,其次在我身后还有一个默默支持,鼓励的贤妻,家和万事兴嘛!没有顾虑的闯拼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稳稳把持住剑的手柄,我将会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条路,选择它们的是我们自己。走过的路,不能像开车一样,还能退着回来。在这条不能覆辙的人生路上,不必轰轰烈烈,无需重若泰山,也并非一定要聚集功禄于一身。只要我们努力了,尽力了,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它无非也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能有一个温馨的家,能让孩子开心,让妻子顺心,让自己安心,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在一起,足矣!这些是我近几年来所追寻的梦想,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最终的幸福!

      很小的时候,我就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长大后一定要出人头地。我讨厌那些所谓小有成就的人士,用他们鄙视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周围,给比不上他们自己的人予以定论。多年前的一幕我永远也无法忘记……那年我应该只有六,七岁左右,一个城里的亲戚带着比我小两岁的孩子来我家玩。因为那时候住在农村,家庭环境局限了一些所谓的虚荣。那个比我小的孩子带了一辆很小的,能遥控的赛车在我家院子里玩。在那个八十年代初期阶段里,能有一把塑料的小手枪,都是足够能在小村孩子面前显摆的奢侈品,更何况那辆能遥控的小赛车。当时的我,眼睛都直了。父母的教导还是令我跪爬在小车的左右,不敢轻易去触碰那么奢华的玩具。后来大概是那个孩子累了,就跑进屋里了。毕竟我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在瞅准左右没人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拿起了那辆小车,是那种很小心很小心的拿起。说真话,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遥控汽车,我拿起来只是想感受一下,想看看为什么人离的那么远,却能操纵它左右奔跑。在看完它外部结构后,我把小车高高举过头顶,想看看小车底部的构造。突然一声叱喝“别碰那车,你又不会玩,摔坏了怎么办”?话音刚落,那个孩子花蝴蝶般的母亲一把从我手中抓走了小车,“这可是他舅舅从上海买回来的……”花蝴蝶边走猫步边叨咕着走进了我家堂屋。虽然那时的我还是个懵懂的孩童,但我还是能强烈的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歧视,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转动着,我抬起头,将它们强忍的逼了回去,没让它落下。当看到那小我几岁的孩子,在我家堂屋里把他那辆小车操作的满地乱跑的时候,桀骜不驯的天性使我猛然明白,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怒视着花蝴蝶,怒视着那辆跑来跑去的小车,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脑中一闪而过。看准了机会,装作没看见直接冲了过去,一脚将那小车踏的支离破碎……。满屋的欢声笑语顿时凝固。看着花蝴蝶的歇斯底里的吼叫,看着那孩子快要窒息的骄哭,心灵似乎瞬间得以平衡……虽然换来的是一顿痛打,但我一声没吭,也没有哭。看着父母陪尽不是,花蝴蝶气愤的骂骂咧咧,我笑着迎接着母亲手中的竹梢,这场聚会就在打骂我的过程中不欢而散……

      这个记忆一直伴随着我到了而立之年。直到前几年一个老家亲戚结婚,自己终于有机会在年迈的花蝴蝶面前扯高气扬的炫耀时(听父亲说,她家后来遭遇了一场灾难)我突然发现,内心没有了童年那种得意的宣泄。那股怨恨反之被一种莫名的惆怅所替换。深思后才知道,我的表现不正是当年的花蝴蝶吗?眼前的花蝴蝶早已没有当年盛气凌人的骄纵,蹒跚的走到墙根的小凳上坐下,满脸的沧桑将双鬓染成一片斑白,深邃着眼瞳里死水般的沉寂……给她倒了杯茶,恭敬的双手递上:“大妈,您喝茶”。抬头接水的刹那,我看见她眼角湿漉漉的……。

      原来换一种心态去处理内心的积怨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快乐。人生得意也好,失意也罢,切莫没有理智的去贬低他人,否则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人格……
     

    猜你感兴趣:

    1.最新关于人性的精品散文

    2.人生随感散文

    3.感悟日子的随感散文阅读

    4.生活感悟散文

    5.最新有关人生的随感散文

    相关关键词: 感悟人性的随感散文阅读

    • 范文大全
    • 教案下载
    • 优秀作文
    • 励志
    • 课件
    • 散文
    • 名人名言